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賢瓊
長久以來, 造成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低效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學生大多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因此, 如果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就沒有對這門學科建立興趣, 自然也不會有好多教學效果。同時, 很多教師雖然很注重教學方式方法的創新, 可是效果卻不見好轉。近些年來, 在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理念的指導下, 很多教師已經充分認識到學生的學習主體性的作用。因此,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 教師要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第一要務。
一、培養良好的師生感情,促進學生學習動力
增進師生間的感情,構建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對打造高效的課堂教學至關重要,因此,我們教師要展現自身的道德風范,多與學生溝通交流,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增進師生感情的方式有很多,如一個嫻熟而簡單的動作、一句關心的話語、一個充滿深情的眼神都能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構建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喚醒學生求知的欲望和動力,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的自尊心強,都希望證明自己,得到教師和同學的認可,所以,教師的鼓勵會大大增強學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讓學生產生愉悅感,減輕學習帶來的壓力和負擔,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將壓力轉化為學習的動力。反之,如果教師一味指責學生會使師生之間的關系非常僵硬,影響學生的學習心態,從而對教學活動的開展造成消極的影響。
二、賦予學生質疑的權利,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理學家朱熹說過: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有質疑才能變通和創造,學生如果不會質疑,就很難學好知識。大量的教學研究表明:很多學生成績差的原因不是不夠努力,而是缺乏質疑精神。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可創設質疑式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入矛盾狀態,質疑教材知識,并最終獲得新知。如在教學有理數的乘法內容時,教師可先領著學生復習一下前面學過的有理數乘法:65=6+6+6+6+6,也就是說65表示的是5個6相加。同學們覺得正確嗎?學生立刻回答正確。然后繼續提問:那么6(-5)又表示的是什么呢?可以認為是-5個6相加嗎?很明顯這是不對的,那到底應該怎樣表述呢?提出這個問題后,同學們感覺茫然不知所措,不知怎么進行回答。這時就我們需要加以引導:同學們可曾記得我們前面學過正數與負數可以表示相反意義的兩個量。引導學生產生質疑才能激發學生探究精神。
三、發掘學生潛能,全面提高數學素養
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要注重學生能力的開發,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注重心智技能開發,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和捕捉學生思維的靈感,找到學生身上的閃光點,誘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出不同的建議和看法,激發學生的奇思妙想,鼓勵學生提出別出心裁的想法。同時,面對學生所提出的奇妙想法,教師要及時收納,并巧妙運用,將發生在課堂上的不經意事件改變成為可以活學活用的教學資源。此外,教師要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鼓勵學生大膽發言,肯定學生的真知灼見,對學生有寬容和理解,注重觸發學生的思維火花,讓他們成為快樂的發現者,充分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實際上,問題的新穎有趣來自于善于觀察的眼睛,因此,數學教師要有一雙善于發現和觀察的眼睛,能夠對隱含條件進行深入挖掘。因此,數學教師要著眼于這一目標,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聯想和想象,拓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并指導學生總結規律,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讓他們提出有效問題,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他們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
四、要把數學結合生活,促進教學的生活化
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數學更是如此。脫離生活的高效教學是不存在的,所以,我們的教學要立足于生活,從課堂走向生活,挖掘生活中的數學元素,探索生活中的數學奧秘,只要我們的教學貼近學生生活,課堂教學必定會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讓學生體會數學知識的價值和趣味性,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和興趣。當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價值時,就會擁有學習的動力和欲望,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使自己產生緊迫感。為了加深學生的對數學概念的理解程度,提高他們知識應用能力,我們要從學生已掌握的知識經驗出發,聯系生活實際,實現課內課外的結合,促進教學生活化,進而提高他們的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生動性,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
總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以新課程標準教學理念為指導,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開展教學,注重開發學生潛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