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綠道是城市綠色開敞空間,是現代城市居民的重要空間組成,本文以南安市為例,探索南安市綠道系統的構成要素及現實功能。本文首先對綠道的相關概念進行界定,結合南安市生態本底對南安綠道的構成要素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南安綠道的現實功能,以為綠道的規劃和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南安市綠道系統;構成要素;現實功能
1、綠道相關概念
綠道(Greenway)是一種線形綠色開敞空間;通常沿著河濱、溪谷、山脊、風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內設可供行人、騎車者及其它依靠非機動工具進行戶外活動的人員進入的景觀游憩線路;連接主要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歷史古跡和城鄉居住區等。構筑了一張貫通生態節點、聯系城鄉居民的“綠網”。
綠道從鄉村深入城市中心區,將各種有價值的自然和人文資源串聯起來,可以發揮多種功能和效益。綠道是集民生、環境、生態、經濟于一體的系統工程。
2、南安市綠道網相關要素構成
南安市“山、水、田、城、海”互融,綠色山林與田園以及藍色水系生態廊道形成網絡格局。具體如下:
2.1自然環境
氣候條件:南安市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均溫度20.9℃,七月平均溫度28.8℃,一月平均溫度7.3-12.3℃,年降雨量16 00mm左右,山區與沿海差異較大,無霜期340天以上。
地質地貌:南安地處南亞熱帶,依山傍海,山清水秀。市域的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由中山、低山漸次過渡到丘陵臺地、平原、坡麓、海灘、階狀傾斜現象明顯。主要山體走向以北西為主,由于河流切割斷裂,致使地形破碎,丘陵山地占全市總面積的73%,水域占6.3%,平原占20.7%。
2.2土地資源
土地資源:南安土地總面積203520公頃,其中:農用地面積146908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72.57%;建設用地面積46537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22.99%;其他土地面積10075.3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4.45%。
2.3水資源
水資源:西溪、東溪、藍溪為南安的三條主要水系,三條主溪繞城而過,規模最大的山美水庫位于北部九都鎮境內,并擁有西坑水庫、后橋水庫、碧江水庫等。
2.4植物資源
南安市的森林、山體資源豐富,山體包括有天柱山、五臺山、卓云山、玳瑁山、仙臺山、楊梅山、寨云山、筆架山、黃巢山和羅山等。北部主要為山地生態保育區,主要分布于向陽鎮、九都鎮、樂峰鎮、蓬華鎮、詩山鎮等。
3、南安市綠道網的現實功能
應依托南安山水資源,構建“山、海、田、城、水”相互交融的生態綠道網絡,優化南安城市環境,實現生態可持續發展,打造宜居南安。總體為:
特色匯聚的魅力之網:串聯城市歷史文化、教育文化、創意文化、文化設施等文化資源,充分展現南安的地域文化特色,提升南安文化魅力,引導城市創意文化發展,豐富居民文化生活。
多元復合的活力之網:串聯城市重要功能區與周邊旅游度假區,沿線注重商業娛樂、康體休閑、文化會展、生態居住、公共服務等多元功能的復合開發,實現綠道網整體經濟活力和運營活力。
健康樂活的游憩之網:依托現有旅游資源與旅游規劃,打造主題式旅游線路,沿線開發各類休閑度假項目,營造特色開敞空間,豐富居民休閑生活,吸引外來旅游,打造南安旅游品牌。
城鄉共享的和諧之網:串聯城郊農業觀光景點與城鎮公共服務中心,大力發展農家樂和鄉村游,為城市居民提供田園觀光新體驗,同時帶動北部農民經濟收入,改善農民居住環境品質,促進城鄉和諧發展。
具體而言:
3.1北部片區
北部:相對單一的資源集聚區;生態、特色文化資源集聚度高,生態環境好,城市化水平較低。綠道建設需求:引領發展;凸顯資源特征,建立自然資源與人口集聚度高地區的聯系,通過人流引入帶動地區發展。
3.2自然環境中部片區
人口與生態景觀資源集聚區呈中心-外圍分布;中心城區人口集聚度高,但部分地區景觀資源覆蓋率較低,而外圍地區生態景觀資源集聚度高。綠道建設需求:建立體系;推動中心城區生態景觀體系的構建,建立外圍鄉鎮景觀資源與城區的聯系通道,提升居民生活品質,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3.3南部片區
南部:人口集聚區與生態景觀資源集聚區呈東西分布;城鎮發展帶集中在東部沿海,但目前生態環境破壞較為嚴重,城市化質量與空間品質有待提高,資源集聚度高地區有待發展。綠道建設需求:改造提升;完善、建立城鎮發展帶生態景觀體系,通過綠道促進城市化質量提升。
4、南安市綠道網的空間落實
綠道布局上,重點落實了省域2號晉江綠道具體走向,整合福建省域濱海綠道與泉州2號生態畫廊綠道,構筑南安市域綠道網絡的“十字”主骨架,形成串聯市域內主要功能組團,貫穿南安南北東西的城鄉聯系紐帶;在“十字”主脈基礎上,以組團為單位,依托其內河流、景區道路,串聯歷史、人文、自然景觀點,聯系城鄉,形成“五片”支線綠道網絡。在此基礎上共同形成“兩軸五片”綠道網總體結構。
4.1“兩軸”
“兩軸”,指東西、南北的十字綠軸;主要落實了省域及泉州市域的綠道,同時結合現有的城市空間整合資源形成。
4.2五片
五片:各具特色的組團綠道;圍繞各主要城市組團,結合現狀資源分布特征,形成五大片區特色綠道。分別形成南安市域的5條城市綠道。北部組團:森林景觀區,線路結合北部山林片區的縣道與水系,串聯起五臺山、天柱山旅游風景區等。東西北兩翼組團:以香火榕城為特色,線路主要依托北部鄉道及水系,串聯起靈應寺、雪峰寺等重要城市節點。中部組團:以泉西門戶都市景觀為特色,線路依托中心城區規劃的環城路網及景觀道路,串聯起舊城中心、扶茂生產中心、商貿中心、觀音山、會展中心等景點。西南組團:以田園風光為主題,線路主要途徑英都鎮及東田鎮,串聯起各個村莊與主要景觀節點,主要沿著鄉道、省道及水系沿線進行設置。南部濱海新城:以成功故里、濱海風貌為主題:線路主要依托水頭、石井等鎮區的沿海路,串聯起鄭成功陵墓、鄭成功紀念館等重要景觀節點,同時沿著水系建立溝通山-海之間的綠道,形成山海特色景觀。
參考文獻:
[1]陳森勝,謝冬興.城市綠道體育的社會控制功能與邏輯[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9,39(04):32-35.
[2]葉智.關于雄安新區森林城市建設的幾點思考——基于“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J].林業經濟,2019,41(06):54-57.
作者簡介:
黃婉瓊(1988.6.-),女,籍貫福建臺商投資區,中級經濟師,本科,研究方向:城鄉規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