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懷忱

2013年,針對安全質量事故形勢十分嚴峻等實際情況,筆者所在企業總結出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作業層技能人才的嚴重短缺,而且施工一線無自有管控人員,尤其是施工過程的監控人員,完全放手分包企業推進項目管理也是安全質量形勢嚴峻的主要原因。基于這種戰略判斷和對現有人才隊伍結構的分析,筆者發現,除了每年僅有為數不多轉業士兵以外,已有二十多年沒有集中引進技能人才,僅有的部分技能人才由于多數屬于20世紀80年代接班人員,因此呈現技能水平整體偏低、年齡結構整體老化的特點。
基于現有分包企業和技能人才隊伍的這種實際情況,加快建設施工一線管控技能人才隊伍尤為重要,我們在局層面做出了人才戰略調整,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加快引進技能人才,提升技能人才隊伍素質,改善技能人才隊伍結構。其中最重要的措施就是通過全方位開展校企合作,全面加強技能人才隊伍建設。
針對作業層技能人才短缺、技能水平整體偏低、年齡結構整體老化等問題,需要加強與高職院校的深入合作,采取訂單式培養、校企合作集中培養以及各種專項培訓等措施,有針對性地加強對技能人才的培養,積極致力于技能人才隊伍的結構調整優化。
筆者所在企業組建前后,多年內沒有對技能人才進行集中招錄和補充,曾一度出現技能人才隊伍老化、技能人才緊缺、斷層等更為嚴重的狀況。
近年來,按照公司加強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整體部署和要求,才開始逐年按計劃引進中高職畢業生,采取“先派遣使用、后擇優轉錄”的方式,有針對性補充作業層人才。考慮到中高職畢業生進入現場對企業管理制度和企業文化,尤其在實際動手能力上都需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經過慎重研究,決定采取提前一年簽約,并于畢業生畢業前的一個學期,在具有專業優勢的院校組織集中培養班,將已簽約的來自不同院校的學生集中到一起進行更有針對性的學習和培養,以縮短適應企業現場的時間。
首先,要精心選擇專業優勢的院校。做到因地制宜,充分考慮實際需求和針對性原則,分別就近與具有鐵道工程專業優勢的哈鐵院、遼鐵院、吉鐵院、齊鐵工程學校合作組織線路、測量、試驗等工種的集中培養班;與具有地隧專業優勢的洛陽隧道、遼交院合作組織隧道及機械操作等工種的集中培養班;與武漢橋院及衡水鐵路電氣化學校分別組織了橋梁、“四電”等工種的集中培養班,自2014年以來,先后與7家中高職院校通過簽訂校企合作協議,充分利用各院校的專業和相關優勢資源,共組織了28個校內集中培養班,累計對1400名各院校簽約學生實施針對性培養。
其次,精心安排與嚴格管理集中培養班。在實施上力求培養與企業施工生產實際準確對接,并加強日常監管與考核,確保集中培養切實取得成效。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開展:
一是由校企雙方緊緊圍繞企業文化、管理制度、安全質量及技能人員的動手能力等方面,共同研究制訂《培訓計劃》,以明確培養目標、培訓方式、培訓課程及培訓要求,整體按照理論課程40%、實訓課程60%設計,突出實訓操作。
二是實施“學校教師+企業內部培訓師”交叉授課。結合教學需求,選派具有內訓資格的專家,與學校教師一起,除了加強專業技能培訓授課能力外,還系統地進行企業文化、規章制度、施工生產工藝流程、安全生產等方面的培訓,使未畢業的學生提前了解企業、與企業融合。在技能方面注重實際操作培訓,目標是學生到企業即可達到頂崗作業的程度。
三是做好日常監管及考核評估。集中培養班成立時擇優選拔配備好班主任和班長,實施開班動員,明確紀律要求,建立定期總結與報告制度,使學校和企業及時了解情況,及時糾正問題和不良傾向。集中培養結束后,由校企共同組織結業考核,一般以考試成績和日常表現考評相結合,確定學生是否能夠進入企業。
經過以上的訓練,被分配到現場的測量人員能夠熟練使用各種測量儀器,對于不同專業領域的測量方法也都能夠較為全面地掌握;機械操作人員不但能夠掌握操作技能,還能掌握必要的維修保養知識;試驗人員通過崗前集中培養,懂得五十余種試驗方法,無論分配到什么施工領域,都能夠出色地完成試驗任務。更重要的是這些技能人才由于有了校內集中培養的經歷,提前掌握了企業的管理制度和紀律要求,絕大多數都能成為規章制度、安全生產的護衛者,企業多年來施工生產安全穩定局勢也離不開現場技能人員的守護和踐行。

為加強專業隊伍建設,企業需要適度補充和培養機械操作維修、通信信號及電力操作崗位的技能人才,但是相關院校專業設置的針對性并不突出,加之社會需求大導致供不應求等因素,出現企業不能從相關院校及時招聘到與企業工種匹配的技能人才的現象。針對這些問題,我們與吉林省城市建設學校、衡水鐵路電氣化學校簽訂了訂單式培養協議,由企業和院校聯合招生,定向培養、定向接收,較好地解決了專業隊伍建設所需要技能人才及時引進的問題。
一是在招生環節上,校企共同設定學歷、年齡等入學條件。其中機械設備操作與維修人員,通過吉林省城市建設學校在吉林市電視臺和吉林市火車站大型廣告牌發布招生簡章的方式組織招生;鐵路“四電”工種人員,針對企業性質和工種特點,向農村生源傾斜,先后派專人到遼寧的朝陽、凌源、建昌、建平等市縣人社部門提交企業簡介和招生簡章,宣傳組織招生。
二是在培訓組織上,要按照集中培養班的培訓管理方式,校企共同研究制訂《培訓計劃》,力求培養與企業施工生產實際精準對接,實施“學校教師+企業內部培訓師”交叉授課,做好日常監管,及時糾正培訓過程中的問題和不良傾向。培養結束后,由校企共同組織結業考核評估等。
為了不斷提升企業現有技能人員的技術能力和素質,應當有意識地組織崗前或在職教育培訓。我們結合合作院校的辦學特點,分類型、分批次組織專項培訓,累計培訓1350余人次。
一是為了推廣“四新”技術的應用,先后在哈鐵院、吉鐵院、遼鐵院、武漢橋院、衡水鐵路電氣化學校等十余所院校,組織技能人員進行 “四新”技術理論和實操能力培訓,累計辦班35期,培訓人員620人次;
二是為加強項目班組管理,進一步落實班組長安全生產責任制,提升班組長現場管控能力,與吉鐵院聯合,組織班組長綜合能力素質提升和任職資格培訓,累計培訓531人次;
三是為提高技能人才職業晉升能力水平和參評質量,與山海關鐵院合作,組織高技能人才評審前專項培訓,累計培訓140人次;
四是為提升退役士兵入職技能水平,還曾與齊鐵工程學校、衡水電氣化學校合作,組織對退役士兵進行入職前崗位(工種)培訓。這些都是企業根據實際需求與相關院校開展的定期或不定期合作,特別針對班組長和晉升前培訓,要及時評估培訓效果,改進完善并固化長效機制。
隨著校企合作的不斷深入,應當不斷探索更加廣泛的合作領域和更加深入的合作空間,我們聯合合作院校共同舉辦技能大賽,聘請專業老師擔任評委,院校也組織在校學生積極參與,通過這項活動,實現企業和院校在設備、技術、人才方面的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并在院校中極大提升了企業品牌和形象,使企業和院校達到良性互動的“雙贏”模式。近幾年,我們先后在遼鐵院、吉鐵院、遼交院、大連民族學院開展接觸網工、信號工、測量工、電工、試驗工等11場技能大賽,參賽人員共計550余人。校企共辦技能大賽,既保證了技能大賽的質量,也促進了企業辦賽水平和學校教學水平的不斷提升。
幾年來,公司在提高技能人才隊伍數量、改善技能人才隊伍機構、提升技能人才隊伍素質等方面取得了積極的進展。為進一步加強技能人才隊伍建設,自2015年以來,連續四年將勞務派遣人員轉錄為合同制職工,為確保轉錄質量,局設計所有符合轉錄人員通過項目經理部考核、子分公司考評、局組織面試答辯等轉錄環節和程序,按照比例層層推薦。截至目前,已經有1162名勞務派遣勞動者轉錄為正式職工。施工生產一線管控技能人才由此得到了一定的補充,其中包括新型工班長(線路、橋梁、隧道)290人、測量試驗等技能人才371人、鐵路電務“四電”工種技能人才234人、機電綜合類技能人才237人。另外還有300名以勞務派遣方式使用的技能人才在施工一線各個管控崗位上工作,大大提高了生產一線管控能力。近年來,公司的施工生產和安全質量總體上穩定可控,施工生產有序推進,未發生一起重大安全質量事件,這都離不開近年來公司在加強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方面采取的各種舉措,技能人才在企業發展中發揮了不可忽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