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人關系不當得利就是指在給付關系中存在第三個人的參與,比如甲和乙達成買賣合同的合意,甲將合同標的物所有權移轉給乙,乙隨后將合同標的物轉賣給丙,此時若甲乙之間的買賣合同無效或被撤銷,給付目的不存在,甲應當向誰主張不當得利?
【關鍵詞】不當得利 證明
給付關系一般多發生于二人關系不當得利中。按學術界通說和實務界通常做法,因不當得利領域的困難性和特殊性,一般會將不當得利進行類型化處理,分為給付型不當得利和非給付型不當得利分開進行討論。雖然不當得利構成要件中存在一個消極的要件事實即“無法律上的原因”,但是在給付型不當得利中,財產變動的原因是給付人(請求人)自身行為,是給付人(請求人)將自己的合法財產權益置于變動的風險之中,原先給付人是出于一定的目的才為給付行為,之后又主張沒有法律上的原因,那么由其承擔構成要件的舉證責任并沒有不合理的地方。在民事訴訟中,按照法律一般要求請求人對自己對主張進行舉證,若請求人無法證明自己的主張,則無法得到法院的支持。無法律上的原因這一構成要件的性質雖然是消極的,但其實證明難度不一定很大,尤其是有給付關系存在的情況下,請求人因為一定的原因進行給付而后又撤銷,其掌握的相關的事實證據理應大于另一方,更何況有時候連積極事實都存在大量的證明困難只能憑借間接證據來證明,不當得利證明責任分配如果一昧的以消極事實難證明來要求被請求人承擔證明責任,會得出證明責任的分配是根據證明的困難程度來判斷這一奇怪的結論,有違法律規定。雖說應當考慮公平等法律原則,但我認為公平原則僅可體現在個案中,只是起到輔助作用,不可作為根本。此外,從維持現有財產狀態和交易安穩方面考慮,也應由返還不當得利請求人承擔證明責任更為妥當。
在三人關系不當得利案件中,首先要做的,便是從給付關系出發,判斷存在幾個給付關系并確定給付關系中相應的當事人。給付概念要與給予概念相區分。給付是指給予人有目的、有意識增加他人財產的行為,而給予只是單純的財產交付行為。這意味著給付不等于財產的直接性移轉,也即直接財產移轉不能作為認定不當得利請求權成立與否的標準,而是根據存在的給付關系認定不當得利請求權。因此在三人關系不當得利中應先根據給付關系確定雙方當事人,再判斷是否成立不當得利。在三人關系不當得利中最普遍的類型就是指示給付不當得利。存在三個當事人,指示人,給付人和受領人。存在兩種給付,一是指示人對受領人的清償,二是給付人對指示人的清償。若指示存在瑕疵,那么在相應的給付關系中產生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可以將給付人理解為只是作為指示人的使者對受領人進行存在于給付者和受領人之前的債務清償,同時給付者的這一給付行為也對存在于給付人和指示者之間的債務進行了清償。要注意的是,為了交易的便利性,指示人可以指示給付人直接對受領人進行給予行為,但指示人不可以將對受領人的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讓與給付人,簡單來說,在上述例子中甲將標的物賣給乙,但是乙卻將標的物出租于丙,如果甲乙、乙丙之間基礎關系均被撤銷或者無效,甲只能要求乙返還原物,但是乙對丙的請求權卻不包含此項內容。此外,主張權利的同時對方當事人也有相應的抗辯權,自然不可簡單的將請求權直接移轉,不利于保證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本案當事人就沒有從給付關系這一概念出發從而沒有區分處二人不當得利和三人不當得利,錯誤的援引最高院作出的一個關于二人不當得利的裁定。此案中,原告聲稱是證人的個人借款,但后來因證人不承認是借款才要求被告返還款項。原告是基于證人的指示將款項打入被告賬戶,因此給付行為是有目的、有意識的。給付關系存在于原告和證人之間,若給付目的不存在導致被告受益沒有法律上的原因,應向證人進行主張,主張返回款項。雖然證人主張第三人不是自己而是另有其人,但無論第三人是證人還是其他人,原告與被告之間均不存在給付關系,原告對被告均不享有此筆款項的返還請求權。因此原告是對證人(第三人)進行了給付,原告主張與證人(第三人)之間給付關系因一些原因導致不存在,應當由原告承擔證明責任。被告受領原告的錢款是基于和證人(第三人)之間的給付關系,若被告確實無法律上的原因受領此款項,只能由證人(第三人)對被告進行主張。當事人之所以混淆是因為將給予和給付兩個概念弄混,財產的直接變動路徑不可以作為判斷不當得利的基礎。直接形式上的財產移轉不代表給予者和受領者之間就財產的移轉達成了合意。因此,就算原告因為對被告進行的匯款行為而遭受了損失,原告也無權就被告主張不當得利返還。因不當得利這一制度是為了去糾正不存在法律上原因的不正確的財產移轉,維護財產的正確歸屬,而不是為了彌補請求人所遭受的金錢上的損失。
參考文獻:
[1]趙文杰.給付概念和不當得利返還[J].政治與法律,2012(06):99-112.
[2]王澤鑒.不當得利[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高云帆(1994-),女,江蘇南通人,上海大學法學院2017級法律碩士非法學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