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關于避風港原則“是否明知或意識到”與紅旗標準“故意視而不見”的適用問題本質上就是一個利益平衡問題,即版權人、網絡服務提供商和用戶之間的利益平衡。在判斷網絡服務提供商是否構成版權侵權時,應該采取過錯責任原則,而不應是過錯推定原則,然后結合客觀事實和法律依據,從主、客觀結合的層面上進行進一步的判斷。
【關鍵詞】避風港原則 紅旗標準 通知-移除規則 過錯責任原則
一、案情簡介
2007年,Viacom對YouTube提起了版權侵權之訴并索賠10億美元。原告Viacom 訴稱,被告YouTube未經原告許可允許用戶在其網站上上傳和觀看由Viacom享有版權的視頻,并指出YouTube上已有超過15萬個未經其授權的視頻片段,并且已被瀏覽超過15億次。被告YouTube辯稱,其在原告通知刪除侵權視頻后已經對大部分侵權視頻進行了確認并刪除,其行為符合《千禧年數字版權法》(以下簡稱DMCA)中關于避風港原則的規定,并不構成版權侵權。美國紐約南區聯邦地區法院(S.D.N.Y)認為,被告YouTube應受DMCA規定的避風港原則的保護,不構成版權侵權,駁回原告Viacom 的訴訟請求;原告不服并提起上訴,美國聯邦第二巡回上訴法院(2d Cir.)將一審判決部分撤回并發回重審;美國紐約南區聯邦地區法院(S.D.N.Y)重審并維持原判。
二、爭議焦點
(一)被告YouTube是否明知或意識到特定的侵權行為
本爭議焦點實際上就是判斷被告的主觀狀態,即是否構成故意。根據DMCA中避風港原則的規定,法院認為原告沒有證據證明被告知道其網站上存在涉案侵權視頻,就不能認為被告是明知或意識到特定侵權行為的存在,則被告主觀上并無故意。
(二)被告YouTube是否對特定的侵權行為故意視而不見
同樣,該爭議焦點實際上也是判斷被告的主觀狀態,即是否構成重大過失。根據DMCA中紅旗標準的規定,法院認為不能因為被告在編排了分類目錄時一般會看到侵權視頻,就推定其對該侵權視頻故意視而不見,該舉證責任也應由原告承擔。
(三)被告YouTube是否擁有控制特定的侵權行為的權利和能力
DMCA第512條(m)款明確規定:網絡服務提供商沒有監視網絡、尋找侵權活動的義務。由此可以看出,即便網絡服務提供商擁有控制特定的侵權行為的權利和能力,其也沒有監控網絡活動的義務。法院認為,被告并未參與用戶的侵權行為也未對其產生實質性影響,并由此認定被告沒有控制特定侵權行為的權利和能力。
(四)被告YouTube是否參與或影響用戶的侵權行為進而構成間接侵權
關于被告是否構成間接侵權,法院認為被告的編排分類目錄的行為并不屬于"engage in, promote and induce"?侵權行為,該專用的搜索工具也不屬于“對他人的直接侵權行為提供實質性幫助”,其并不會因此喪失避風港原則的保護,不構成間接侵權。
三、個人觀點
我認為,本案的主要爭議焦點主要就在于被告YouTube是否受避風港原則的保護以及紅旗標準的限制。
在判斷網絡服務提供商是否構成版權侵權時應該采取過錯責任原則,而不應是過錯推定原則,不能因為網絡服務提供商在客觀上成為侵權行為的工具就推定其沒有盡到合理的注意義務進而具有主觀過錯,也不能因為網絡服務提供商實際上無法證明自己已盡到了注意義務就認定其行為構成版權侵權。這就涉及到避風港原則中的“是否明知或意識到”,即網絡服務提供商不知曉或者沒有合理理由知曉侵權行為,以及知曉后采取措施制止侵權行為的,就應該認定其沒有主觀過錯。
而關于紅旗標準中的“故意視而不見”,需要明確的是網絡服務提供商沒有監控網絡活動的義務。如果要求網絡服務商對任何用戶上傳的信息都要進行嚴格審查以確保其不含有侵權內容,則必然迫使網絡服務提供商動用大量人力審查信息內容、從而大大增加其經營成本。這對網絡服務提供商明顯是不公平的,因此才會有避風港原則對其進行一定程度的保護,但是為了保護版權人的利益,也要對這種保護進行一定的限制,即紅旗標準的作用。這就要求版權人能提出證據證明網絡服務提供商對特定的侵權行為故意視而不見,才能使其喪失避風港原則的保護。
至于網絡服務提供商控制特定的侵權行為的權利和能力,這要看其是否參與或影響用戶的侵權行為,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間接侵權”的認定。由于網絡服務提供商提供的平臺客觀上是侵權行為得以進行、侵權后果得以發生的條件,表面上看是“對他人直接侵權行為提供實質性幫助”,但如果網絡服務提供商對此并沒有主觀過錯,并不知曉他人侵權行為的存在,在我看來這樣是不構成“間接侵權”的。
我個人認為還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DMCA中的“通知-移除規則”,即如果網絡服務提供商發現平臺上存儲有用戶上傳的侵權內容或者在收到著作權人發出的符合法定要求的書面通知后,立即移除了侵權內容,網絡服務提供商就不用對損害后果承擔侵權責任。
四、總結
關于避風港原則與紅旗標準的適用問題本質上就是一個利益平衡問題,即版權人、網絡服務提供商和用戶之間的利益平衡。在司法實踐的具體適用上,我認為應該運用過錯責任原則,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上結合原被告的舉證對其主觀狀態進行判斷,這樣是比較合理的。
參考文獻:
[1]王遷.論《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中“避風港”規則的效力[J].法學,2010,(6).
[2]王遷.視頻分享網站著作權侵權問題研究[J].法商研究,2008,(4).
[3]Viacom International Inc. v. YouTube, Inc.2008 WL 2821272(S.D.N.Y).
[4]黃武雙.論搜索引擎網絡服務提供商侵權責任的承擔[J].知識產權,2007,(5).
[5]謝冠斌,史學清.網絡搜索服務商過錯責任的合理界定[J].知識產權,2008,(1).
作者簡介:李建君(1994-),女,山東煙臺人,上海大學法學院2017級知識產權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