劉曉宇 王蘊歡 曹麗 余亞林 李健
摘 要:阜陽市東襟江淮,西壤湘楚,北接中原,南連皖江。秦置汝陰,源遠流長,潁水橫貫,氣聚風藏。進入新時代,中國社會中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對文化產業的發展也提出了新的目標。發展文化產業,對阜陽市意義十分重大,應該以高度的文化自覺、主動的精神狀態、務實的工作態度,緊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戰略機遇,以及高鐵全覆蓋的關鍵窗口期,堅持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通過加大對政策的落實、加強對外推介招商、強化服務企業能力、搭建文化產品展示平臺等措施,調整經濟發展格局,譜寫文化產業發展的磅礴新樂章。
關鍵詞:道教文化;文化產業;阜陽
一、分析文化資源 找準文化特色
阜陽歷史悠久,人文蔚盛,文化資源豐富,姜子牙、管仲、鮑叔牙、甘羅、呂蒙、劉福通等等。同時,阜陽民風淳樸、人杰地靈,許多歷史人物與阜陽結下不解之緣,北宋婉約詞宗師晏殊、宋代文壇領袖歐陽修、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東坡都曾在阜為官。阜陽紅色文化資源也十分豐富,阜陽地區最早的中共黨員,徐向前元帥題詞“革命先烈,永垂不朽!”的革命烈士茅延楨;被葉劍英元帥賦詩、徐向前元帥題詞紀念,在廣州起義中犧牲的革命烈士張子珍;中國共產黨早期的優秀黨員和宣傳活動家、阜陽“四九”總指揮魏野疇,在老集被捕不幸遇害。還有諸如民俗文化資源、宗教文化資源、生態環境資源、建筑文化資源、戲曲文化資源等的演變對經濟、社會、生態等具有多重意義。近年來,隨著阜陽城市的發展,城市總體規劃的成效日益顯現,讓全體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的目標正在實現,但與此同時,打造根植于歷史長河,富有人文精神,能夠留得住鄉愁的品質城市,仍顯得十分迫切。這就讓我們不由得去思考:阜陽市可以從文化資源中可以挖掘什么樣的文化元素、文化特質?如何在城市規劃設計、城市產業發展、文化旅游品牌打造中體現這些文化元素?這也是文化資源與產業發展之間相互滲透、相互制約、相互協調的必然表現。根據前期調研,本文梳理認為,阜陽市整合、發展文化產業,應該抓住“道文化”這一特色。
二、阜陽市發展“道文化”產業的比較優勢和區域競爭力
日前,阜陽市制定出臺制定《阜陽市產業發展五年行動計劃(2019-2023年)》《阜陽市產業項目建設年行動方案》中明確提出:要構建“5+5+4”產業格局,即打造五大產業集群、壯大五大特色產業、培育四大高成長性產業。其中五大特色產業為,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商貿服務、文化旅游、現代醫藥與紡織服裝等特色產業。更是明確了,在文化旅游領域,將以實施核心景區培育工程、鄉村旅游提升工程、旅游商品后備箱工程和新花都全域旅游建設工程為重點,豐富旅游產品,大力發展景區旅游、鄉村旅游、花卉旅游、主題旅游,未來五年基本建成全域旅游示范區。重點實施潁州西湖風景區、阜陽農業嘉年華、田集鎮溫泉特色生態小鎮等重點項目。文化產業的發展迎著從國家部委到各地方政府,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臺,是文化產業發展的特別優勢。
阜陽面向“長三角”經濟發達地區,“長三角”城市群作為中國區域經濟最具活力、對外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城市群之一,不少城市接軌上海融入長三角的意愿強烈,都想在國家戰略中尋求自身發展的新機遇。根據國家新一輪發展規劃,阜陽被定位為國家中部地區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皖豫省際區域性中心城市、中原地區重要新興制造業基地和能源基地等。特別是阜陽融入長三角、高鐵全覆蓋,讓這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城市,迎來了新的重大歷史機遇,從此,背靠祖國中西部,是南北交通的重要樞紐、皖北地區的商貿重鎮進入高鐵時代,高鐵、飛機、火車等快速便捷的交通條件,為我市文化產業的外向交流和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
除了外部優勢,阜陽市道文化資源本身也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安徽大學李霞教授的《安徽地域文化中的儒佛道交融》中對皖北地區文化進行了關注和概述,并認為“安徽地域文化有三大板塊,即皖北道家文化、皖南儒家文化和皖中佛教文化。這一觀點對整個皖北地區的文化從共性上進行了分析,也為本研究提供方向性指導。根據李霞教授觀點,“道文化”就是阜陽地域傳統文化的一大特征。
1.從地理上看。皖北地區是天下道源,道家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都出生在淮河流域,這里是老莊故里、管仲、關尹、老萊子、文子、范蠡、劉安、嵇康、陳摶的家鄉,還誕生了《黃帝內經》這部醫學著作,更有皖北渦陽的皇家道觀——天靜宮等豐富的道家(教)資源。阜陽市地處皖北地區,深受道家(教)文化影響——道文化也成為阜陽市地域傳統文化的一個標志性特征。
2.從道教活動場所上看。阜陽市境內有完備的寺院、道觀體系。從歷史上道教宮觀來看,潁上縣的東華觀建于元皇慶二年(1313年),阜南柴集五岳廟建于元代中期。明代,阜陽地區所建道觀數量超過歷史上各個朝代。如潁州在洪武十八年(1385年)所建的城隍廟,正德九年(1514年)建的白衣樓,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建的三清觀,稍后又建文昌閣,天啟年間建的祖師廟,其他還有岳王廟、天后宮,太和縣于洪武初年建城隍廟。潁上縣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建城隍廟等。建國后,一些觀宮大部改作他用或拆除。經過土地改革,散居的道士返俗、轉業,參加勞動生產,自食其力。臨泉縣老集西閻廟道士王元喜多次被評為生產勞模,出席省、地、縣勞模大會。太和、臨泉、阜南、潁上、界首于建國后均無正規道觀(有道士常駐)存在。80年代中期以后,隨著改革開放和旅游業的發展,一些道觀作為名勝古跡相繼修復,如阜陽劉公祠、文峰塔、城隍廟、界首大黃廟等。所以歷史上阜陽市道教活動場所眾多,有力的論證了阜陽市鮮明的“道文化”傳統這一觀點。
3.從阜陽市幾大區域特色上看。首先,酒文化也是道文化的一部分,中國古人飲酒,有風格,有意境,撫慰靈魂,激活生命,微醉微醺中同了天地,物我兩忘的道家精神。阜陽是酒都。潁河大曲、醉三秋、金種子、漆園春、莊子酒、管子酒、太和殿、沙河王、玉液、焦陂大曲。酒在古代主要用途是在祭祀方面,如懷念先賢時以酒澆地,同時兼具養生功能,阜陽市一向具有釀酒傳統,需深入挖掘酒文化,提升內涵品質。其次,皖北是中藥材之鄉。中國曾經醫、道并稱,它們都以陰陽、五行、精氣三大哲學概念作為理論基礎,有相通的語言文化,所探索的都是人體科學,醫家講求救命求生,道家追求養生成仙。在種植中醫藥材、發展中醫保健產業的基礎上,阜陽市應充分挖掘中醫、藥文化價值,振興中醫藥產業,構建中醫藥養生體系。再者,與道教相關的休閑娛樂領域是市民文化、市井生活的重要構成部分。在阜陽,有界首漁鼓、太和清音等特有的道教音樂表現形式,有豐富的地熱資源溫泉,是道教特有的養生方式,還有釣魚、書會、戲曲、廟會等具有道教色彩的休閑娛樂方式也是道文化濃厚的生活方式,阜陽大力發展的循環經濟也是契合了道家無中生有,有無相生,道法自然,復歸于無物的哲學思想。
三、如何將阜陽市的文化ip轉化為文化產業
整合分散道教文化資源。當下,應該著力把散珠碎玉式的道教文化資源像項鏈一樣串起來,進行搶救式搜集,整理歸納,形成完整的文化遺存。阜陽市地域文化自成體系,必須杜絕各縣區碎片化發掘,要形成大的文化系統,如果一味小打小鬧的開發,很難形成合力,只有將現有的文化資源進行串聯,營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良好環境,才能真正地推動阜陽文化產業的發展。
1.培育龍頭。形成具有規模優勢的道教文化ip,重點抓好具有特色優勢的道教寺院宮觀依托道教協會和文化組織進行自我修復,結合文化宣傳,培育出龍頭,同時整合安徽省內同質優勢資源,融入更大道教文化圈。
2.打造品牌。引領文化產業發展,提升文化競爭力,把現象、亮點制成品牌、形成產業。對地區特色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和深度的加工,對阜陽道教文化資源進行研究、論證、提煉、包裝,凸顯其價值,在這個過程中應拓寬視野,突破地域性限制,不僅要自己建設,還要爭取與學術機構合作、與知名道文化研究機構合作,充分匯聚力量,進而提煉出一批知名品牌。
3.建設文化產業集聚區。結合阜陽市產業發展、建設戰略,建設阜陽——皖北道教文化產業帶,開發建設以重點道觀(城隍廟、文峰塔、大黃廟、文昌閣等)為中心的文化旅游休閑產業集聚區;開發建設以養生、藥酒、溫泉、道樂、周邊文創為主題的道文化體驗集聚區;大力發展以循環工業旅游、皖北農家民俗、湖泊風光旅游等特色項目為主線,富有皖北地域特點的相關文化產業。
4.完善文化產業的服務體系。首先要構建完善的政策服務平臺,通過政策幫扶支持產業發展;其次組建專門的文化產業投資公司,尤其要對重點文化產業項目的建設和涌現出的骨干型文化企業等給予支持;再次,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文化產業投、融資機制,確保制度化、正規化;最后,要加強對文化產業相關企業的貸款支持和保障,對符合相關條件的企業給予特定利率優惠,并積極拓展適合文化產業發展特點的貸款融資方式和相關保險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