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賢
【摘要】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嚴重的環境問題,分析了環境審計由此產生,但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著比如環境審計總體研究不夠深入,相對薄弱,某些地方政府審計不到位,幾乎沒有開展過專業的環境審計工作等類似的問題,最后對我國環境審計提出一些解決措施以及建議,希望能夠為我國環境審計建設添磚加瓦。
【關鍵詞】環境審計? 環境責任? 績效審計
一、環境審計產生的背景
環境審計是指國家審計機關和企業內部審計機構以及社會審計組織依照法律法規或環境審計準則對政府有關部門或相關企業組織等被審計單位主體開展的環保項目規劃的公允性、合法性、效益性的監督鑒證活動,以此來評價被審計單位審計程序執行的程度,評估其程序是否違反國家的資源環境政策,以符合新時代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政策。環境審計的本質是一種鑒證。環境審計延展了常規審計的范疇,與保護環境、減少資源的浪費以及生態可持續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當前資源環境面臨著嚴峻的考驗,特別是由于人類社會生產生活的飛快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直線式上升,工業企業不僅耗費大量的自然資源,與此同此也排放著大量的工業廢棄物,污染著環境。因此進行環境審計很有必要,但是就目前來說,環境審計發展得并不成熟。
二、環境審計存在的問題
美國審計總署在1969年對其控制水污染方面進行了審計,然而環境審計真正的興起是起于1972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召開的人類環境會議上,具體實施環境審計也僅僅局限于歐美發達國家的大型企業中。與此同時我國的環境審計萌芽期相對來說比較遲緩,對于環境審計的理論尚未結出成熟的果實,綜合來看,我國環境審計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環境審計主體沒有各自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我國環境審計當前的局面主要是政府作為主體來實施, 政府審計單位主要審計的是國家專項環保資金的使用情況,評估的是國家環保法律法規的實行情況,企業內部環境審計沒有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民間審計可以說是幾乎沒有涉及。所以說審計力量薄弱,政府審計單位形單影只。
第二,關于環境財務審計和績效審計的應用很少,主流依舊是合規審計,環境績效審計還停留在幼苗期。然而,和作為公民遵守法律法規是合法公民應盡的義務道理一樣,作為企業管理者,遵守環保法律也是企業的責任。也就是說,環境合規審計只是入門級別的環境,符合環保法律法規是基本條件。另外,審計環境審計范圍窄,審計內容單調。環境審計在開展范圍上有待拓寬。只針對環境審計的理論研究是不夠的,比如環境審計準則,重要的是去用理論指導實踐,只針對理論開展大刀闊斧的研究論戰往往容易忽視環境審計是一個整體,對于環境審計,不能單獨的把各要素割裂開來看,這樣往往會造成了理論要素聯系不起來甚至說是產生矛盾。
第三,環境審計的權威性沒有凸現出來,要普及群眾環境優先生態優先發展的認識,提高群眾對環境審計的認識,增強群眾的環境審計素養??傮w來說,對環境審計這一理論缺乏深入的開展,現有的文獻多的是對環境審計重要性的解釋,但缺乏的是如何用理論指導實踐,如何使得環境審計理論更具有前沿性方向性和系統化,因此缺乏應用型人才。環境審計與常規審計有著很大的不同,雖然本質都是審計,但是環境審計做好了,造福的是子孫后代,故而強化環境審計的重要性是很有必要的。
第四,目前我國環境審計在法律法規方面以及被審計單位方面皆存在問題:被審計單位存在著公款挪用、利用率低等現象普遍出現;缺乏針對具體環境問題的審計準則指導,環境審計實務操作過程中,存在著大量的不規范問題;如何使環境審計實務操作規范化,這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
第五,我國環境審計萌芽較為遲緩,環境審計涉及范圍很廣,包括諸多學科諸多方面,審計人才隊伍并不是很壯大,往往在審計實務中,環境審計方面審計人員業務不是很突出,專業性有待提高,同時環境審計技術也不是很成熟,對于涉獵各個領域的環境審計數據的獲取分析過程往往有很多困難。
三、關于環境審計問題的對策與建議
第一,充分發揮審計主體的各種優勢,從環境審計主體的角度同時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提出有針對性的環境治理措施,完善環境質量評估考核制度,充分發揮國家環境審計、企業內部環境審計、注冊會計師環境審計三個環境審計主體的積極作用,明確環境審計主體的相關審計目標,環境審計的出現的前提條件是受托環境的保護以及管理責任的存在。內部審計也要發揮自身優勢,監督企業的環境政策,督促生產企業生產符合環保標準的產品,監督好企業內部的環境保護專項基金的使用,幫助企業在合法的情況下生產,不能為了經濟利益而犧牲掉環境,因此企業作為審計主體應該積極去承擔相應的管理責任進行環境保護;由于注冊會計師審計具有較強的獨立性,獨立性就是審計的靈魂,所以民間審計應該充分利用好這一優勢積極參與到環境審計中來。
第二,目前來看,大力推廣績效審計還是很有必要性的,所謂績效審計說的就是你的資金投入和產出存在一定的相關關系,環境審計資金用在了哪里、怎么用這方面必須嚴格把好關。績效審計實施的不好的被審計單位,需要對其進行實質性分析程序,確保環境審計資金最大化有效利用。審計與會計是密不可分的,有會計假設就有審計假設,制定好環境審計假設,做好正確的會計核算,找到最佳的審計計劃審計決策,為環境審計提出合理有效的意見,提高知識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成功率,以此達到最佳的審計效果。
第三,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強環境審計方面的立法,凈化監管環境;同時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傳統審計人員固有的知識局限性可能會限制其適應當前環境審計工作,因此完善審計人員績效考核制度,抓好入門的第一道防線,從招聘階段就嚴格把好關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就需要各方面的人才,環境審計涉獵內容極其廣,而審計人員不會樣樣精通,所以缺少多領域全能的人才;對于觸及審計人員知識盲點的領域,基于審計人員對審計工作的認識以及對被審計行業的了解,必須嚴格控制審計人員的入門標準從源頭上避免道德風險,聽取審計單位機構的意見和建議,使其與時俱進的同時,培養各相關部門間的默契度,比如說聘用環保領域的專家來指導審計人員來完成環境審計工作,使理論與實踐能夠有機結合,為環境審計隊伍注入新鮮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