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以歷史唯物論分析和矯正道德情感主義

2020-04-07 03:42:40金德楠
理論探索 2020年2期

金德楠

〔摘要〕 歷史唯物論堅持從社會生活與交往實踐出發分析道德情感,注重道德情感內聚的社會歷史文化要素,是釋義道德情感與應對道德情感主義的科學理論范式。道德情感主義以“同感”為視角分析道德情感及其功能的實現機理,有合理性的一面。但是,從情感出發解釋一切道德現象的理論進路,使之也帶有把情感或同感等同于道德而陷入非認知主義道德論的理論窠臼、把情感視為道德行為的決定性要素而忽視利益與環境以及理性對道德行為的建構效用、徹底否定歷史唯物論從生產活動和交往實踐出發來分析道德現象的理論范式等主要缺陷。為此,以歷史唯物論應對道德情感主義理論缺陷的致思進路為:合理評估道德情感對道德行為的構成作用,承認道德認知對道德行為的導向作用;肯定利益與環境對道德行為的形塑效用,凸顯主體理性對道德行為的直接影響;堅持道德的社會經濟制約性原理,注重培育道德情感與遵循道德發展規律相統一。

〔關鍵詞〕 歷史唯物論,道德情感,同感,道德情感主義

〔中圖分類號〕B0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175(2020)02-0017-06

歷史唯物論堅持從生產方式出發分析道德現象,強調生產活動與利益關系對道德現象的構成性與制約性作用。道德情感作為人們對道德意識對象的感受,源自現實的社會生活,它并非人們偶然爆發的自然情緒,諸如生氣、傷心、興奮等,而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互動與交往實踐中通過修養、積淀而逐漸形成的較為穩定的感情,如友愛、關懷等。與此同時,存在著一種主張道德情感源自人的生理機能、意識系統或同感過程,強調道德情感的主觀性和情緒性而否定其社會歷史制約性,堅持以道德情感為分析視角來解釋人類一切道德現象的理論體系。其核心命題在于:人類天生具有情感的能力與反應,道德的基礎在于情感,因為有某種本源性情感才有人的道德;情感而非理性或外部世界的某種因素(如利益或生產方式),是理解道德的本質、功能及其發展演變的最終依據。圍繞情感主義語義完全可以建構起兼具客觀性與普遍性的道德話語體系,一切道德活動或道德現象均可從人類自身的情感中得到解釋。斯洛特把這種由他承襲和發展的自大衛·休謨與亞當·斯密以來的道德情感分析范式,命名為“道德情感主義”? 〔1 〕54。由此可見,歷史唯物論作為釋義道德情感的科學范式,為反思與應對道德情感主義提供了一種重要的理論視域。

一、道德情感主義的合理性因素

道德情感主義的理論合理性基礎在于它堅持以同感為視角分析道德情感及其功能的實現機理。道德情感功能的現實化,不僅在于個體自我的情感狀態,更在于人際間的情感互動和情感共鳴。由于情感世界的變動與人際溝通的阻隔,有時道德情感難以充分發揮其引導、規范個體道德行為與社會德性生活的現實功能。為此,道德情感主義考察了一個行為者對于另一個行為者的心靈狀況,尤其是情感狀況能否以及如何形成相近的感受和體驗,并據此強調情感對道德的生成性和建構性意義,從而建立起以情感為中心的整個道德學說體系。

(一)同感作為一種特殊的移情能力和情感過程能夠衍生道德行為。在道德情感主義者看來,同感作為一種特定的移情能力和情感過程,是一個人對他者心靈情感狀態的體驗。一方面,同感反映了一個人對他人的情感、思想和境況感同身受的能力。所謂感同身受,是指一個人感受他人的情感狀況,而不是指一個人因為他人的遭遇而產生某種感受。換言之,同感指向一個人對他人的情感轉移,而不是對他人的關懷或憐憫;是一個人能對他人的悲喜哀樂等情緒予以設身處地的體察,而不是一種特定的情感表達。正如斯洛特所言,“同感是指對觀察到的他人情緒產生同感從而經受與他人相似的內心體驗的能力” 〔1 〕3。另一方面,同感描述了人際間通過情感互動而發生情感轉移,是一個人情不自禁地進入對方情感狀態的過程。亦即,它“涉及我們的內心被喚起的另一個人的種種感受,就像當我們看到另一個人處于痛苦之時所發生的那樣,就仿佛他們的痛苦侵入我們的身體……用休謨的話說,就是一個人的感受和另一個人的感受之間彼此傳染” 〔1 〕5。在此基礎上,道德情感主義斷言,人們在評價行為現象或作出道德選擇時受到基于同感之上的主體情感狀態的鉗制。當一個行為者在同感過程中生成喜樂、贊賞等積極的道德情感時,往往表現出極大的道德熱情并實施合乎道德要求的行為;相反,如果他在同感過程中萌生悲怒、厭惡等消極的道德情感,則一般導致本人垂頭喪氣甚至作出不道德的行為。總之,道德情感主義從同感作為一種感受或體驗他人情感狀況的心理能力及其實現過程出發斷言,一個人是否具有較強的同感能力,能否充分感受到他人的心靈狀況,決定著他能否作出積極的道德反應和實施正確的道德行為。由此,它得出了情感通過同感衍生道德行為的結論。需要指出的是,同感及其展現的道德情感是激發道德行為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因素,僅僅建立在同感或情感上而不是以社會力量和物質力量加以規范的道德關系,難以有效保證人們實施道德的行為。

(二)同感通過情感投射與情感感染彰顯人際間情感相互作用的機制。道德情感主義主張同感不是“知道他人”或“懂得他人”,而是情感與情感的相通相印、共振共鳴。實現同感的困難之處也不在于主體能不能客觀地了解別人,而在于每個人都有獨特且根植于其經驗流之中的自我,主體對他人的情感領悟不過是被個體化的自我的觀點。質言之,它認為同感的限度是由主體理解性的情感經驗范圍所規定的,取決于行為者之間共同的情感體驗,為此,我們可將同感發生作用的基本方式劃分為投射性同感與感染性同感。投射性同感,即行為者把自我心理轉移到他人身上并在想象之中扮演他人并感受他人的情緒。斯密曾這樣描述同感的這種實現方式,“通過想象,我們設身處地地想到自己忍受著所有同樣的痛苦,我們似乎進入了他的軀體,在一定程度上同他像是一個人,因而形成關于他的感覺的某些想法,甚至體會到一些雖然程度較輕,但不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2 〕6。感染性同感,則是行為者要以自身的情感和感受為基礎而引入他人的情感和感受。有如休謨所言,“當我們同情別人的激情和情感時,這些活動在我們心中首先作為純粹的觀念出現,并被想象為屬于他人的東西,正如我們想象其他事實一樣。同樣明顯的是,這些關于他人情感的觀念被轉化為它們所表現的那些印象本身,而激情就按照我們對它們所形成的這些意象而涌現起來” 〔3 〕494-495。無論是投射性同感還是感染性同感,均指向他者的情感狀態,標示兩個行為者之間的主觀性情感關系,而不是行為者自我的情感。正是由于同感的這種人際交互性特質,使得道德情感成為增進人際間真摯的情感交流進而改善社會道德環境的積極要素,因為“道德上的相互理解——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道德感情的修養決定的——乃是確保人們團結一致、人和人之間真正同志式關系的十分重要的主觀因素” 〔4 〕284。由此道德情感主義得出了道德源自人際間情感投射與情感感染的理論結論。

(三)同感具有激發行為者利他主義道德行為的作用。道德情感主義認為,同感能夠激發行為者的道德感,促使行為者實施利他主義道德行為。首先,同感增進人際間道德上的同情與關愛。人們具有同感的能力,能夠設身處地感受到他人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特別是當人們面對他人的不幸或痛苦時,更能形成情感共鳴,激發同情感和救助感,從而促使人們在交往中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圍以及在集體中樹立友誼、互助、團結的精神。其次,同感激發人們的道德義務感。同感總是伴隨著對他人的移情關愛,這種關愛成為人們利他行為或道德義務的心理基礎。如果沒有同感促使人們彼此關心和互不傷害,那么,利他行為就根本不會內化為一種義務,人們也就不可能生成基于義務感之上由榮辱感、正義感、責任感與使命感等道德情感要素相互融合而成的自我良知。最后,同感的實現需要同感者和被同感者之間存有類似的個體心理結構和社會文化結構。在同感的過程中,同感者與被同感者乃是一種保持著彼此距離的對象化關系,同感者要想真正感受到被同感者的心理狀況,就必須具備與被同感者相似的心理結構和文化觀念。如果同感者與被同感者缺乏相似的心理結構或處于全然不同的社會文化環境之中,則同感不可能實現。需要指出的是,雖然道德情感主義倡揚同感激發行為者的利他主義道德行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這也是它能夠獲得贊譽與認同的重要原因,但是,它卻忽視了人們所處的社會物質環境對道德情感之特點和屬性的重要影響。這是因為道德情感既不是庸俗唯物論所認為的源于人類“神經上的一種物質的變化” 〔5 〕162,也不是精神分析論所理解的生成于“人類心靈內部精神系統” 〔6 〕61。在歸根結底的意義上,它是由社會存在決定的從屬于人類精神系統的特殊意識形式,具有客觀的社會歷史內容。

二、道德情感主義的主要缺陷

道德情感主義的主要理論缺陷源于它堅守的從道德情感出發闡釋一切道德現象的唯心主義倫理學理論進路。道德情感主義不但把道德情感或同感直接等同于道德,陷入非認知主義道德論的理論窠臼,而且把道德情感視為道德行為的唯一決定要素,忽視利益、環境與理性對道德行為的建構效用,徹底否定了歷史唯物論從生產活動和交往實踐出發分析道德現象的政治經濟學范式。

(一)把道德情感或同感等同于道德,從而不可避免地陷入非認知主義道德論的理論窠臼。道德情感主義具有把道德情感等同于道德的理論傳統。作為開辟這一傳統的情感主義代表沙夫茨伯里曾斷言,道德根源于人是天生的情感動物,而人的情感則有指向公眾利益的“自然情感”、指向個人利益的“自利情感”以及無關于公眾利益和個人利益的“非自然的情感”,正是這三種情感交相作用并通過人的“道德感官”而引致人們作出道德或非道德的行為。正如他在分析行為者實施道德行為的條件時所言,“只有當他與之存在某種關系的那個體系的善或惡,是推動他的某種激情或情感的直接對象時,這種生物才被認為是善的” 〔7 〕216。隨著情感主義理論精細化發展,把道德情感等同于道德的理論傳統發展為把同感視為道德根源的理論命題。斯洛特曾主張,道德行為源于同感反應,人們不是先有道德判斷或規則而后有同感反應,相反,同感反應獨立并且先于道德判斷或規則,為此,道德行為是同感反應而非依據道德命令或規則的結果。譬如,人們究竟是先救落水的妻子還是陌生人,行為者不需要訴諸什么道德規則而是依據自身的同感傾向。這有如他本人所言,“我們的態度是由我們的移情傾向所決定的,不依賴于任何道德判斷……而我們的道德態度正是對行為者的品性以及體現這種品性的行為的態度” 〔8 〕。質言之,斯洛特以“同感產生態度,態度導向德行,德行就是道德”的泛化邏輯,得出了道德行為根源于同感的結論,這顯然混淆了“情感”“道德”與“同感”三者之間的關系。把情感或同感等同于道德,使道德情感主義走上了唯心主義倫理學的理論進路。

道德情感主義認為情感先在于道德認知與道德判斷,不可避免地帶有非認知主義道德論的理論缺陷。道德判斷是否具有認知內容,它表達的是某種識見還是某種情感,成為認知主義與非認知主義的根本分歧。非認知主義否定道德判斷的認知功能,認為道德陳述是不可認知的,道德陳述的功能也不在于掌握知識,而在于表達言說者的情感態度或指令。道德情感主義由于把情感視作德性乃至道德的根源,進而將道德情感等同于道德,導致其把一切道德指令均視為言說者的情感表達,“完全否認道德判斷具有任何認知的內容,認定道德陳述的功能僅在于呈現言說者的情感,并且對聽者的情感產生激發的作用。故所謂道德討論無異于情感的相互表達與交流” 〔9 〕42。換言之,道德情感主義肯定道德派生于情感,道德在源頭上與認知、意志沒有關系,進而斷言道德判斷不是通過理性認知而是借助于“情感的感應作用”來影響人們的價值立場;同時,人們作出道德判斷也不是因為看到了判斷對象所展現的客觀現實內容,而是因為他們對所判斷的行為具有某種肯定或否定的情感態度。因此,在道德情感主義看來,道德判斷表示主體情感傾向而不能陳述客觀事實,是情感效應的結果而不是人們認知的產物,這使它妄圖在人們日常的情感響應模式而不是現實世界中來探尋道德的本性,從而徹底忽視了歷史唯物論強調的道德本質上的實踐特質和認知功能,必然淪為一種非認知主義的道德論。

(二)把情感視為道德行為的決定性要素,忽視利益、環境與理性對道德行為的建構效用。道德情感主義把情感視為道德行為的唯一決定性要素,試圖以道德情感來為道德行為尋找最終依據,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歷史唯物論從利益與環境以及主體自身理性與情感等多重視角分析道德行為的理論范式。一方面,道德行為受到人的主體利益及其所處道德環境的制約。人作為道德主體,具有作出道德選擇并付諸實踐的意志和能力,人們道德理念的擇取與踐履總是同人們某種物質的或精神的利益需要相聯系。關于利益需要對人們的道德選擇與道德實踐的這種影響,羅爾斯曾指出,人們的情感在精神心理層面上受到主導性情感、風俗習慣和主體慎思的影響,在物質層面上則取決于利益關系,人們的道德選擇正是根據“利與害的分量,或者未來可能重要或滿意的程度,來考慮我們未來的利與害,最終予以定奪” 〔10 〕42。可見,人們的道德行為受到個人利益以及個人對這種利益認知能力的制約。此外,人的道德活動總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進行的,道德情感的生成及其效用的發揮也受到客觀道德環境的制約,良好的道德環境有利于產生善的道德情感,對發揮道德情感功能產生正效應;反之亦然。總之,如道德情感主義那般無視利益與環境而僅僅依托道德情感,根本無法全面理解道德行為,更不能給人們以正確完整的道德指導。

另一方面,就主體自身而言,在道德情感之外,道德行為還受到道德理性的影響。一般而言,道德理性是人們在道德生活中為正確認識與處理各種道德關系,而規范自身情感和行為的理性能力。它作為人類理性的一種形式,是人們試圖把握對道德必然性認識的結果,能夠幫助人們認識道德現象的本質,從已知因素和關系中推斷出某種未知因素和關系,從而為人們指明擇取價值理念與實施道德行為的方向。雖然,道德理性無法使人們產生對行為現象的譴責或贊許、敬重或輕蔑、信任或質疑等情感因素,單純以道德理性為分析視角也無法解釋全部道德現象。但是,它與道德情感一樣作為主體自身要素影響著人們的價值選擇與行為實踐。進言之,道德情感與道德理性雖然各有其獨立性,但本質上卻是一種相融共生的關系,這種關系集中體現為道德情感作為道德理性的重要內容,總是具體的、現實的,直接反映著道德的實際存在;而道德理性作為道德情感的理論形態,能夠通過道德情感的折射效應而間接反映道德實際狀況,并通過道德情感反作用于道德狀況。恩格斯曾對此指出:“在社會歷史領域內進行活動的,是具有意識的、經過思慮或憑激情行動的、追求某種目的的人。” 〔11 〕302“經過思慮”與“憑激情行動”分別反映了道德理性與道德情感在道德生活中的真實存在。可見,道德理性與道德情感同樣是影響人們道德行為的主體性要素。把道德情感視為道德現象分析的最終依據和道德行為的唯一決定要素,必然使道德情感主義忽視利益、環境與理性對道德行為的建構效用。

(三)否定歷史唯物論從生產活動和交往實踐出發分析道德現象的理論范式。道德情感主義主張道德源于人類天生具有的情感或同感過程,而生產活動和交往實踐則在它對道德價值與行為規范的分析視野之外。在歷史唯物論視域中,道德是人們在以生產活動為基礎的社會生活中交往實踐的產物,并非道德情感主義所謂的“源自情感”。一方面,生產活動是道德產生的根本動因,任何一種道德形態都有其據以生成發展的客觀物質基礎,這是因為生產活動本身是人們相互協作的群體性活動,不但創造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而且生成人的社會本質,正是生產活動的這種物質性與社會性演化出人和人之間的行為規范和情感溝通。有如恩格斯所言,“人們自覺地或不自覺地,歸根到底總是從他們階級地位所依據的實際關系中——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系中,獲得自己的倫理觀念” 〔12 〕99。另一方面,交往實踐則直接使人們獲得自我意識,而只有在人們獲得自我意識的基礎上,才能獲得作為意識形式的道德,也才能主動地自覺地建構社會道德體系,增強人際間道德情感的溝通與融合。有如馬克思所言,“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別開來。正是由于這一點,人才是類存在物。或者說,正因為人是類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識的存在物” 〔1 〕162。質言之,生產活動和交往實踐的社會性與意識性是人們獲得道德意識與道德規范的本源,在此基礎上道德情感才成為可能。可見,歷史唯物論對道德現象(包括道德情感現象)采取的是從生產活動出發的政治經濟學釋讀范式,而非道德情感主義主張的從道德情感出發,來分析道德現象的唯心主義倫理學進路。在此意義上講,道德情感主義關于道德的本源在于道德情感的理論命題,以及由此衍生的依托道德情感來闡釋道德現象的理論范式,構成了對歷史唯物論從生產方式出發釋義道德現象的否定。

三、道德情感主義的科學矯正

堅持歷史唯物論對道德情感的分析范式,是應對道德情感主義理論缺陷的根本原則。為此,不僅要合理評估道德情感對道德行為的構成性作用,承認道德認知對道德行為的導向作用,而且要肯定利益與環境對道德行為的形塑效用,凸顯主體理性對道德行為的直接影響。同時在新時代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中,要充分堅持道德的社會經濟制約性原理,注重培育道德情感與遵循道德發展規律相統一。

(一)合理評估情感對道德行為的構成性作用,肯定道德認知對道德行為的導向作用。雖然道德情感能夠生發道德贊許或道德譴責,是人們實施道德行為的重要依據,但是,它絕不是道德行為的唯一構成要素,更不是人們作出道德判斷與實施道德行為的充要條件。易言之,道德情感主義把道德歸結為人類先天的情感或后天的同感過程,甚至將道德情感或同感直接等同于道德,不只是夸大了情感、同感與道德的內在關聯,更是將具有主觀心理特質的情感、作為道德情感功能實現機理的同感與人們“實踐——精神地掌握世界”的道德相混同。相反,按照歷史唯物論對道德情感的分析邏輯,道德情感雖然具有精神和心理的主觀性特質,卻具備客觀的歷史文化內容,是人與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產物。特別是在現實的道德生活中,道德情感反映道德觀念、道德準則和道德行為,必然具有明確的、穩定的社會內容;它并非根植于人的自然本性,而是隨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被不斷賦予具體的、流變性的內容。在此意義上講,道德行為不但受到生產方式、經濟關系、物質利益等多重社會歷史文化要素的制約,而且受到道德理性、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等主體自身要素的綜合影響,甚至道德情感本身也不具有獨立性,在根本上它也受到社會歷史文化因素的制約。

道德認知對道德行為具有導向作用。如果按照道德情感主義理論邏輯,把情感等同于道德,把情感作為分析道德起源、本質和功能的唯一依據,甚至把道德情感視為人們實施道德行為的充要條件,那就必然否定道德認知對道德行為的導向作用。歷史唯物論,一方面否定道德情感是道德的唯一本源,肯定社會歷史文化因素對道德的構成性作用,這為它主張社會普遍道德原則作為一定社會或階級的根本道德要求的倫理反映,能夠描述道德事實、蘊含道德判斷、具有價值導向提供了前提;另一方面,它肯定道德行為受到主體認知的影響,人們通過對道德要素的感覺、知覺、表象等帶有情感色彩的感性認知逐步實現對道德要素的概念、判斷和推理等較為穩定的理性認知,繼而形成擇取道德理念與實施道德行為的意志定式,從而導引自身的道德行為。換言之,社會普遍道德原則能夠描述道德事實、蘊含道德判斷和呈現價值導向,并且人們依托感性認知、理性認知以及意志定式能夠充分認識它們,從而規范自身的道德行為。從社會普遍道德原則和主體道德認知的雙重維度看,道德是可以被認知的,道德認知具有引導道德行為的效用。誠然,在道德認知過程中,道德情感僅僅是影響感性認知的一種因素,并不能等同甚至取代整個認知過程。為此,承認道德認知對道德行為的導向作用,是堅持歷史唯物論對道德情感的分析范式,應對道德情感主義理論缺陷的應有之義。

(二)肯定利益與環境對道德行為的形塑效用,凸顯主體理性對道德行為的直接影響。利益與環境對道德行為具有形塑效用。按照歷史唯物主義分析邏輯,人們在特定的社會歷史環境和具體的道德行為情境中,通過自我與他者(包括他人、組織、國家等)互動交往逐步形成對個人利益、集體利益、社會利益的理性認識進而主動接受社會的普遍道德原則,從而實現道德社會化。人們正是在一定的道德環境以及以利益為核心動力的道德社會化過程中,生成了正確的善惡觀、良好的道德判斷能力、以關懷與仁愛為主導的道德情感以及正當的道德行為。因此,道德行為并非情感主義者所認為的唯一受到道德情感的制約,它還受到特定的道德環境、利益關系和主體理性的多重影響。雖然,利益與環境均無法直接作用于行為主體,但是,它們卻能夠通過影響行為者情感和理性的方式來引導行為者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行為。換言之,道德環境和利益關系生成且決定著社會的普遍道德形態,并在個體的理性與情感等人性潛能的激發下具體化為豐富多樣的道德現象。為此,馬克思恩格斯強調改造道德環境和調整利益關系之于道德行為的重要性,有如他們所言,“既然正確理解的利益是全部道德的原則,那就必須使人們的私人利益符合于人類的利益……既然是環境造就人,那就必須以合乎人性的方式去造就環境” 〔13 〕355。

雖然道德情感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人們的道德態度,直接影響著人們的道德判斷,但是,人們對一種道德現象采取支持抑或否定的態度,不只受到道德情感的制約,還受到主體道德理性的影響。道德理性的培育,主要在于道德教育與道德制度化建設,其中,道德教育的關鍵在于健全整個社會的道德教育系統,形成法治教育、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貫通協調的新教育機制,既要防止把道德教育泛化為政治教育,又要注重道德價值的灌輸與澄清相結合;道德制度化建設的關鍵則在于建立健全體現平等、公平、正義等價值理念的制度體系,促使制度構建與運演過程成為塑造與彰顯社會道德價值體系的過程,從而把蘊含于道德原則之中的價值理念融入社會制度的價值體系繼而潛移默化地滲透于行為者的價值理念中,并成為行為者的德性自覺。為此,要走出道德情感主義把道德的基礎視為人的某種情感或同感的錯誤邏輯,既要通過社會道德環境的塑造和利益關系的調整,形塑出有利于道德行為發生和再發生的外部環境,又要通過道德情感與道德理性乃至道德意志等多重向度的道德人格培育,提升行為者的道德修養水平和道德自覺能力,借此來保障行為者作出正確的道德選擇和行為實踐。

(三)堅持道德的社會經濟制約性原理,注重培育道德情感與遵循道德發展規律相統一。歷史唯物主義強調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把道德視為一種由物質生產方式決定的具有實踐特質的精神現象。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人們按照自己的物質生產率建立相應的社會關系,正是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會關系創造了相應的原理、觀點和范疇” 〔13 〕603,“因此,道德、宗教、形而上學和其他意識形態,以及與它們相適應的意識形式便不再保留獨立性的外觀了。它們沒有歷史,沒有發展,而發展著自己的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的人們,在改變自己的這個現實的同時也改變著自己的思維和思維的產物” 〔12 〕525。質言之,道德作為人們的一種意識形式,由現實社會經濟生活所規定,是生產方式及其衍生的社會利益關系的價值規范性顯現,具有社會性、歷史性、階級性和客觀性。為此,一種道德形態的建構,不能僅從道德情感出發,而必須充分關注情感背后的實體和實體間關系——經濟、政治、文化及其相互關系,全面堅持道德的社會經濟制約性原理。如果按照道德情感主義邏輯,則可能衍生以道德情感培育和道德情操塑造為中心,而非以革新物質生產方式和調整社會利益關系為中心的錯誤的道德建設主張,不但會遲滯道德文明發展,甚至還會導致道德危機,引致嚴重的實踐危害。

以歷史唯物論道德理論應對道德情感主義的理論缺陷,在新時代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中要特別注重培育道德情感與遵循道德發展規律相統一。具體而言,建構和諧友愛的道德關系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然而,這種道德關系不只是情感關系,也不只是單純的由情感、心理、思想與文化等多種要素構成的精神關系,更是有情感和其他精神形式滲透其中的實體性關系,它反映著人們所處的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和國家生活的現實狀況及其發展過程,本質上是一種具有客觀內容的實際的社會關系。當然,在這些實際的社會關系中,物質利益關系居于主導地位。按照歷史唯物主義邏輯,在實現人的道德自覺與道德自由的歷史進程中,情感與理性在社會經濟關系與利益關系的支配下,共同塑造著行為者的價值理念和道德實踐,從而推進人類道德歷史的進程。因此,一種道德形態的生成與發展既源自調整人們利益關系的需要,也源于平衡與發展人們情感關系的需要,還在根本上受到社會與經濟的制約。為此,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主要路徑在于,既堅持培育人民群眾的美好道德情感,提升個體道德修養,又遵循對道德生成與發展起支配作用的客觀物質規律,注重生產方式革新與利益關系調整,從而實現個體層面上的道德素養培育與社會層面上的道德制度安排的有機統一。

參考文獻:

〔1〕Michael Slote.Moral Sentimentalism〔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2〕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M〕.蔣自強,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3〕David Hume.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M〕.Auckland:The Floating Press,2009.

〔4〕季塔連科.馬克思主義倫理學〔M〕.黃其才,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1.

〔5〕威廉·詹姆斯.心理學原理〔M〕.唐鉞,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6〕諾爾曼·丹森.情感論〔M〕.魏中軍,等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

〔7〕沙夫茨伯里.人、風俗、意見與時代之特征:沙夫茨伯里選集〔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

〔8〕陳 真.論斯洛特的道德情感主義〔J〕.哲學研究,2013(06):102-110.

〔9〕甘紹平.倫理學的當代建構〔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15.

〔10〕約翰·羅爾斯.道德哲學史講義〔M〕.顧肅,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1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 蘇玉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va| 亚洲精品自拍区在线观看| 2020国产精品视频|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 国产精品私拍在线爆乳|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不卡的视频|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 亚洲视频免|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麻豆精品| www.91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中文精品va在线播放| 日韩欧美国产综合| 欧美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国产另类视频|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0|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AV | 美女被躁出白浆视频播放| 免费观看精品视频999| 露脸真实国语乱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欧美日本中文字幕 | 伊人久综合|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久久不卡| 亚洲欧美精品在线| 亚洲婷婷丁香| 丰满人妻被猛烈进入无码| 亚洲中文字幕23页在线| 毛片卡一卡二| 人妻丰满熟妇av五码区| 成人福利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 色老二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青草娱乐极品免费视频| 国产美女91呻吟求| 五月天丁香婷婷综合久久| 国产高清又黄又嫩的免费视频网站| 国内毛片视频|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 国产aⅴ无码专区亚洲av综合网| 国产视频欧美| 国产大全韩国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播放精品一区二区啪视频| 极品国产在线| 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欧美亚洲韩国日本不卡| 国产人成午夜免费看| 9cao视频精品| 97se亚洲| 久久久91人妻无码精品蜜桃HD| 国产AV毛片| 天堂亚洲网|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国产| 国产视频入口| 欧亚日韩Av| 国产福利微拍精品一区二区| 综合色88| 狠狠色成人综合首页| 日本三区视频| 毛片视频网| 日韩欧美视频第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91视频| 国内精品自在自线视频香蕉| 天天综合天天综合| 久久综合伊人77777| 97色婷婷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999国产精品| 色综合色国产热无码一| 人妻丰满熟妇αv无码| 亚洲天堂网在线观看视频| 无码综合天天久久综合网| 18禁黄无遮挡网站| 国产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午夜爽爽视频| 中文字幕 日韩 欧美| 欧美在线综合视频| 国产在线精品网址你懂的| 日韩午夜伦| 成年人久久黄色网站| 色精品视频|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人妻电影| 欧美日韩精品在线播放| 国产一二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