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軼 范塑 羅振中


【摘要】峨眉武術是中國傳統武術流派之一,是川渝地區特色文化的代表,它以中國名山——峨眉為發祥地。但是隨著時代發展,新興文化沖擊著傳統文化,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峨眉武術也面臨這樣的狀況。本文在數字時代背景下,峨眉武術傳統的傳承方式為基礎,結合MR技術分析其新的傳承方式,制定具體的策略,建設數字博物館,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峨眉武術的數字化傳承與傳播尋求發展策略。
【關鍵詞】MR技術? 峨眉武術數字博物館? 傳承發展研究
一、數字時代下峨眉武術的傳承現狀
峨眉武術是起源于先秦時代、流行于巴蜀地區的武術活動,歷時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它包括了世間流傳的“五花八葉”,即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青城山的青城派,金堂云頂山鐵佛寺地區的鐵佛派,四川豐都地區青牛山青牛派,四川涪陵點易洞地區點易派,四川榮昌及隆昌兩地黃林派。峨眉武術的傳承目前主要靠口授心傳、師徒傳承,在數字化手段上也主要依靠傳統的圖片、視頻記錄。隨著時代發展和全球化的到來,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峨眉武術的傳承與傳播正面臨新的挑戰,亟待在數字時代下形成自己的傳播形式,在年輕的受眾群體中獲得新生的力量。
混合現實(Mixed Reality,簡稱MR),既包含了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簡稱VR),又包含了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簡稱 AR),MR是站在前兩者肩膀上發展出來的混合技術形式,相當取巧,是一種既繼承了兩者的優點,同時也摒除了兩者大部分缺點的新興技術。MR可以構建一個合并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而產生的新的可視化環境,并在新的可視化環境里使物理和數字對象共存,并實時互動,是虛擬現實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伴隨5G時代的來臨,以MR技術為代表的虛擬仿真技術更是被賦予了保護國家文化、強化民族文化傳承與傳播等使命。這種新潮的技術為大眾,特別是年輕一代帶了了新鮮刺激的沉浸體驗,受到了大眾的喜愛。
二、數字時代下基于MR技術的峨眉武術的傳播
文化在傳播過程中常常伴隨著文化增殖現象,即表現為量的增放和質的擴充。其中,量的增放集中表現在時間維度的縮短以及傳播效率的提升上,運用MR等虛擬仿真技術可以實現傳者與受者之間的零距離接觸,給受眾帶來沉浸式的體驗。質的擴充則集中表現在文化傳播過程中文化的融合與創新上。峨眉武術在基于MR技術的創作后傳遞給受眾,創作后的峨眉武術也就具備了大眾文化的屬性,同樣,受眾也可以對它進行二次創作。例如,很多游戲開發者由于對武俠的喜愛,通過對原汁原味的峨眉武術動作進行觀看學習,將其加入游戲動作中,也就形成了對作品的二次創作,也就形成了對作品的二次創作,從而實現了對峨眉武術的質的擴充。峨眉武術數字博物館的MR傳播,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峨眉武術本文的單向流動性質,同時也讓峨眉武術克服時間的限制,打破區域的困擾,實現峨眉武術文化傳播的倍數增加。
現代的移動端媒介發展迅速,引導著受眾去看什么、想看什么,網絡等媒介中重點內容便是受眾的關注焦點。從受眾的角度來說,青年人對網絡媒介的接受程度更高,特別是在時下火熱的快手、抖音等網絡短視頻流行的時代,年輕一代對潮流信息的敏銳度跟高。因此,利用MR技術等新潮的藝術科技形式傳播峨眉武術對于發揮對青年人議程設置效應是非常重要的,更容易讓青年人產生群體關注以及群體討論現象,讓峨眉武術成為受眾群體的想看內容,將峨眉武術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議程轉變成為受眾的議程。
三、基于MR技術的峨眉武術數字博物館建設
峨眉武術數字博物館的文創設計構架,是通過將峨眉武術文創產業中的創意流動以及創意表達方式進行不斷的累計與增加,強化基于MR技術的峨眉武術數字博物館不斷增值的過程,是保證峨眉武術能夠獲得社會關注度并持續推廣的保證。我們可以將其抽象地構架為“基于MR技術的峨眉武術數字文創設計路徑”,如圖1峨眉武術數字文創產品的設計路徑。其中創意是最重要的一環,它是有效將文化資源以及非物質文化遺變成數字產品的主要推動力,也是后續產品開發的重要動力。數字作品則是對峨眉武術的基本呈現,也是構成產業鏈的最初狀態,更是衍生品開發的前提與基礎。衍生視覺產品是峨眉武術數字博物館項目的組成部分之一,主要以觀看與體驗等方式產品為主,如文創明信片。衍生實物產品則指的是以峨眉武術內容作為主體的旅游產品等。正如我國學者李昕所提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化,歸根結底,是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象征性,即其符號性增加與之相關的文化產品的附加價值”。
在具體建設過程中,研究組把峨眉武術數字博物館的主要建設內容放在數字作品收集整理與表現上。建設路徑如圖2。
首先,進行峨眉武術原始素材采集整理。通過360全景拍攝采集圖片、視頻資料,運用動態拼接技術進行二維、三維空間數據信息收集整理,通過靜態掃描技術獲取非空間數據信息并進行數字化深度處理。其次,進行數字信息構建。使用AUTODESK3DMAX軟件進行數字化三維實體重構。對采集的數字化二維素材進行加工處理校對,并匹配數字三維重構載體,進一步對三維重構模型的UV貼圖坐標進行適配,最終初步完成基礎三維搭建工作。通過實時光能傳遞和全局光照模擬系統,完成整體視覺效果輸出,通過烘焙技術,將三維重構載體再次進行解構,為交互工作效果提供基礎素材,完成烘焙貼圖和模型貼圖坐標的最終適配及效果展示工作。最后,進行交互內容與輸出方式設計。通過UNITY3D等交互軟件,將之前得到的素材導入到工程中進行交互工作設計,實現第一人稱視角,第三人稱視角的交互漫游工作。通過彈出式窗口等手段可以完成文字解說,語音導覽,單體展示等交互動能。
四、結語
數字時代背景下,基于MR技術的峨眉武術數字博物館建設研究,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峨眉武術的數字化傳承與傳播尋求了新的應用策略。利用MR技術,能夠提供新的觀看方法,進一步解除現實場景中的空間限制,為大眾用戶構建一種全新的交互體驗,實現沉浸式的溝通交流。此類虛擬仿真展示技術將伴隨著5G時代的帶來,更加深刻地融入到大眾生活中,服務大眾傳播,為峨眉武術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注入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鄭軼. MR數字化可視藝術與文物保護[M].文化藝術出版社,2017:10-20.
[2]李聽.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產業化運作的可能性一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符號價值談起[J].貴州民族研究,2008,(2).
項目來源:2019 年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體育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課題,項目編號TY2019218。
作者簡介:鄭軼(1984-),男,漢族,四川瀘州,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數字媒體藝術;范塑(1987-),男,漢族,四川瀘州,本科,初級教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羅振中(1995-),男,土家族,湖北恩施,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符號學與體育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