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清



摘? ?要:“大學的世界展開力強化事業”戰略是日本政府主導推進的高等教育國際化戰略,旨在促進日本高校與世界高校共建高等教育全球協作網,促進大學間的跨國學生流動,深入推進高等教育的區域合作,服務國家發展戰略。文章通過分析該戰略的推出背景和主要內容,深入日本大學的實踐案例,歸納其創新舉措與運行特點,總結實施成效,為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和教育對外開放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日本 “大學的世界展開力強化事業” 高等教育國際化 全球化協作
2011年,日本文部科學省提出“大學的世界展開力強化事業”戰略(Inter-University Exchange Project,以下簡稱IUEP戰略)。該戰略旨在構建全球協作型高等教育網絡,將日本高校與世界高校聯結起來共同實施跨國大學間的雙向教育。截至目前,國內關于IUEP戰略的研究為數不多[1]。本文關注該戰略對日本全球協作型高等教育發展的影響,深入日本大學的實踐案例,歸納其創新舉措與運行特點,總結其實施成效,為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和教育對外開放提供參考與借鑒。
一、出臺背景
(一)各國積極推行高等教育國際化戰略
進入21世紀,加強高等教育的國際通用性、增強人才的國際競爭力成為全球發展趨勢。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都在推行由政府主導的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養國際化措施。歐洲有33個國家的4000多所大學參與到歐盟委員會實施的伊拉斯謨系列計劃中,發展至今促成了250多萬名學生和教師的人員交流,以及歐洲高校間的多方合作。韓國于1999年啟動“面向21世紀的智力韓國計劃”,目標是通過打造具有世界水準的研究生院培養一批研究與開發人才,推動韓國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建設。法國政府于2010年啟動了“卓越大學計劃”,吸引大批最優秀的教師、研究人員和學生進入法國頂尖大學,提高法國高校在國際上的知名度。中國、新加坡、印度、俄羅斯等國家也陸續實施了適合本國國情的國際化戰略。這些歐美國家和亞洲新興國家的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使日本政府感受到了強烈的危機感。面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態勢,日本政府也積極探索如何通過高端人才培養促進日本的大學適應社會需求,培養能包容不同文化、解決全球性問題、開創未來的國際化人才。
(二)日本對海外人才的需求增長
隨著少子化和老齡化引起的勞動年齡人口減少,日本需要通過引進大批外國留學人才滿足日本社會對高級勞動力的需求。1992年,泡沫經濟現象影響了日本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投資,赴日留學的學生人數不斷下降。之后日本政府實施了一系列留學優惠政策,如 “留學生10萬人計劃”等。這些措施的實施使得赴日留學生人數從1998年開始回升。2008年,日本文部科學省正式發布“留學生30萬人計劃”,希望至2020年接收30萬外國留學生赴日深造[2]。為了進一步吸引更多外國人才,緩解國內勞動力不足的壓力,日本政府在考慮如何通過設立更多的激勵政策增加留學生的規模和質量。
(三)日本高校國際化程度和世界排名表現一般
近些年日本輸出海外的留學生數量也在不斷下降。據統計,自2004年到2011年的7年間,日本赴海外留學的學生人數減少了30%以上,由82945人下降到57501人,留學海外的日本學生人數只占大學在校生人數的0.96%[3]。經濟負擔、對外語能力信心不足、對適應不同文化的擔心、申請留學的時間與找工作日程沖突等多方面因素導致日本學生出國留學的意愿不強。出國留學人數的降低給日本高等教育國際化增加了壓力。在世界大學排名方面,日本大學表現出的成績一般,對招收外國留學生的吸引力降低。在2009-2010年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行榜中,位列前100名的日本高校只有東京大學、京都大學、大阪大學、東京工業大學、名古屋大學和東北大學。相比之下,歐美高校在排行榜中占據的數量最多,更多優秀的海外學生會選擇前往歐美高校深造。因此,日本政府也在探索如何推動日本大學與外國大學開展多方合作,采取各類激勵措施派遣更多的日本學生赴外國高校學習和吸引更多的外國留學生赴日交流,以期提高日本高校的國際化程度和世界地位。
二、目標與內容
(一)目標與規劃
IUEP戰略的核心目標是加強日本高校與世界高校的交流和聯系。為此,該戰略開創性地將全球協作式在線學習(Collaborative Online International Learning,COIL)教育的理念活用到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實施中,通過信息技術發展大學間的國際交流合作,共享跨國課程,促進日本大學教育管理的國際化和現代化[4]。IUEP戰略要求各入選高校按照下列條目做出具體規劃:一是在保障教育質量基礎上的校際交流框架的設想;二是互動式交流項目的設計及未來發展規劃;三是大學間的學生雙向流動項目的設計;四是完善日本學生出國交流和外國留學生來日學習的環境設施;五是大學國際化、教育內容和教學成果的普及程度。這些規劃集中于促進日本與世界各高校的學生交流,著力探索多邊合作的高等教育一體化機制。
(二)資助對象和內容
IUEP戰略根據達成目標將資助對象確立為A、B兩類項目:A類項目促進日本和世界高校學生的互換學習,培養國際社會通用人才;B類項目建立日本大學與世界高校的“雙向教育”,構建全球協作型高等教育。兩類項目以5年為一個運作周期。每個A類項目每年可獲得2500萬日元的資助(約合人民幣150萬元),每個B類項目每年可獲得4500萬日元的資助(約合人民幣270萬元)。[5]
IUEP戰略主要從地域的角度有序推進日本大學與世界高校間的合作交流。2011年與東亞地區大學共同實施“亞洲校園”項目,并加強與美國和歐洲大學的合作;2014年加強與東南亞國家大學間的交流;2015年開始加強與中南美洲國家大學間的交流合作;2014年和2017年加大與印度、俄羅斯兩國大學的合作力度;2016年深入推進和拓展“亞洲校園”項目;2018年通過活用COIL教育模式推動與美國大學的合作與交流。[6]
2011-2018年,IUEP戰略項目委員會對485項申請進行了嚴格評審,最終112項申請入選資助,入選率為23.1%。入選的106所高校中,國立和私立高校的數量最多,國立高校數量約占75%,私立高校約占22%[7]。這些高校的類型涉及面較為廣泛,除了老牌的綜合性大學和研究型大學,如東京大學、京都大學、早稻田大學、慶應義塾大學等7所舊制帝國大學和2所著名的私立大學;還有在某一行業領域具有顯著特色的大學,如東京醫科齒科大學、東京藝術大學、長岡科學技術大學、東京農業大學等;此外,還有國際化辦學特色顯著的大學,如國際基督教大學、立命館亞洲太平洋大學、國際教養大學等。
三、特色與創新
綜觀IUEP戰略中日本與世界其他高校開展全球協作型高等教育的各種舉措,總體可歸納為四大特色與創新之處。
(一)漸進式發展國際協作教育
從地理位置上,IUEP戰略的實施路徑從與日本距離最近的中韓兩國為出發點,設立“亞洲校園”項目,輻射至鄰近的東南亞國家,進一步擴展至美國、澳大利亞、歐洲國家、中南美洲國家等。
在合作內容上,IUEP戰略的發展歷程從鼓勵學生出國參加短期會議和暑期學校,到擴充為3個月以上的長期交換項目,再到發展成聯合學位培養項目,步步深入和推進日本高校與世界高校在學分互認、學位授予、跨國高校輪轉學習方面締結“學生交流協議”或“聯合培養協議”,提高教育體系的國際共融性,讓學生在多元化的教育環境中成長。例如,入選校名古屋大學與近鄰的多所中韓大學聯合申請項目,在2011年首批10個以短期學生交流為主的“亞洲校園”項目中,就有2項是由名古屋大學牽頭的。之后,名古屋大學往歐美國家及澳大利亞尋求合作伙伴,并積極拓展聯合培養項目。從2015年開始相繼與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英國愛丁堡大學、瑞典隆德大學等合作開展聯合培養項目。在這些聯合培養項目中,名古屋大學的學生無需延長學習時間,在原有學制內就讀于本校和國外的合作大學,完成研究項目畢業后,可獲取兩所大學聯名授予的學位。名古屋大學的目標是通過IUEP戰略在2020年之前聯合歐美和亞洲的頂尖大學開設10~20項校際合作教育研究項目,支持畢業生全球化的職業發展。
(二)提高高等教育的國際通用性
在教學模式上,IUEP戰略重視人才培養質量,鼓勵跨國共同開設課程、編寫教材、審查成績,采用與國際標準相符的學分互換體系,使教育制度與國際接軌。例如,九州大學在其申報的“能源與環境研究生培養項目”中,與合作校釜山國立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共同開發了一套環境與能源科學技術課程,加入到3所大學現有的課程體系中。三校采用標準化教學方法,保證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實質效果,引入聯合教學并共同開發教學材料,開展保證質量的學分轉換,實行跨校聯合指導學位論文的雙導師制[8]。還有些入選校在教學方法上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創新,推進和實踐COIL教育模式,完善聯結海外的信息網絡。例如,慶應義塾大學在其項目“亞洲新興課題研究大學聯盟”中,與東南亞地區的6所高校聯合開設遠程教學科目,設定e-科目進修生制度,共享e-課程、e-圖書館等教育資源[9]。立命館大學與中國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韓國東西大學的合作項目中,在師生信息交流上,3所大學共同建立了“亞洲校園”教務網站,發布課程信息,學生可在線查看課程計劃、成績、授課教師信息,自主選課;教師可在線隨時發布課程信息和教學安排,查看學生資料及選課情況,做到師生信息的實時交換[10]。這種通過網絡共享教育資源的方式使日本高校的師生能方便快速地與外國同行交流,提升了教育資源的國際化水平,為跨國聯合培養的教育管理方式提供了新思路。
在教學資源上,IUEP戰略強調組建國際聯合教學團隊,以英文作為核心課程的主要授課語言,鼓勵日本大學增設英文授課,增加外籍教師以及留學歸國教師的配置。入選IUEP戰略的多數高校也是2009年日本文部科學省英文授課項目“全球30計劃”(即G30)的入選校,有一定的英文授課基礎。例如,名古屋大學的G30國際項目包括全英文本科與研究生課程。自2011年以來,已推出11個本科階段、9個碩士階段及5個博士階段的英文授課課程,使學生有機會根據興趣選擇專業,提高語言及溝通能力。G30國際項目課程的所有教師皆為各領域專家,采用小班授課形式使教師能關注每位學生。國際化課程的廣泛開設增強了日本高校與世界高校在課程設置上的可比性和融通性。
(三)深入推進高等教育區域一體化進程
IUEP戰略將每年的項目聚焦特定的國家和地區,積極推進以區域合作為基礎的一體化進程,倡導區域高等教育合作交流。如IUEP戰略下的子項目“亞洲校園”就是由中日韓三國政府主導實施的學生跨國交流項目,內容包括聯合培養項目、學年內的交換項目、短期流動項目等,從而推進東亞地區高等教育一體化和緊密協作,提升亞洲高校的整體國際競爭力。“亞洲校園”項目實施至今已有兩個批次,共計27個試點項目,涉及中日韓三國近40所知名高校,入選項目涉及政治、經濟、法律、科學、人文等領域的合作交流,以及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等國際前沿課題。為了全面推進“亞洲校園”這一高等教育合作區域的建設,中日韓三國政府加大項目資助力度,完善項目投入保障機制,直接提供經費支持對方大學的學生到本國大學學習。日本政府采取年度專項財政撥款的形式對項目進行資助,也就是在提供學生交換獎學金資助的同時,針對項目本身提供建設經費。從年度資助總額上看,以2013年為例,日本政府投入8.48億日元(約合人民幣5020萬元)用于入選項目[11]。大力度的經費投入加速了學生在亞洲校園間的自由流動的進程,截至2016年,“亞洲校園”項目的第一個5年周期里,共有3721名學生在中日韓三國之間流動。其中日本大學共計派出1418名本國學生赴中韓的合作大學學習研究,并接收1481名中韓留學生。[12]
(四)根據區域特點發展重點研究領域
IUEP戰略與不同國家和地區合作的項目內容與當地的政治、社會、經濟、科技、人文等方面的發展有關。不同國家和地區開展的項目內容的側重有所不同,如表1所示。與東亞地區(主要為中韓兩國)合作的項目中,27項中有10項有關政治與社會領域,主要圍繞東亞地區的國際關系問題展開,以培養具有全球競爭力和多元文化視野的亞洲領導人才為導向。與歐美國家、澳大利亞、東南亞地區的合作項目雖然都是集中在文化和教育領域,但是根據合作國家國情各有側重。與美國、歐洲國家、澳大利亞的合作側重于學習對方先進的教育理念和高端人才培養方式。特別是美國作為高等教育系統和大學改革模式的提供者和輸出國,在學位制度、專業學位研究生院等方面處于領先地位,日本的高等教育界積極仿照其標準進行改革。與東南亞地區的合作主要側重于多文化共存、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方面,幫助該地區發展高等教育,支援該地區的留學生在日本的擇業、就業。與中南美地區的合作基于其地理與生態特征,日本可以提供人力資源和技術幫助該地區進行能源開發與環境保護。與俄羅斯的合作偏重經濟與產業領域。2016年,日本與俄羅斯達成25億美元的經濟合作協議,在化工、能源等方面大力開展雙邊合作。日本與印度的交流主要集中在科技與工學,主要原因是近些年印度的科學技術發展較快,日本希望在高新材料、信息科學、工程技術等多個熱點領域網羅當地豐富的人力、智力資源,并結合尖端技術,引領相關領域的前沿發展。
四、成效與啟示
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處于探索和上升時期。2016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指出要“堅持擴大開放,做強中國教育,推進人文交流,不斷提升我國教育質量、國家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IUEP戰略提升了日本高等教育國際化水平,提供了教育對外開放的成功案例與經驗,值得我們反思與借鑒,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積極服務國家發展戰略
IUEP戰略通過擴大外國留學生規模保證國際的人力、物力、財力能夠流向日本;同時鼓勵日本學生出國交流,強化本國學生的全球化意識和對異域文化的理解。在促進學生雙向交流數量不斷增長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日本與世界各國高等教育領域的往來,建立彼此信賴的關系。特別是日本對發展中國家實施的一系列教育援助、開發和合作事業等,都受到良好的效果與評價。正如日本原首相中曾根康弘所說:“日本……在國際社會經濟相互依存的關系中,應分擔相應的義務和責任”[14]。從長遠來看,IUEP戰略在外交方面也具戰略意義,有利于為日本營造穩定的國際環境,從而在世界政治舞臺上獲得更多支持和認同。
在當前全球化盛行時期,IUEP戰略對增進日本與世界各國學生的了解、對異文化的理解起到了推進作用。特別是實現了從以往重視與歐美合作的單一視角向重視與亞洲、美洲等多樣化視角轉變。以與東南亞國家聯盟(以下簡稱東盟)的合作為例,IUEP戰略中,日本大學與東盟高校的合作項目主題集中在公共衛生、多文化共存、環境污染、災害應對、資源利用等領域,這正是日本政府希望在東南亞地區發展和帶動的領域,與日本和東南亞國家的經濟、社會、環境的發展戰略息息相關。IUEP戰略中,與東盟相關的項目有29個,占立項總數的25.8%;與東盟國家高校交流的學生人數也是最多的。2011-2016年,日本與東南亞地區之間的學生流動人數總計為7829人,占IUEP戰略總流動人數的46%(見表2)。這種面向東盟國家高校積極的學生交流,推進了日本語言文化在東盟的傳播,雙方學生之間形成的人際網絡為日本企業在東盟的發展和國家關系的穩固提供了人力保障。
我國的高等教育國際化戰略也應緊密扎根中國實際、圍繞國家需求、立足各高校發展情況,秉持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考察時所作出的重要指示:“我們要認真吸收世界上先進的辦學治學經驗,更要遵循教育規律,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15]。這就需要將人才培養國際化與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緊密結合,配合并服務國家的重大發展戰略,搭建相匹配的多層次學生國際交流平臺。結合國家戰略,將高校發展放置于全球化背景下,用國際化的理念思考高等教育發展問題,提升高校內部一整套系統的國際化水平,增強高校多方面的國際兼容性。
(二)構建學生雙向交流體系
IUEP戰略的參與高校在學生派遣與接收、教學質量保障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在學生交流人數方面,截至2016年,IUEP戰略的39個項目執行結束,完成17063名日本學生和外國學生的人員流動。日本學生共計有9529人赴東亞地區、美國、歐洲、澳大利亞、東南亞地區、中南美地區、俄羅斯、印度和土耳其學習交流,日本接收這些國家或地區的留學生人數共計7534人(見表2),派遣人數超過接收人數。從專業領域角度看日本高校和世界高校的學生交流,主要分布在文化與教育、能源與環境領域,分別占比35.3%和21.5%(見表3)。這兩個領域涉及的項目內容與時代研究前沿相吻合且跨越多學科,對學生的吸引力較大。
在教學質量的保障方面,IUEP戰略以國際化指標來評價和保證高校教育質量,已有超過1/3的日本高校在校際交流協議的保障下實行跨國跨校間的學分互認,采用授課時間換算學習量的方法規范學分轉換,以保證學生在跨國交流時的學分能被雙方學校承認。在英語授課方面,IUEP戰略鼓勵日本大學按學科發展國際化課程群,使通過英語教學獲得學位成為可能。
我國高校可在涉及人員較大流動的國際交流項目中積極尋求合作對象,與世界更多高校發展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為學生交流和聯合培養開拓更多的國際渠道;可依托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提供的各類出國交流獎學金項目、高校的長短期出國交流項目等活動,設立更多種類的獎項、助學金或加大資助力度,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出國交流學習機會;加強與國外高等教育機構的協作互動,設立更多的國際聯合培養項目,建立學生選拔與資助、學分互認互換、聯合學位授予、學術交流、課程設置等各項校際合作機制,并且在教學內容、教育方式、學習評價上引入國際化元素;建設更加國際化的訓練和學習環境,提供培訓機會,提升學生的跨文化理解力和交流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