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俊萍
〔摘要〕 黨的領導原則是當代中國的最高政治原則;黨的領導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根本的領導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之源;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國家治理體系的核心構成和關鍵所在;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制度與黨的全面領導制度是當代中國的根本領導制度;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內在地包含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制度和全面從嚴治黨制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站在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高度,對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作了部署。正確理解和貫徹落實這一部署,需要進一步認識和把握黨的領導重大原則與黨的領導根本制度的關系,黨的領導制度體系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關系,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制度與黨的全面領導制度的關系,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制度與全面從嚴治黨制度的關系。
〔關鍵詞〕 黨的領導,制度體系,全面從嚴治黨
〔中圖分類號〕D25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175(2020)02-0023-07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與實踐的主題,是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旗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各族人民在長期奮斗中取得的重大制度成果,從根本上保證當代中國的發展進步。以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制度和全面領導制度這個根本領導制度為核心構成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它覆蓋了“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覆蓋了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一切方面、所有領域,對其他各項制度起規范作用。
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首要任務。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站在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高度,對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作了部署。正確理解和貫徹落實這一部署,需要進一步認識和把握黨的領導重大原則與黨的領導根本制度的關系,黨的領導制度體系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關系,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制度與黨的全面領導制度的關系,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與全面從嚴治黨制度的關系。
一、黨的領導重大原則與黨的領導根本制度的關系
原則是說話行事所依據的法則或標準。對于黨和國家來說,原則特別是根本原則和基本原則,就是不可逾越的底線。背離這項原則,越過這條底線,黨和國家就會犯顛覆性的錯誤,就有亡黨亡國的危險。當代中國的立國之本是“四項基本原則”,其中最根本最核心的一項基本原則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習近平多次論述黨的領導的極端重要性。他指出:“黨是我們各項事業的領導核心,古人講的‘六合同風,九州共貫,在當代中國,沒有黨的領導,這個是做不到的。” 〔1 〕772黨的領導是我國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的根本點和壓艙石。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 〔2 〕355。
黨的領導是當代中國最高政治原則,其原因就在于“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 〔3 〕。習近平的這些重要論斷,闡明了中國共產黨領導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關系,明確了黨的領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上的規定性,明確了黨的領導優勢在社會主義制度眾多優勢中最重要的地位,并且闡明了中國共產黨與當代中國其他各種政治力量之間的關系,明確了中國共產黨在當代中國各種政治力量中的最高地位,從而深刻闡明了當代中國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理論依據。
黨的領導之所以是最本質的特征和最大優勢,是因為黨的優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之源。黨的優勢來源于黨的先進性,這種先進性的保持和發展,內在地推動黨在長期奮斗中形成自身獨特優勢:一是理論優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不斷推進理論創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指導工作,從而具有強大的思想引領力,并在科學理論指導下制定符合中國實際的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指引當代中國前進的正確方向。二是政治優勢。黨具有崇高的政治理想、堅定的政治信念和百折不撓的革命意志,能夠在各種風險考驗中保持清醒頭腦和政治定力,能夠不畏任何艱難險阻而堅定前行,具有強大的政治領導力,能夠團結帶領各族人民為實現既定目標而不懈奮斗。三是組織優勢。黨遵循馬克思主義建黨原則,建立了嚴密的組織體系,并且嚴格組織生活、嚴明組織紀律,使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凝聚成為統一整體。黨的根本組織制度是民主集中制,高度民主基礎上的高度集中,使黨能夠集中全黨智慧和力量,具有強大的組織力,形成強大的戰斗力,從而成為凝聚各族人民力量的領導核心、偉大事業的堅強柱石、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主心骨。四是制度優勢。黨在長期實踐中逐步形成了黨的領導制度和黨的建設制度,并在“四個全面”背景下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推進黨的建設制度改革,不僅使黨內法規體系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有機構成,依規治黨成為管黨治黨的制度保障,而且對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產生決定性影響。五是密切聯系群眾的優勢。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黨的初心和使命,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政治路線、根本組織路線和根本工作路線。黨在長期奮斗中形成的密切聯系群眾的優勢,使黨具有非凡的群眾組織力和社會號召力。六是勇于自我革命的優勢。黨始終為人民利益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勇于進行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因而能夠永葆旺盛生命力和蓬勃生機。
黨以自身優勢引領和鍛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保證了這一制度優勢的有效發揮。黨是“兩個先鋒隊”,能夠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有利于充分發揮這一制度在保持黨和國家活力方面的優勢;黨是先進生產力、先進文化的代表,有利于發揮這一制度在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方面的優勢;黨代表了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充分發揮這一制度在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方面的優勢;黨站在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高度,能夠總攬全局、協調各方,有利于充分發揮這一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有效應對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方面的優勢;黨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的核心力量,有利于充分發揮這一制度在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國家統一方面的優勢。
歷史經驗證明,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主心骨,是團結帶領各族人民克服艱難險阻、不斷勝利前進的核心力量。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黨領導的改革開放能夠發展中國,只有黨帶領人民開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是引領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必由之路。因此,堅持黨的領導這一重大原則絕對不能有絲毫動搖。改革開放任務越繁重,越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越要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為了進一步加強黨的領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相繼出臺了有關地方委員會和黨組工作條例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召開全國組織工作會議、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中央統戰工作會議等一系列重要會議,提出要堅持黨的政治領導,不斷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從根本上扭轉了黨的領導弱化的狀況,使黨對各方面工作的領導得到全面加強。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之所以能取得全方位、開創性的歷史性成就,最根本的就是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有力、有效地糾正了黨的領導弱化的問題,毫不動搖地堅持和加強了黨的領導。
新時代新征程新使命對我們提出了新要求,大變局新任務對我們提出了新挑戰新考驗。只有在黨的領導下,統攬國家改革發展全局,通過協調國家治理體系中的各種政治力量來增強改革發展合力,才能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根本的政治保證。正因為如此,我們在國家治理的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都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這一當代中國的最高政治原則。
黨的領導是具體的,不是空洞的、抽象的,堅持黨的領導這個最高政治原則,貫徹落實這個最高政治原則,需要通過科學有效的制度安排。因為制度既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辦事規程或行動準則,也是一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體系。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制度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堅持黨的領導不是一句空洞的政治口號,而是必須實實在在地落實到國家治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的一項重大政治原則,這就需要用制度來保證。只有健全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才能保證黨的領導活動的正常進行,有效發揮黨的領導機關和領導者的作用,充分發揮全黨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保證黨和國家事業的健康發展。
二、黨的領導制度體系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關系
黨的領導制度是我國的根本領導制度,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發揮頂層決定性、全域覆蓋性、全局指導性作用,覆蓋“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覆蓋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方面和所有領域及各個環節,貫穿黨和國家各項工作全過程。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當代中國國家治理體系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當代中國國家治理體系中居于統領性地位。因此,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和根本。更好地發揮中國共產黨對黨和國家政治生活和經濟社會生活的集中統一領導這一顯著優勢,需要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
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是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制度體系,是黨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關于黨的領導工作和黨的建設的科學制度體系,是依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而展開的國家治理體系的一部分。根據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黨的領導制度體系主要由六個方面的重要制度構成:一是思想理論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二是政治上堅定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的各項制度,三是社會關系上黨對國家治理體系中的其他政治力量及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的全面領導制度,四是黨的執政地位與人民主體地位二者之間關系上的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各項制度,五是與黨的領導地位和執政地位相聯系的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制度,六是黨自我革命的全面從嚴治黨制度。這六個方面的重要制度分別從思想理論、政治、社會關系、黨的執政地位和人民主體地位、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管黨治黨等方面,明確了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的基本點,從而為如何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指明了方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科學制度體系,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是我國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制度和全面領導制度,就是我國的根本領導制度。這個根本領導制度決定了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根本文化制度、根本社會治理制度和根本軍事制度,也決定了我國各項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其他各項重要制度,是融入各項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核心構成和決定性因素。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習近平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內涵、特征及其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關系有過多次論述。他揭示了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科學內涵,即“國家治理體系是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國家治理能力則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的能力”。〔1 〕548我們黨指出了這一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執行能力的關系:“我國國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動都依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展開,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 〔3 〕此外,我們黨還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基本特征及其重大意義,指出它們“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是能夠持續推動擁有近十四億人口大國進步和發展、確保擁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進而實現偉大復興的制度和治理體系”。 〔3 〕這些重要論述,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指明了方向。
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多方面的顯著優勢,首要的就是“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黨的科學理論,保持政治穩定,確保國家始終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 〔3 〕。包括這一顯著優勢在內的13個方面的顯著優勢,是我們堅定“四個自信”的基本依據。黨的優勢決定了“中國之治”的優勢,黨的自信決定了“四個自信”,黨的領導是決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發展和不斷完善的決定性因素。黨的領導制度體系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核心構成,保證國家治理方向沿著正確方向前進。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既是依法執政、依憲執政的必然要求,也是推進黨的領導制度化、法治化的必然結果,其目的就是更好地堅持最本質的特征,更好地發揮最大優勢,更好地發揮最高政治領導力量的領導核心作用,把國家治理好,為人民服務好,實現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偉大夢想。
三、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制度與黨的全面領導制度的關系
堅持黨的領導,最關鍵的是堅持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這是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的理論邏輯和當代中國發展的現實邏輯相統一的必然要求。
堅定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這是我國革命、建設、改革的重要經驗,是一個成熟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重大建黨原則。歷史表明:要治理好我們這個大黨、這個大國,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至關重要。黨章規定的“四個服從”,最根本的是全黨服從中央;黨中央強調“四個意識”,最根本的是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全黨必須牢固樹立“四個意識”,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黨中央提倡的堅決響應、黨中央決定的堅決照辦、黨中央禁止的堅決杜絕。只有堅定維護黨中央權威和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才能更好地凝聚全黨智慧,強基固本,不斷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不斷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是通過黨的嚴密的組織體系來貫徹落實的。黨有著嚴密的組織體系,包括中央組織、地方組織、基層組織、設在中央和地方的各級國家機關及其他非黨組織中的黨組。為履行相關職責,每一組織內部還設有相應的工作部門,必要時根據工作需要設立協調機構。其中,黨的中央委員會、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是黨的領導決策核心,每一個黨的組織、每一名黨員干部,無論處在哪個領域、哪個層級、哪個部門和單位,都要服從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黨的各級組織嚴格按照黨章的規定產生和運行,履行各自職權,承擔相應的職責,實行下級組織服從上級組織、全黨各個組織服從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和中央委員會的組織原則。正是憑借這一嚴密的組織體系和與之相聯系的組織原則、組織紀律、組織生活,黨把全國9000多萬名共產黨員、460多萬個基層黨組織凝聚成一個整體,形成強大的力量,構成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和黨的全面領導的組織基礎。
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是通過黨的制度來保證實施的,健全的領導制度和組織制度對于保證黨的領導活動的正常進行,發揮黨的領導機關和領導者的作用,發揮全黨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黨的民主集中制、黨的代表大會制度、黨的委員會制度、請示報告制度等,是黨的領導制度和組織制度的重要內容。民主集中制是黨和國家的根本組織制度和領導制度,它是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的辯證統一,規范著黨員與黨員、黨員與組織、黨的下級組織與黨的上級組織、全黨各個組織和全體黨員與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和中央委員會之間的關系。黨的代表大會制度是關于黨的代表大會本身產生、組織、職權、運行程序以及黨的代表大會與黨員關系、與黨的委員會等其他領導機關關系的系統規定和制度;黨的委員會制度即集體領導和個人分工負責相結合的制度,其實質和根本是集體領導制度,是黨實行集體領導制度的重要載體;請示報告制度是黨的一項重要制度,是執行黨的民主集中制的有效工作機制,也是全黨必須遵守的政治紀律、組織紀律和工作紀律。
在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堅定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作為黨的領導的最高原則加以反復強調,并通過健全相關體制機制加以貫徹落實。其中包括:通過健全決策議事協調機制來加強黨對重大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加強黨對深化改革、依法治國、經濟建設等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領導;督促各地區各部門黨委(黨組)堅持依規治黨,完善相應體制機制,提升協調能力,把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落到實處。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提出了完善堅定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的各項制度的重大任務,并從政治上、體制機制上、組織制度和組織體系上提出了落實這一重大任務的明確要求。一是在政治上,推動全黨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決把維護習近平總書記作為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落到實處。二是在體制機制上,健全黨中央對重大工作的領導體制,強化黨中央決策議事協調機構職能作用,完善推動黨中央重大決策落實機制,嚴格執行向黨中央請示報告制度,確保令行禁止。三是在組織制度和組織體系上,健全維護黨的集中統一的組織制度,形成黨的中央組織、地方組織、基層組織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嚴密體系,實現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全覆蓋。
在黨的領導制度體系中,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制度主要是從黨內關系角度對黨的領導制度加以規范的;而黨的全面領導制度,則主要是從黨與國家各類機構、各種組織、各項事業、各方面工作的關系角度加以規范的。
黨的全面領導制度就是黨對國家各類機構、各種組織、各項事業、各方面工作的領導制度,簡言之,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必須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這里所說的“一切”,從橫向來看,是指黨和國家各個方面、各個領域工作的全方位;從縱向來看,是指黨和國家各個方面、各個領域工作的各個環節和全過程。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也就是堅持黨對國家各類機構、各種組織、各項事業、各方面工作的全面領導。黨的全面領導必須體現到治國理政方方面面的設計、安排和運行之中,確保黨的領導全覆蓋和黨的領導始終堅強有力。強調黨的全面領導,目的在于更好地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和國家學說的一個基本觀點。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共產黨在理論上和實踐上的先進性質,決定了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必要條件。列寧堅持把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作為“社會主義勝利的唯一保證” 〔4 〕257,指出“國家政權的一切政治經濟工作都由工人階級覺悟的先鋒隊共產黨領導” 〔5 〕381。毛澤東強調,“工、農、商、學、兵、政、黨這七個方面,黨是領導一切的” 〔6 〕305,主張“制定一種較詳細的黨內法規,以統一各級領導機關的行動” 〔7 〕528。鄧小平認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核心,就是堅持黨的領導” 〔8 〕342,并提出要“改善黨的領導制度” 〔8 〕342,以更好地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強調“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正是對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和國家學說關于黨的領導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對黨全面執政以來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團結帶領人民經過長期奮斗,逐步確立并鞏固了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以民主集中制為核心的政體,確立了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和各方面的重要制度,其中包括黨的領導這一根本領導制度。正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實踐證明,中國共產黨是時代先鋒、民族脊梁、人民公仆,是團結帶領人民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的核心力量。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更是新時代統攬“四個偉大”、戰勝各種風險挑戰的必然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黨的十九大確立了分兩步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斗目標,這一目標鼓舞人心,但實現這一目標又絕非易事,必須爬坡過坎、排除萬難。因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國內各方面任務空前繁重,中國共產黨肩負著“四個偉大”的歷史使命,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來自國內國際、經濟社會領域和自然界的各種風險挑戰。這需要堅定不移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不懈完善和健全黨的全面領導制度。只有這樣,才能始終堅定正確政治方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才能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更好地集中力量辦大事;才能有效地運用制度優勢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統籌推進偉大事業;才能有力有效地把全黨、全國人民組織起來、凝聚起來,團結奮斗,譜寫新時代新征程的新篇章。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必須貫徹全面、系統、整體這一本質要求。正如習近平所指出,“黨的領導必須是全面的、系統的、整體的,必須體現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國防軍隊、祖國統一、外交工作、黨的建設等各方面” 〔9 〕119。這就需要我們從制度機制上,把黨的全面領導具體落實到治國理政的方方面面和各級各類組織的活動之中。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明確提出了健全黨的全面領導制度的任務,并從三個方面提出了實現這一任務的具體路徑:一是完善黨領導人大、政府、政協、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武裝力量、人民團體、企事業單位、基層群眾自治組織、社會組織等制度,健全各級黨委(黨組)工作制度,確保黨在各種組織中發揮領導作用。二是完善黨領導各項事業的具體制度,把黨的領導落實到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各方面。三是完善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把黨的領導貫徹到黨和國家所有機構履行職責全過程,推動各方面協調行動、增強合力 〔3 〕。這就明確了保障黨的全面領導在各種組織、各項事業、各個方面加以貫徹落實的具體制度、體制機制、機構職能。
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制度和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制度是相輔相成、有機統一的。一方面,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是不斷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的政治前提,是確保黨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強大戰斗力的政治前提,是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制度的政治前提。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必須把黨的領導的最高原則貫徹到全黨的一切工作和活動中。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最根本的是堅持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的一系列制度機制,正是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重要制度安排。只有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才能使黨有力量有能力堅持和加強對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的全面領導,更好地發揮黨的領導這一最大優勢。另一方面,黨的全面領導是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地位的必然要求,是更好地踐行黨的初心和使命的必要條件,是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集中體現。健全黨的全面領導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確保各種組織、各級組織在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下各司其職、有序協同,保證政令統一、運行順暢、執行高效。只有堅持黨的全面領導,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才能落到實處,才能有效統攬“四個偉大”。總之,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制度和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制度是有機統一的,它們共同構成當代中國的根本領導制度。
四、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制度與全面從嚴治黨制度的關系
初心就是當初的心意,指事情一開始所持的信念。中國共產黨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這一基本思想,是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首次提出并加以闡述的。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 〔10 〕1這一論斷不僅明確了黨的初心和使命的科學內涵,而且揭示了黨的初心和使命與黨成立以來不斷奮斗、不斷前進的內在聯系。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全黨開展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并取得顯著成效,彰顯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這一主題對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的巨大引領和促進作用。
在總結十九大以來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新鮮經驗的基礎上,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提出了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制度的重大任務,并提出了建立這一制度的具體要求及所要達到的目標。具體有三個方面:一是在思想理論方面,突出黨章權威、黨性要求、理想信念、理論武裝,提出確保全黨遵守黨章,恪守黨的性質和宗旨,堅持用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全黨、團結人民,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指導工作,夯實黨執政的思想基礎。二是在黨的建設機制方面,突出初心使命教育的長效機制和長遠價值,提出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作為加強黨的建設的永恒課題和全體黨員、干部的終身課題,形成長效機制,堅持不懈錘煉黨員、干部忠誠干凈擔當的政治品格。三是在黨的領導工作方面,突出“三個基本”和“三個創新”及其目的,提出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持續推進黨的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使一切工作順應時代潮流、符合發展規律、體現人民愿望,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得到人民衷心擁護 〔3 〕。
由此,“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完成了從一種對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到一次全黨教育活動的主題,再到一項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制度的跨越,成為一項確保我們黨在新時代新征程始終充滿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的戰略之舉、長遠之計。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們黨認識到:這個初心使命,集中體現了黨的性質宗旨、理想信念、奮斗目標,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時刻牢記初心使命,自覺踐行初心使命,是我們黨歷經各種苦難磨難艱難的嚴峻考驗而巋然屹立、不斷發展壯大、不斷取得輝煌成就的奧秘所在,是我們黨在領導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奮斗歷程中成為時代先鋒、民族脊梁的根本所在。在新時代,黨團結帶領人民踏上新征程,朝著“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繼續前進,必須始終充滿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因而必須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制度,從制度上鞏固十八大以來黨的思想理論建設方面的理論成果和實踐成果。
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制度在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中側重于使命引領,側重于思想建黨、理論強黨,而完善全面從嚴治黨制度在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中側重于問題導向,著眼于管黨治黨。打鐵必須自身硬。健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必須把全面從嚴治黨制度化,用制度來管人管事管黨治黨。全面從嚴治黨制度作為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治黨與治國、堅持黨的領導與加強黨的建設的內在統一。
全面從嚴治黨的本質是繼續推進黨的自我革命。勇于進行自我革命是中國共產黨鮮明的政治品格。“中國共產黨要擔負起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歷史責任,必須勇于進行自我革命” 〔11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繼續艱辛探索,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需要不斷披荊斬棘,黨領導人民正在進行的偉大社會革命需要黨繼續勇于自我革命,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永遠保持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本色,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團結奮斗,永遠做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主心骨。
完善全面從嚴治黨制度是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黨領導的社會革命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定不移地推動全面從嚴治黨,進行了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同時,我們也要清醒認識到黨所肩負的新使命新任務及其新要求,認識到黨所面臨的前所未有的新挑戰新考驗,把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場偉大社會革命進行好,黨必須繼續勇于進行自我革命,勇于直面問題,敢于刮骨療毒,消除一切損害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蝕黨的健康肌體的病毒,確保黨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強大戰斗力。這就需要我們把全面從嚴治黨制度化,把長期以來黨的建設積累的經驗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的建設取得的成功經驗制度化,用不斷完善的制度來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完善全面從嚴治黨制度任務的提出,正是適應了這種客觀需要。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站在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推進黨的自我革命、永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戰略高度,提出了“完善全面從嚴治黨制度”的任務,同時也從全面從嚴治黨的根本方針、基本路徑和體制機制、關鍵環節、生態環境、督促落實、問題導向和作風建設等方面,對如何完善全面從嚴治黨制度作出了完整部署。具體而言,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在全面從嚴治黨的根本方針上,提出堅持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增強憂患意識,不斷推進黨的自我革命,永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二是在全面從嚴治黨的路徑和體制機制上,提出貫徹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堅持依規治黨,建立健全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全面推進黨的各方面建設的體制機制。三是在全面從嚴治黨的關鍵環節上,提出堅持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健全黨管干部、選賢任能制度。四是在全面從嚴治黨的生態環境上,提出規范黨內政治生活,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發展積極健康的黨內政治文化,全面凈化黨內政治生態。五是在全面從嚴治黨的督促落實上,提出完善和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責任制度。六是在問題導向和作風建設上,提出堅決同一切影響黨的先進性、弱化黨的純潔性的問題作斗爭,大力糾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不斷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制度和全面從嚴治黨制度都屬于黨的領導制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都體現了制度治黨、依規治黨的鮮明指向。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制度和完善全面從嚴治黨制度,分別從思想價值引領和管黨治黨體制機制保障兩方面加以強調,目的都是要更好地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進而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加強和改進黨的自身建設。這兩者的結合,體現了思想建黨、理論強黨和制度治黨的有機統一,是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的長遠之策、根本之策。
從上述若干重大關系的辨析中可以看出:黨的領導原則是四項基本原則的核心,是當代中國最高政治原則;黨的領導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根本的領導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之源;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國家治理體系的核心構成和關鍵所在,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制度與黨的全面領導制度是當代中國根本領導制度,它們分別從黨內組織體系和國家治理體系角度規定了黨的領導原則,明確了黨的領導和執政地位;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內在地包含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和全面從嚴治黨制度,前者突出思想建黨、理論強黨、價值引領,后者反映了黨領導的偉大的社會革命對黨的自我革命的必然要求,并以進行自我革命、全面從嚴治黨的制度保證來鍛造黨,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從而擔當起新時代賦予黨的新使命。總之,黨的領導重大原則與黨的領導根本制度的統一,黨的領導制度體系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統一,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制度與全面領導制度的統一,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制度與完善全面從嚴治黨制度的統一,它們都統一于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統一于黨領導的社會革命與自我革命協同推進之中,統一于體現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中國之治”,其共同的目標指向是堅持黨的領導,凝聚中國力量,同心共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
〔3〕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9-11-06(01).
〔4〕列寧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列寧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習近平關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9.
〔10〕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1〕習近平.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3-21(02).
責任編輯 陳 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