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菁

一、發展表外業務的原因
金融機制改革不斷,各方面的融資機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若商業銀行依舊按照原有的經營模式發展,必然會嚴重影響在行業內的競爭優勢。因此,開展表外業務成為了一項各大商業銀行熱衷的業務之一。
首先是實現利潤最大化,商業銀行首先作為一個企業,無異于一般企業,都圍繞著獲取最大化利潤這一目標進行生產和發展。同時伴隨著逐漸加深的利率市場化進程,較大的利率波動的程度,我國大力發展表外業務。一方面作為表外業務的參與者,借助自有資金進入各類金融市場賺取利潤,另一方面作為中介服務者收取大量傭金,此外開展表外業務不需要過多成本,這都有助于企業實現利潤最大化目標。
第二可以轉移分散商業銀行的風險,部分表外業務能夠有效進行風險對沖,套期保值,加之商業銀行擁有的專業人才,能夠幫助商業銀行完善自身的風險現管理機制。將潛在的金融風險降到最低,例如有效化解不良貸款。此外,隨著金融市場逐漸與國際相接軌,其必然會帶來信用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市場風險和道德風險等,因此借助表外業務的開展能夠有積極的作用。
第三適應客戶投融資需求的多樣化。受基準利率下調的影響,個人不再青睞于傳統的定期存款方式,逐漸朝著擁有價高收益的理財產品。對企業而言,在投融資渠道擴寬的背景下,投資型金融需求逐步下降,交易型金融需求和消費型金融需求不斷上升,單純的存貸業務早已難以滿足需求,而部分表外業務的開展則可有效解決這一問題。
二、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現狀
一方面,表外業務規模逐年攀升。據近幾年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中顯示,目前表外業務的規模持續增長,到2016年年底,金融機構表外業務余額高達250(253.52(含托管資產表外部分))多萬億元,約為表內總資產規模的109.16%,較上年末提升了12.04個百分點,到了2017年年末,銀行業金融機構表外業務余額302.11萬億元(含托管資產表外部分),同比增長19.17%。其余額相當于表內總資產規模的119.69%,比上年末提高10.54個百分點。
另一方面,表外業務種類日益豐富。隨著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的創新能力不斷提升,除傳統的支付結算工具、支付系統創新外,票據發行便利、遠期利率協議、金融互換、國債托管業務、項目融資抵押代理行業務、各類理財業務等蓬勃發展,表外業務品種日益豐富,成為各大商業銀行提升服務水平、擴大盈利來源和提高自身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在2016年發布的《商業銀行表外業務風險管理指引(修訂征求意見稿)》中,表外業務的范圍進一步有所擴大,將凡是能夠讓當期損益變動的且不被納入資產負債表的均算作表外業務。
三、表外業務回歸表內的原因
(一)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管理仍然較為薄弱,表內外風險可能出現交叉傳染
首先,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由于透明度低,造成監管部門的監管工作難度升級。主要是開展的表外業務不要求在財務報表中披露,對業務的規模以及質量等方面難以把控,這就為風險提供了藏身所。同時,針對表外業務的風險難以有效識別,加之計量工作難度大,商業銀行自身也不做到準確識別業務規模和把控業務經營風險。一旦風險發生,很有可能形成銀行的大額負債,導致銀行虧損,對于規模較小的城商行來說,甚至可以說是滅頂之災。
其次,為躲避監管,以表外業務為衣開展表內業務的現象時有發生。監管規則極有可能變化,要求此類與貸款資產相似的資產及時回表,這勢必引發行業內壞賬金額的激增,極大沖擊著金融市場整體的穩定性。
此外,像“假保函”案件,多是因為業務操作流程中出現了不合規不完善,這都反映出銀行很大程度上忽視了表外業務的安全性。還存在部分商業銀行在內控以及合規治理方面依舊存在問題,這方面的風險也極易蔓延至表外業務領域。因此這就倒逼著部分表外業務回表,以在嚴格的監管下有利于治理這些亂象。
(二)表外業務風險眾多
從風險角度來講,表外業務同樣具有風險,同樣需要進行風險對沖機制,然而目前市場上缺乏對沖產品,對沖機制。隨著表外業務規模的不斷擴大,各類潛藏風險也在不斷沉淀。表外業務雖然起步晚,但在發展過程中,產品創新程度高,產品設計范圍廣,且涉及到了某些交叉領域。監管機構之間的監管權責難以有效化分,存在灰色地界,風險檢測管控必然力不從心。從監管層級來看,我國主要依靠宏觀角度來調控信貸的規模,對表外業務擴張不在監管范圍內。
保證金制度在商業銀行發展過程中能有效保障銀行的利益,但為保障金對于表外業務與表內業務的規則相差較大,一般而言,為刺激表外業務規模的不斷擴大,要求的保證金額要求相對較低。但這一過程無異于飲鳩止渴,具有天然高杠桿性的業務,必然會帶來巨大危害。
商業銀行開展表外業務一般都會有保證金的要求,主要存在于涉及或有債權、或有債務業務領域,而對于不同類型的表外業務,各個風險對其的影響程度也是不同的(如表1)。
截至2017年末,商業銀行整體的流動性穩定,流動比例為50.03%,存貸比70.55%,流動性整體合理充裕。但仍存在以下不穩定因素,一方面是存款額度的波動較大,另一方面是銀行資金的來源不夠穩定。此外,我國現有的四家資產管理公司(華融、信達、東方、長城)的風險逐漸顯現,不僅資產規模快速擴張,資產負債率高位運行。2014年以來,四家資產管理公司負債增長的年均增速達到30%以上,資產負債率均在85%以上。目前還存在個別資產管理公司投資業務主要集中在房地產、政府融資平臺和基礎設施建設等三個領域,風險集中度高。
總體而言,當前銀行業金融機構的風險是可控的,但不可忽視的是,風險事件依舊存在,且主要集中在一些產能過剩以及低端的制造業。部分企業,尤其是非金融企業通過“拆東墻補西墻”的方式來維持日常運營活動,致使新增加的資金利用率低下。這種情況的持續,對非金融企業自身而言,不是長久之計。且部分企自身運營情況差,在市場中缺乏競爭力,通過信貸資金來緩解短期金融困境,這樣無法從根本出解決問題,還會造成社會中現存信貸資源的利用效率低下的問題,甚至出現惡意逃廢債的情況此外,存在新增的貸款資金多流入房地產領域,截至2017年12月末,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余額達32.3萬億元,同比增速為20.9%。雖然較2016年末有所下降,但目前房地產領域依舊存在泡沫化趨勢。這必定會降低信貸資金可回收的概率,影響商業銀行的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