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萬昌 湯旭東
【摘要】本文通過對城市濱水地帶城市區位及用地條件的分析,界定其城市功能定位和目標愿景。從活力空間的結構、空間界面的構筑、綠色產業的創導、工業遺跡及傳統聚落空間的傳承與保護、城市中心區濱水空間的營造等多個層面進行淺述。力求著力打造具有活力的城市濱水地帶生態空間。
【關鍵詞】濱水地帶;活力空間;生態優先;功能定位;目標愿景;景觀意象
1、前言
城市伴水而生,從遠古至今有律可循,因航運交通、生活用水、城市消防等因素所致。隨著時代變遷,城市的興衰及城市濱水地帶的發展,通常呈現無序的狀態。因此,隨著社會的進步,城市的發展,應著力強化城市濱水地帶活力空間功能定位及空間營造。
2、上位規劃的解讀
2.1區位及用地條件剖析
城市濱水地帶的區位受城市上位規劃的界定,通常交通條件比較優越,水陸聯運比較方便,生態條件較好,屬于營造特質城市景觀風貌的重點地帶。故對濱水地帶地形地貌應進行深度剖析,對其沿線島嶼、洲和灘地生態應進行保護利用,保護生態的多樣性。對鳥類的遷徙路徑應合理引導,充分利用地形高差特點營造濱水空間。
對于濱水地帶城市板塊通常屬于城市記憶的載體,應合理傳承保護,根據濱水地帶區位合理確定沿線城市配套設施的定點及發展用地。
2.2城市與濱水地帶活力空間的關系
城市與濱水地帶屬于相互依承的關系,城市伴隨母親河而生長。濱水地帶具有調節城市海陸風小氣候的特點,它是城市的開敞空間——城市客廳。應采取生態優先策略,配套城市功能,營造城市景觀。濱水地帶在城市中屬于比較靈動的、富有城市特質的線性活力地帶,人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留住難忘的城市意象。在城市發展中,呈現出城市濱水經濟帶活力態勢,應強化其功能定位,激活經濟引擎,充分利用地形地貌構筑城市濱水地帶活力空間。
3、城市濱水地帶活力空間的功能定位及目標愿景
3.1城市濱水地帶的功能定位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我國新時代的生態策略,因此,城市濱水地帶的生態保護尤為重要,如何融合其功能定位,對一個城市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城市濱水地帶根據其區位和地形地貌特點,應以生態優先,強化其生態功能;配套休閑、文創研發產業;結合展示、康養健康及創意文化產業,傳承城市文化;利用區位優勢,激活城市經濟,營造城市濱水活力地帶。
3.2城市濱水地帶的目標愿景
城市濱水地帶的目標愿景應從城市群區域總體展望,鎖定區域特定的定位目標。亦可從城市功能出發,梳理其城市發展目標愿景。從社會、經濟、生態幾個層面進行展望,體現城市濱水地帶的區位地標性。
3.3城市濱水地帶岸線及防洪的思考
城市濱水地帶應考慮岸線分配,優先城市生命線工程的建設。合理整合城市碼頭,尤其對城市砂石碼頭應重點進行整治關停,優化城市濱水地帶配套項目的結構。對城市生活岸線、文化科技岸線、生態休閑岸線等進行有機靈動劃分。
對于城市濱水地帶的防洪應著重考慮,根據城市總體規劃的要求,明確城市區域濱水地帶的防洪標準及防洪水位。根據防洪水位確定洪水淹沒區的范圍,分級營造濱水活力空間。同時,還應考慮景觀建筑的標高、建筑材料的耐久性、泥砂的沖擊、植被的特性等因素。以人為本營造濱水地帶景觀活力空間。
4、城市濱水地帶活力空間的構筑
4.1濱水地帶活力空間的結構
城市濱水地帶的活力空間結構,應根據其功能定位進行有序組織。考慮城市區位及其地形地貌特點,對沿濱水地帶線性空間進行合理的功能分區。確定主要線性地帶路徑的走向,靈動的劃分各主題功能區,明確設置每個功能板塊的主要景觀空間節點、次要分支路徑次要景觀節點。使各主題功能板塊與城市及其界面有機融入,形成空間及生態的互動與對話。
對于與濱水地帶徑向的景觀視廊,應整體上形成有機對接,使城市濱水地帶線性空間與徑向景觀視廊空間的結構組織有序。并通過景觀節點及景觀軸線的引導;設置城市廣場、文化景觀廊橋等場景;布置雕塑群落及景觀主體建筑等。形成對景、借景組織景觀,構筑濱水地帶活力空間。
4.2濱水地帶生態休閑空間的景觀意象
濱水地帶生態休閑板塊首先應根據地形地貌,結合受眾群體訴求進行功能定位,確定板塊的功能分區。然后,再根據濱水地帶的主要交通路徑,進行線性組團式景觀節點空間組織。靈動規劃次要游線路徑,合理組織景觀游道及慢行交通線路。對濱水地帶濕地設置親水棧橋,配置宜人的景觀植物。對一些灘地等可營造野生花海景觀,體現生態多樣性。緊鄰水面設置親水平臺、藝術景石、海文化雕塑等,有機聚合景觀元素,呈現出“藍天、白云、陽光、沙灘、老船長”的景象意象。對于濱水地帶生態休閑板塊與城市道路界面,可考慮設置濱水休閑市民廣場。點綴主題雕塑群落,周邊配套環境設施及建筑小品等,營造城市主要景觀節點。對于景觀建筑的規劃,應根據功能要求在休閑板塊用地內有機布局,建筑風格與板塊景觀風格應相互協調。使人、建筑、環境形成有機的整體,營造出具有城市生態特質的休閑活力空間景觀意象。
4.3濱水地帶活力線性空間界面的構筑藝術
濱水地帶鄰里界面是城市特色的載體,靈動的界面景觀天際線的打造,將營造出難以忘懷的城市意象。城市空間天際線應考慮濱水地帶沿線的音樂韻律及天際線軌跡,通常城市中心地段為景觀天際線的高潮部分。濱水地帶鄰里界面聚落空間營造,應著力關注與濱水地帶有序的空間對話,呈現出建筑聚落有機進退、開閉有致的線性流動空間,其功能定位與沿線的商業業態應形成呼應協調。建筑聚落空間界面的整體建筑風格與濱水地帶活力空間的景觀,形成漸變與協調。構筑優美的城市景觀風貌。
4.4城市中心區濱水活力空間的營造
城市因水而興,濱水地帶通常穿越城市中心區,濱水地帶中心區的園林理水,將水系有機整治,呈現靈動的灘、島、洲等生態空間。中心區的建筑聚落空間采用開放的街區制組團式布局,營造圍合與半圍合組團式主體空間板塊及城市中心景觀視廊,與濱水地帶相得益彰。在城市中心區與濱水地帶通常形成徑向的標志性城市軸線。在城市軸線兩側界面及中心區濱水地帶城市鄰里界面空間,布置城市標志性的建筑聚落綜合體。在灘、洲、島相對獨立地段點綴城市地標建筑,融合大型親水城市廣場的場景,聚合城市景觀文化元素,打造城市中心區濱水活力空間。
4.5濱水地帶活力展示街區的空間構筑
在濱水地帶根據城市的功能定位,結合城市規劃布局,通常在濱水地帶規劃活力展示街區。城市的大型展示場館可考慮沿濱水布置,結合濱水地帶的功能及結構,建筑聚落展示空間成動態組團式布局,打造城市會客廳。在濱水活力街區——商業步行街或特色文創步行街區的營造中,設計者嘗試從人的行為心理出發,研究人的需求,考慮人的感受及對人的關懷,對濱水活力街區進行創意。首先考慮街區的整體風格及其與景觀的呼應關系,界定街區的建筑聚落肌理,其次分析活力街區與園林理水間的內涵關系,營造出靈動的水街景觀意象。
4.6濱水地帶工業遺跡及傳統建筑聚落的傳承與保護
隨著城市的發展,考慮原有交通運輸因素,老的工業廠房多臨水而建。濱水地帶通常穿越城市中心地區,相對環境較好。隨著城市可持續發展,傳統的工業業態不適應城市綠色發展的需求,用地布局應進行調整。而對濱水地帶的工業遺跡應進行傳承與保護,將其主要功能轉換再生。亦可有機植入文創產業,將建筑表皮進行整體包裝,使其與濱水景觀相協調。偶爾亦可體驗工業遺跡的產品操作流程,傳承城市記憶及工業文明。
對濱水地帶傳統建筑聚落采取保護利用的態度,減少大拆大建,營造傳統聚落街區板塊景觀意象,傳承城市文化。選擇性保留其業態,并可將其功能再生融入展示及文創空間,激活濱水地帶線性空間。
4.7濱水地帶的綠色健康產業創導與產業孵化體驗
在相對獨立的城市濱水地帶,根據城市的功能與定位,可融入綠色健康產業及產業研發基地。綠色健康產業應充分挖掘其功能和配套,形成開放式的產業社區。對于產業研發基地,應考慮產品的展示及體驗、產業鏈的孵化,并融入產業旅游概念。使產業社區與濱水地帶其他活力板塊有機對接,形成開放式的濱水建筑聚落體驗景區。并對其進行不斷升級,打造成為區域性地標主題功能區。
4.8濱水地帶文化敘事空間的構筑
基于城市及城市區域曾經出現過的人物、事件、典故、非遺及特質人文地理,應進行地域文化傳承。根據城市功能定位,在城市濱水地帶相對獨立的地段,進行文化敘事空間的構筑。其景觀空間營造應著重剖析敘事空間的時代特征及空間要素。使建筑聚落空間具有鮮明的時代特性,著力營造文化敘事空間的場所精神。使其形成廣義的城市記憶空間,構筑濱水地帶文化活力空間。
結語:
城市濱水地帶活力空間的營造,首先應深度剖析該地帶的城市功能定位及目標愿景,根據區位及地形地貌條件進行空間構筑。從活力空間多個層面整合資源,打造城市濱水地帶活力意象空間。
作者簡介:
湯萬昌,1964.12.05-,男,益陽市,本科,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建筑設計、城市設計及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