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們進行溝通的主要表達方式。幼兒在運用語言進行交流的同時,也在發展著人際交往能力、理解他人和判斷交往情境的能力、組織自己思想的能力。4—6歲幼兒是幼兒語言發展,特別是口語發展的重要時期,幼兒多聽故事有助于提高理解力、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語言表達形式包括口語,書面語和姿勢語。講故事作為幼兒教師的一項必備考核技能,經常困擾著老師們的是故事里書面語言與口語表達的轉換,轉換的意義是什么?何時轉換,怎么轉換?
關鍵詞:書面語;口頭語;講故事;轉換
一、故事對兒童成長的意義
故事對人的成長和發展起著不可低估的熏陶作用,好的故事可以幫助家長和老師發現或提高孩子的興趣愛好,聽故事對幼兒的想象力和情商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幼兒的表達能力也會從模仿故事的語言經過不斷的積累向大膽的自我表達開始過渡。
二、故事對幼兒語言能力發展的促進作用
講故事時離不開語言,語言分為故事書面語和口語兩中。書面語是指人們在書寫和閱讀文章時所使用的語言,是在文字產生之后才出現的,書面語是口語的加工形式,具有語法嚴格,用詞文雅,結構嚴謹的特點。口語則是以語音為載體的語言形式,具有用詞通俗,簡短明快、通俗自然的特點。是幼兒學習口語的飛躍期,如果能很好的把握這個階段,孩子們的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將會得到快速的提高,因此,在講故事時,老師更需要將很多詞匯進行轉換,這樣幼兒才能理解故事的含義。我們必須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并以孩子為出發點,努力使語言兒童化。“兒童化”不是指教師語言向兒童不成熟的語言靠攏,而是指教師尊重幼兒的年齡特征及認知規律,講故事時語言要緊貼中班幼兒年齡特征,幼兒很多詞匯及對故事里的語言還不能夠有效理解,加之有的故事語言比較單調乏味,如果不進行轉換,孩子在聽故事時便會覺得非常的枯燥無聊,如果將較難理解的語言或詞匯進行轉化,可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力,幼兒對故事便會有更多的親身感受或帶入性感受,與故事達到內外的和諧與統一,這樣便會與故事產生更多的共鳴,故事帶給孩子們的啟迪也會起到事半功倍的影響。
三、故事里的書面語轉換為口頭語遵循的原則
1.在轉換故事語言時盡量避繁就簡
例如將故事原文中的“殊不知”轉換為“他哪里想得到”,將故事原文中的“無能為力”轉換為“一點辦法也沒有”,將故事原文中的“純屬無稽之談”轉換為“根本就不講道理”,書面語成語“興高采烈”,孩子開始不易懂,改為 “高高興興”通俗易懂。這樣幼兒對故事理解的難度就降低了。
2.書面語轉換為口語后再次轉換為書面語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袋子→膠袋、堵住→堵塞、換掉→更換、探聽→打聽。教師在將故事里的書面語言轉換為口語后,需再次重復書面語言,便于幼兒了解書面語言和轉換后的口語間的對應關系,不要讓幼兒錯失了學習優秀書面語的機會。因為故事里的語言大都是經過千錘百煉,簡潔而又流暢的。在幼兒了解故事內容后,教師便可以運用故事里的語言再加上適當的表情和動作進行講故事活動。
3.從幼兒的生活經驗出發,轉換為幼兒理解的詞語
講故事對豐富幼兒詞匯起到一定促進作用,所以,只有讓他們在聽故事的時候掌握大量的語言才能鞏固語言詞匯,我們在對幼兒講故事時在注意幼兒豐富孩子們的詞匯的同時,還需注意到幼兒掌握的詞匯常常落后于思維的發展,隨著消極詞匯過渡到積極詞匯狀於態并非一次就能達到,因此需要多反復,才能達到豐富詞匯的效果。
4.生活中加強轉換的練習,真實的情景中豐富幼兒的詞匯
書面語言的認識是口頭語言高度凝煉出來的。幼兒在理解很多書面語的含義后,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更好的將書面語言在生活中運用。例如,當講到“大汗淋漓”時,老師可以說它的意思是出了很多很多汗,出了很多汗,我們可以將“大汗淋漓”這樣反復的轉換,孩子們便知道了大汗淋漓其中的含義,那么,在進行戶外活動時,老師便可以尋找契機的對孩子說“xxx,你已經大汗淋漓了,可以休息啦”孩子聽后,便會將“大汗淋漓”與眼下出很多汗的他聯系在一起,對“大汗淋漓”便又有了更為形象的認識,也促進了他在平日的生活中練習并熟練使用“大汗淋漓”這個詞匯了!
了解了在對中班幼兒講故事時如何將書面語言轉換為口語語言,我們就需要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多練習,這樣便能將故事賦予的更多的意義被幼兒所接受與理解,還原故事語言的生活性,感受故事語言的流暢性,這便增強了幼兒與成人的感情交流,陶冶情操,為幼兒開朗樂觀的性格的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養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韓金鳳.淺析幼兒園老師的語言魅力對發展幼兒語言的影響.科技信息,2013年1期
[2]林萍.傾聽幼兒的聲音.2007第一屆全國幼兒健康教育優秀成果評選暨學術交流研討會
[3]顏晶晶.淺談中班幼兒語言交往能力的培養.新課程,2013年4期
作者簡介:
任怡(1975--)女,漢族,陜西西安人,陜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學幼兒園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