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鵬程



矮化密植是世界蘋果發展的潮流和趨勢,特別在工業化程度高的歐美大行其道,由于有雄厚的經濟實力作支撐,有高度發達的機械相配套,先進的信息作保障,規模的莊園作基礎,已成為蘋果主要栽培模式,由于蘋果矮化密植栽培具有進入結果期早、管理較省工、生產成本較低等優點,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重新引進這一模式,在我國各蘋果產區進行推廣普及,各地相繼打造了一批示范園(圖1),但總體上矮化蘋果在我國的發展呈現畸形,觀賞的成分大于實用成分,受多種因素制約,矮化密植栽培模式在我國發展比較緩慢,在我國蘋果栽培中所占比例較小,發展中的問題比較突出。
為什么好模式在我國發展起來很緩慢?如何將這一先進模式與中國國情相銜接?這是矮化密植蘋果在中國發展中面臨的實際問題和必須解決的難題,帶著這樣的現實問題,我們在甘肅蘋果產區進行了微型調查。
1 蘋果矮化密植栽培在甘肅發展的現狀
甘肅作為全國蘋果生產第二大省,近年來蘋果呈現快速發展態勢,特別是隴東南的平涼、慶陽、天水、隴南集中產區,規模種植面積已突破500萬畝,在種植規模快速擴張的同時,也積極引進新的建園模式和新經營機制,加快蘋果產業的現代化進程,通過招商引資、民間融資、政府推動等方式,創建了一批公司制、股份制果園,促進了矮化密植栽培模式在當地的發展,尤以慶陽寧縣、平涼靈臺、崆峒發展面積最大,目前全省矮化蘋果種植面積25萬~30萬畝,占全省蘋果種植總面積的5%~6%。
2 甘肅蘋果矮化密植果園運營模式
通過對甘肅寧縣、靈臺縣、崆峒區、靜寧縣(圖2)等蘋果重點生產縣調查,甘肅蘋果矮化密植運營模式主要有:
2.1 公司經營
這是現階段甘肅蘋果矮化密植栽培發展的主要方式,政府通過招商引資將有一定財力、發展蘋果產業意向的企業引進,通過土地流轉,創建蘋果矮化密植園,所建園規模大,標準化程度高,示范效應明顯,像靈臺縣、崇信縣、寧縣等引進海升公司等公司所建的示范園,由于當地群眾種植蘋果積極性不高,通過這種模式建立的部分規模化果園已成為當地蘋果生產的中堅力量。
2.2 政府建園
由于矮化密植栽培是新生事物,具有進入結果期早,建園后配套支架等設施,新建園較整齊規范,有極高的觀摩效應,近年來多地政府通過項目實施,創建了一批示范園,對矮化密植栽培起到了很好的引領作用。
2.3 股份建園
近年來,蘋果的種植效益突出,加之宣傳時將矮化密植說的天花亂墜,吸引了社會閑散資金,有部分私人資金投入到該行業,建立了一批矮化密植示范園,成為甘肅蘋果矮化密植園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2.4 農戶自建
有部分創新意識較強的果農,根據自身實際,結合當地自然條件,栽植了部分矮化密植園進行嘗試。
3 甘肅蘋果矮化密植生產中存在的問題
3.1 大量土地流轉,農民失地失業問題突出
我國是農業為主的國家,工業欠發達,經營土地是農民的主要生計,從慶陽、平涼等地建立的公司制矮密栽培示范園區域調查,由于土地流轉后,有部分農民失地失業,變得無所事事,有的外出打工,有的變得游手好閑,成為社會不安定因素,這是非常值得關注的。
3.2 普遍存在資金短缺現象
客觀地說,國內在矮化密植栽培的宣傳方面沒有一分為二,夸大了其優點,但對其不足之處很少報道,在一定程度上對從業者起了誤導,我們看到,大量資料介紹矮化密植具有省工的特點,這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解決目前果園務工勞動力緊缺、務工工資上漲、果園經營成本上升趨勢難題的社會心理,導致部分從業者盲目進入這一行業,但矮化密植栽培省工是有一定條件的,在歐美工業發達國家,由于經營蘋果的土地是農場主的,蘋果生產中機械化程度非常發達,就種植這個環節,看似降低了生產成本,但就整個投資環節而言,是相當昂貴的,如建園成本,我國陜西的經驗證明,建一畝高標準的矮化密植蘋果示范園,配套措施齊全,需2萬元左右,這還不包括機械購置,據靜寧一密植園建設者說,意大利一臺果園用拖拉機可完成果園多項作業,但價錢高達人民幣80萬元以上,如果給果園配套上先進機械,那每畝投資將是非常巨大的,加之蘋果園建園后有一定的童齡期,沒有結果能力,果園是沒有收益的,而投資中的地租、果園管理用工費用、果園物資投入是必不可少的,沒有雄厚的資金是玩不轉的。據對甘肅矮化密植蘋果園經營的調查,普遍存在資金短缺現象,有的由于資金鏈斷裂,導致放棄經營或無力經營。如慶陽寧縣引進海升集團打造的矮化密植蘋果示范園,采用社會融資的方法,由農民貸款投資,僅建園有的農戶負債5萬~6萬元,崇信有人經營煤炭積累了一定資本,于2013年在崆峒區白水鎮投資建辦了180畝矮化密植示范園,三年投入了100多萬元,雖然果園開始掛果了,但再也無力投資了,靜寧有多人到崆峒區北塬上承包經營果園,也面臨著相似的問題,靈臺縣也有人有同樣的經歷,普遍是經營面積越大,爛得越多。
矮化密植栽培模式確實是好模式,但“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在歐美由于土地是農場主自己的,農場主都有雄厚的資金投入作基礎,因而將矮化密植蘋果經營的風生水起,我們國內的專家學者及普通的參觀者,看到了他們成功的一面,但我國要規模經營果園,要承包土地,要大量的投入勞動力,要配套相關設施(支架、肥水一體化設施、田間作業機械等等)前期投入是非常大的,資金問題是最大的困擾。
3.3 經營單位過小、條田種植、機械作業難以普及,矮化密植栽植的優勢難以體現
矮化密植省工是建立在高度機械化基礎上的,沒有一定規模,機械化是難實現的,而我國農村經營單位以戶為主,土地承包到戶時,按不同地類劃分,農戶種植的土地相當零散,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機械作業的實施,決定了我國蘋果生產中的大部分作業仍需靠人工完成,即使建立了矮化密植蘋果園,仍需雇用大量的勞動力來完成田間作業,機械代人進程緩慢,生產成本很難降下來,矮化密植的優勢不明顯。
3.4 立地條件較差,不具備矮化密植栽培的基礎
從甘肅的蘋果生產實際看,山地果園占有絕對的比重,甘肅降水稀少,果區水資源貧乏,土壤瘠薄,而矮化密植栽培要求栽植地土質肥沃,肥水供給有保障,在肥水欠缺時極易導致樹勢衰弱,會嚴重影響產量、質量和效益,矮化密植在我國已反復發展多次,但成功的不多,主要是立地條件所限,因而除個別塬區外,甘肅絕大部分地方是不具備進行矮化密植栽培條件的。
3.5 主栽品種不太適合矮化密植栽培
矮化密植栽培中,樹勢和樹冠的控制是管理的關鍵,而控冠的主要途徑是早結果,通過早結果,抑制營養生長,以減緩樹冠的擴張,這在成花容易,進入結果期早的品種上是容易實現的,但在成花難,進入結果期晚的品種上是難實現的,甘肅隴東地區主栽品種為紅富士,該品種成花難,進入結果期遲,樹冠控制難度大,不太適應矮化密植栽培,由于紅富士品質優良,而替代紅富士的品種目前還沒有,這就導致矮化密植的發展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3.6 種植者技術水平參差不齊,不利于大面積普及矮化密植栽培
矮化密植栽培技術要求嚴格,操作精細,由于蘋果生產中,從業者素質參差不齊,管理的果園千差萬別,不利于矮化密植栽培的普及。
4 矮化密植栽培模式與中國國情銜接的思考
立足我國國情實際,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矮化密植模式,是加快我國蘋果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內容之一,根據矮化密植在甘肅的應用經驗,我們認為要很好的將矮化密植栽培模式與中國國情銜接,應做到:
4.1 量力而行,控制種植規模,適度規模經營
各經營單位要根據自己的實際資金情況確定種植規模,不要貪大求多,要確保經營質量,要走效益型的發展道路,背債種植很不劃算,從我國蘋果生產發展形勢看,由于過量發展,產能過剩,蘋果種植利潤在變小,如果再加上貸款利息,可能種植不盈利,一般農戶種植規模應控制在50畝以內。
4.2 按照立地條件,分類實施
根據矮化樹樹勢易衰弱的特點,矮化密植栽培應以肥水條件好的川塬區為發展重點,以克服立地條件差的不利影響,山旱地密植栽培應以短枝型品種的栽植為主(圖3),這在靜寧是成功的,是與矮化密植有異曲同工之效的,可推廣喬砧+短枝型的模式,既可防止樹勢衰弱,又不用設立支架,如果采用寬行窄株栽培法,可改善通風透光條件,行間能進行一定的機械作業,有極高的推廣價值。
4.3 大苗建園,栽植密度適宜
由于紅富士蘋果成花難,進入結果期遲,生產中應普及大苗建園,將蘋果苗集中培育3~4年,定植有一定分枝,具有成花能力的小樹,以有效縮短定植后童期,促進定植后盡早成花結果。根據紅富士控冠難的實際,栽植密度要適宜,可采用株距2~3米,行距5米的標準栽植,實行計劃密植,為以后的改造打好基礎,當進入大量結果后,可根據實際,采用株間隔株間伐,改造成株距4~5米,行距5~6米。
4.4 改革種植模式,為機械化作業創造條件
推廣寬行窄株栽植法(圖4),培養高干型樹形,為施肥、松地、除草、噴藥、肥料及果品運輸等作業的機械操作創造條件。
4.5 加快機械化進程,降低果園勞動強度
近年來,我國農機工作者根據我國小條田的實際現狀,研發出了小型旋耕機、開溝施肥機、彌霧機、農用三輪車等機械,在蘋果生產中可部分代替人工作業,降低勞動強度,有條件的應加快普及,以解決果園用工勞動力緊缺,用工工資上漲,生產成本上升的難題。
4.6 加強培訓,提高勞動者的素質
創新是發展的根本動力,而創新一定要建立在吃透行情的基礎之上,只有了解果產業,才能發現問題的癥結之所在,才會想方設法去解決,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創新的過程,因而提高勞動者的素質是加快矮化密植栽培的關鍵之所在。
隨著調查的深入,我們堅信,只有當矮化密植這一新模式與中國國情實行有效銜接之后,才能發揮其優勢,加快發展步伐,成為我國蘋果生產的重要方式。
(作者聯系電話:136634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