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偉 程鉑森 王志強 孫金哲 劉昌
在電子商務,跨境電子商務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各種商品的交易逐漸由線下轉向線上,形成了以線上商貿為主,驅動線下物流發展的新格局。本文以物流之都臨沂為例,通過調查等方式,深入探討新舊動能轉換下物流行業發展趨勢。
一、研究背景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當代經濟飛速發展,物流業作為一個融合各行各業需求、橋梁般支柱的行業,直接影響到各大產業的發展需要。因此,物流業的改革與發展,成為當今新舊動能轉換政策的排頭兵。物流產業的現代化是以運輸產業的現代化為要點,采用信息技術,大數據技術為基石,依賴于現代制造業,它將信息技術、模塊化、系統化、倉儲一體化,對改變經濟發展模式,促進區域性經濟增長具有重要作用。
二、研究方法和意義
研究方法:采用資料搜索研究法,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對比研究法等多種方法。
臨沂市作為山東省物流的龍頭地區,物流服務涉及全國的區域。在臨沂市貿易行業和批發市場的推動下,臨沂市物流業規模不斷擴大,形成了巨大的集群效應和規模優勢,使臨沂市物流業具有輻射范圍廣、運輸時效短、運輸方便快捷、價格低廉的核心競爭力。臨沂地區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是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改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推動臨沂地區新舊動能轉換,是對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舉措。
通過對前期調研數據的分析匯總,找出臨沂物流行業所面臨的市場機遇以及挑戰,為臨沂市物流發展規劃提供一定的數據支持。同時,對物流產業進行深入研究,找出影響臨沂市物流產業發展的不利因素,對于推動臨沂市物流行業的新舊動能轉換,打造現代高效物流業具有重要意義。
三、臨沂地區物流業市場現狀分析
(一)臨沂物流貨運市場的優勢
1.物流交通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全市公路通車總里程達27685.605公里,居全省第一,物流配載及時、高效、成本低。積極組織與開展“一帶一路”的貨物運輸列車,有518公里的鐵路縱橫交錯。正式開放臨沂機場的物流口岸,繼續擴大國際物流產業的通道。
2.物流業發展水平顯著提高。目前,臨沂全市具有2家全國物流百強企業,6家省級物流50強企業。規劃到2020年前,實現開放式、一體化、功能性、網絡型現代物流發展基本格局,持續擴展公眾物流信息管理平臺,提升物流產業引擎優勢促進臨沂經濟增長。
3.多種所有制物流企業競相發展。依靠政府引導和市場機制的作用,臨沂市物流行業已形成多種所有制企業共同發展的良好格局,通過優化和整合國有物流企業現有的資源,將物流服務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4.商貿流通網絡基本形成。消費升級帶動流通服務功能創新。目前,臨沂市已基本規劃出合適的城市商業體系,構成了以大型商業中心為主導,以區域小型商業社區為基礎,以大型批發市場為特色,呈現出多層次、有分工、多形式的城市商業整體結構。
(二)臨沂物流貨運市場存在的問題
1.政府主導作用有待加強。物流市場的活躍避不開投資多元化,龍頭物流企業的出現,促進了物流業的持續繁榮。但是,由于投資主體多,政府無法實時對企業進行指導和管理,市場整合難度較大,不利于物流市場的規模化和產業化的發展。
2.物流產業發展的深度和廣度有待擴展?,F如今臨沂的物流產業模式多以傳統運輸、倉庫儲存等基本模式為主,依靠目前資源無法全面開展高層次的增值服務。
3.傳統物流企業仍需加快向現代物流企業轉型?,F如今臨沂的物流產業模式依舊以傳統運輸、倉庫儲存等基本模式為主,依靠目前資源無法全面開展高層次的增值服務,缺少具有跨地域的全國性網絡物流企業以及實力較強的先鋒龍頭企業,已有物流企業大多數功能單一且發展規模較小,所具備的科學化管理水平低,無法達到信息化的水準,競爭實力較弱。
四、針對臨沂市場物流產業新舊動能轉換的對策建議
重點引進、培養一批具有創新性和前瞻性的當代物流人才,對于物流管理有新思路,新模式的創新型物流管理人才尤為重要;加強現有人員的專業性教育,設立專門培訓機構,引導物流行業開展有深度,多方面的現代物流教學。
加強物流企業的自律性,政府定期組織與物流行業代表的座談會,物流企業應把存在的問題和需要的幫助通過此途徑提出,而政府部門則應解決物流企業的合理訴求,同時積極主動引導物流企業加強企業之間互利互惠、合作共贏。
在“變”中求發展,挑戰意味著新的機遇。物流企業應將企業的管理觀念與科學技術進步發展同步作為自己的首要任務,通過向客戶征集相應問題,把所收集到的建議當作是對自己的挑戰和潛在的商業機會;把技術手段作為自己的助力,不但要把握商機,更要創造商機,為企業持續創造價值,為顧客帶來無限實惠。
五、結語
從目前調查分析得出結論,制約臨沂地區物流產業發展的主要存在問題為:專門從事物流專業的專業型人才缺乏,目前從事物流管理行業的人員知識水平較低;各物流園區倉儲管理措施不夠完善,資源調配不夠及時,容易出現嚴重的缺貨現象;資源投入有限,物流設施設備的運作管理無法滿足客戶的服務需求。本文分析新舊動能轉換下物流產業的發展趨勢,以期能更好地推動物流行業的發展,引導臨沂地區經濟健康發展。(作者單位:青島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