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瑤函 齊立斌
摘 ?要:至今,體育運動中女性看似擁有與男性平等權利,事實上處于主導地位的依然是男性,女性秩序在體育運動中仍趨于弱勢。究其原因可能在于根深蒂固的觀念上的男女性別差異、男性在性別意識形態上的霸權,以及女性身體上“非肌肉”而非“肌肉”的性別特質等,實際上歸根結底是性別“二元論”導致此種局面。期望能遵守自然道法、個性差異、合度開發的基本原則來發展女性體育運動。
關鍵詞:女性體育運動 ?性別秩序 ?性別權利
中圖分類號:G80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20)02(a)-0206-02
從2015年6月法國巴黎的國際體育社會學學會(ISSA)大會有38篇以“體育與性別”為主題的論文(共265篇),性別問題堪稱近幾年體育社會學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傳統的性別秩序是男性占主導地位。從大眾體育兩性的參與率以及競技運動男女性的參與權來看,男女性地位似乎無區別,但從體育媒體的報道來看,其傾向性透露出性別權利:無論是NBA、歐冠、世界杯這些充滿速度、激情與力量的賽事,還是詹姆斯、梅西、C羅等體育明星,無一不彰顯出男性在體育中的主導地位。有研究者統計了36家媒體的10000條體育新聞發現,與女性相關的主題僅占6%。
基于這種現象,究竟是因為男性的體育賽事更精彩,從商業利益角度出發,媒體更愿意報道,或是男性運動更能將雄性的陽剛氣質發揮的淋漓盡致,女性運動僅展現其陰柔之美,甚至意味著女性秩序在體育運動中仍舊趨于弱勢?
1 ?體育運動中女性性別秩序異于男性的原因
1.1 觀念上構成的性別相異
女性在較激烈的對抗性項目和一開始被標定為“男性”項目中,如足球、籃球、搏擊等,通常“像男性”一樣的水準被作為預獲得的目標。男性如在瑜伽、藝術體操等運動中表現出柔美,會被大眾認為矯揉造作、扭捏作態。女性在運動中須“男性化”,男性不能“女性化”,認為“女性特質”低于“男性特質”,從觀念上構成性別的兩極化和不平等。
1.2 性別意識形態意義上的霸權
古希臘奧林匹克運動會上男運動員赤身裸體參賽,規定女性不準入內以免有傷風化。自運動會開展的時間起,性別在體育運動中的參與權利就已經成為一種“身體政治”的語言,男性在參與體育運動中,體現出的肌肉力量和超越精神不僅充分展示了雄性荷爾蒙發揮的力量,而且更能顯現出男性在體育運動中所占的統治地位,并且同時宣稱肌肉是“屬男性”的特殊權利。不能認為參加古奧運比賽的男性都是裸體而禁止女性參加或者參觀的真正原因,其實這種情況就是屬于一種霸權的表達形式,是被象征化了的意義系統。
“古奧林匹克運動的歷史基本上是一段男性霸權的歷史。”但即使現代奧運會,1912年的《奧林匹克評論》指出:“奧林匹克運動是以國際主義為基礎、以忠誠為手段、以藝術為環境、以女性的喝彩為獎賞的莊嚴的、周期性的男性體育精神的展示。”此評論奠定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基本框架,不僅推動了奧林匹克運動的強大發展,而且更廣闊地宣揚了奧林匹克的精神,但是同時,也造成了男女性運動權利意識形態的偏差——女性成為被剝奪參與公眾體育運動權利的對象。
1.3 “非肌肉”的“女性身體”性別特質
體育運動能成為男性的特屬權利,最初是慣習形成過程當中,慢慢地將女性看成與男性所不同的“脆弱的”“感性的”和“嬌滴滴”的特殊對象,并通過一些體表的特征實踐(如言語、服飾、律法及規定習俗的禁忌符號等),使女性在身體形態、語言表達和社會空間使用的過程中,構造為現在的“女性”形象。然而,體育運動是最初構成“男性-身份”(male-identity)的身份證,男人們通常以自己的身體來彰顯其在體育運動中的“優越性”。
正因為潛在地承認和接受了運動場內男性的主導統治地位,使得女性從一開始就處于體育之外的境地,構建了“自我的女性化”;而后者則選擇突破性別的限制,努力獲取如同“男性”的技能水平、達到像“男性”一樣的運動技能水平,“像男人一樣踢、跳、投、跑”……但所存的問題是女人“像男人”能否真正意味著擁有男人般的“肌肉的權威”呢?其事實證明的是參加體育運運的女人只是更像男人罷了,并不是說擁有男人般的權利。在高水平女運動員連續提高運動水準的時候,“男性氣質”確實是被強化了,但最終導致女運動員像“男人”一樣地生活,甚至正常的婚戀生活遭到妨礙,女性性別的身份被撕裂。“女性形象被顛覆、性別特征模糊化、運動項目在社會中被分層遴選,致使從事競技體育的女運動員始終徘徊于被邊緣化的狀態。”
在目前這種性別意識形態狀態里,造成女性及女性秩序莫大的限制和傷害非“肌肉”屬性莫屬。女性運動員在運動中通常被當做陪襯者和弱者的角色對待,要么就是以男性運動場上的啦啦隊的形式出現,都是以體操、瑜伽、舞蹈等柔美的肢體運動來表達自己的“非肌肉”的“女性身體”,還有就是以犧牲自已的性別為代價,加入到“肌肉”隊伍當中,擁有像“男人”一樣展示運動的速度和力量。
綜上所述,體育運動中女性性別秩序從屬著男性及女權處于弱勢的根本在于人們根深蒂固的“男性和女性”這種“二元論”性別觀:越強調和關注“女權”,而女權就在本質上越被對象化和表征化。人們仍然執意遵守著體育運動的速度、力量、強度等超越身體運動極限和男性的運動規則,在目前的情況下,女性被避著以“肌肉場”中的弱者或“他者”而存在,即使能夠達到與男性相近并且相同的運動水準,也不過是“像”男人一樣參加運動,并不是真正以女人的身份參加運動擁有男人在體育運動中的特屬權利。因此,無論現在還是將來,“性別二元論”觀點的存在,將使得女性在體育運動中想要獲得與男性同等的權利就無法真正得到實現。
2 ?自然觀角度下的女性性別秩序體育觀及其展望
著名的生態學者阿爾多·利奧波德(Aldo Leopold)認為:人類為自然界中的組成部分,對女性存在偏見,其實是對整個自然界同樣存在有差異看法。這種對自然界的偏見造就男性成為權利支配方的基石,女性權利被壓制,導致體育運動的發展受到阻礙。事實上,兩性性別權利的相互依存,如此才能共同進步:首先,體育不能僅屬于其中某一方,不能簡單地將體育視為男性氣質,或是女性氣質的身體活動,雙方均具有運動權利;其次,從生理上來講,應該重視女性區別于男性的這一事實,放棄一直執著追求絕對意義上的平等權利,改變以前的觀念承信差異化的平等;最后,人類已經進入到尋求和諧發展的時代,在對待性別的權利問題上,特別是要在性別社會化心理視角中,消除其沖突、摒棄針對、告別革命。
參考文獻
[1] Pfister G. Women in Sport-Gender Relation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J].Sport in Society, 2010,13(2):234-248.
[2] 張震.論體育運動中的性別權利——基于“具身性別”的研究視域[J].體育與科學,2016,37(3):50-56.
[3] 趙玉,陳炎.奧林匹克運動中的女性:告別沉默的"他者"[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08,45(4):60-67.
[4] 安妮塔·L·德弗蘭茨.婦女在奧運會中作用的變化[J].體育文史,1997(1):46.
[5] 戴平.性別差異與形象顛覆:重競技運動對女性影響的質性研究[J].體育與科學,2013,6(34):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