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佳妮
在我國,語文是古老傳統的科目,又是生活環境最直接的構成要素,因此,相對于其它科目,語文就是基礎。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若暫且把“讀”理解為狹義上的朗讀,那么語文也可以看做是語言教學,是教導學生使用語言來表情達意,利用語言進行思維的強化的過程。
一、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現狀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教學三維目標中也提出應使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這一基本教學要求。但是,在新課程改革的調整嘗試下,朗讀這一環節在教學過程中仍存在著一些問題,如沒有明確的朗讀目的、朗讀時間不充足、教師的朗讀指導不到位、學生的朗讀面比較狹窄、朗讀的評價反饋不夠及時等等。
(1)缺乏明確的朗讀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的基本環節之一就是學生朗讀課文,尤其是一些比較優美的文章。但在學生朗讀之前,很多教師往往沒有明確的要求,只是指令性的發出讀什么,而沒有在讀書的過程中指導怎么讀。在學生讀完后,也不能做出及時有效的評價反饋。小學生很難憑借自己的理解將文字背后的情感較完整的抒發出來,沒有教師的指導,無法真正的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那么這樣的朗讀就顯得機械單板。
(2)朗讀訓練的對象范圍比較狹窄。教師在進行朗讀教學的過程中,往往會更注意那些優秀的同學,在指名朗讀的過程中,也更傾向讓朗讀優秀的學生進行一個具有示范性的讀。這樣,在朗讀互動的環節中,參與學生的范圍就受到了局限,大多數的學生是聽別人讀,整體的朗讀質量也就收到了影響。
(3)缺乏朗讀訓練的時間。在實際的語文課堂中,教師講授時間往往會比較長,而學生實際的朗讀時間比較少。以一節課40分鐘計算,學生在朗讀方面的時間大多在5分鐘左右,低段讀的時間會多一些。但在實際朗讀的過程中,教師大約給學生的時間基本不會超過3分鐘,甚至有時來不及讀完,教師就會示意學生停止朗讀,然后進入下一教學流程。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朗讀并不是它本身,而是一種教學環節的過渡。
(4)朗讀訓練形式單一。小學低段的語文教學相比中高段的語文教學,更活潑更有張力,教師在設計教學環節的時候也就更加能放開。但到了小學中高段以后,教學文章變得更長了,內容變得更深了,教師講解的時間變得更多了,朗讀的形式也幾乎只剩容易濫竽充數的沉悶齊讀,這對課堂的整體質量而言也會有一定影響。
二、建議
教學改革不是追求時尚,它是一個扎根學生實情,以學生學會學習為目的的教學改良活動,它應該是充滿靈動和活力的,應該是不被任何模式拘束的。我們更應該將目光從形式中回歸到實打實“授人以漁”的環節中,比如在語言教學中占據重要地位的朗讀。
(1)確保合理的朗讀時間。關于語文課堂上的朗讀時間,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不同年級的課文特點,對朗讀的時間進行合理的控制。教師需要保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能在課堂上進行朗讀練習,引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讀準、讀好、讀得認真,這樣,學生才能夠讀出感覺,并且體會到讀的情趣。
(2)擴大朗讀訓練的范圍。為了讓更多的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學習與朗讀,不妨把機會多分給那些朗讀并不十分出色的學生。在朗讀環節,教師的目光如果只停留在朗讀優秀的學生身上,難免其他學生會產生一種與我無關的消極情緒,只有把機會均等地放在每個學生面前,學生才會覺得自己是重要的,才會有越來越多的學生愿意開口讀、愿意認真讀、愿意傾聽他人的意見來改進自己的朗讀。
(3)合理運用多種朗讀形式。朗讀形式有很多,不同的朗讀形式有自己不同的功能以及不同的運用范圍。在不同的教學情況下,教師需要對朗讀訓練的過程進行精心的設計,合理選用不同的朗讀形式,讓其發揮真正的作用。比如:在教師引導學生劃分層次時,可以運用引讀;在課文人物對話、行為表現較多的情況下,可以進行角色扮演式的朗讀;在渲染某種氣氛時,面最廣的是齊讀;在學生沒有朗讀到位的情況下,最好是教師范讀。
(4)對學生的朗讀及時做出評價反饋。在教學過程中,評價經常被用作是一種激勵性的手段。及時評價在指出存在問題的同時,也可以對學生朗讀起到激勵性的作用。在評價的環節中,除了教師的評價,學生之間也可以進行相互評價,這樣,除了教師和朗讀的學生之外,也能讓更多的學生加入到朗讀體會當中,形成整體參與的積極氛圍。
在新課程改革的改革背景下,教師把大量的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討論、思考,這是無可厚非的。但也要注意,語文畢竟還是一門語言,對語言的形象感知,最好的方法就是讀。只有教師能夠正確認識朗讀教學,呈現出文字作品的音韻之美,才能為語文的教學運用奠定基礎,也只有當我們的課堂教學充滿瑯瑯的讀書聲,才能返璞歸真,回歸到語文的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