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雨建
詩歌是文學之母,其語言優美、內涵蘊藉、富含想象。小學語文教材中就有豐富的兒童詩內容,讓兒童能在最美的年華里,學會享受最美的文學。讀詩歌、賞詩歌,在心靈的田野種上詩意的種子,從此和浪漫相伴,與希望同游。這不僅是遵從了兒童自身的發展需求,同時也是當下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然而,詩歌語言自由,內容天馬行空,很難用普通的考查方式去評價孩子是否學有所效。因此,從兒童詩意象的教學方式中尋找出一條合適的評價方式,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一、抽絲剝繭,解密意象
意象,單從字面意識而言,是指表意之象,即為了表達情感、道理、含意等抽象事物而創造出來的一種具體而客觀存在的藝術形象。比如“東籬”這一藝術形象,最初出自陶淵明《飲酒》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詩中的“東籬”,純系實寫,別無他意,但后來詩人反復使用,并漸漸賦予其特定意義,以至于一提到“東籬”,便產生超塵脫俗之感。
(1)意象之迷。對于剛開始接觸文學的小學生而言,由于沒有深厚的文學積累,通常很難理解詩歌中出現的意象。
兒童詩,往往是按照孩子充滿想象的心理,創作的。詩歌中的各種形象應當以孩子是熟悉和喜歡的客觀事物為準,讓孩子展開想象的翅膀在一個奇妙的世界,從而理解詩歌的主題。因此,兒童詩中的意象與一般的“傳統意象”、“固定意象”、“典故意象”略有不同,是以兒童眼中富有代表意義的事物作為“物象”,如:“風箏”、“春天”、“鮮花”、“樹苗”、“翅膀”……
(2)意象之美。閱讀兒童詩會引導孩子們去探索一個無限遼闊的天地,任由他們隨性發揮想象,產生聯想。以小學語文人教課標版第二單元第九課《兒童詩兩首》中的《我想》為例。
全詩共分五小節,其中“桃樹枝”、“柳樹根”、“風箏”、“蒲公英”可以說是這首詩歌最重要的意象。教師在執教時,需要先引導學生找到四者的共同點——都可以讓人聯想到春天;再引導學生尋找它們的不同點——桃樹枝上的花朵是可愛芬芳;柳樹根的須條可以汲取營養讓自己茁壯成長;風箏在天上可以開闊眼界增長知識;蒲公英在夢想的天空中自在飛翔……這些異同點都是可以從詩歌的語言中體會。只需教師稍加引導,即便是對于缺乏人文素養和文學積累的小學生來說,也是簡單易懂的。
當然,單獨的意象是體現不出詩歌之美的。因此,在兒童詩的教學中,意象自身的延伸和各意象之間的組合也是需要教師重點關注的。
例如在教授《我想》這首詩的第四小節時,我們不僅要抓住“柳絮”、“蒲公英”這兩個意象,同時也要把握住“小草”的生機勃勃和“小花”的鮮艷漂亮這兩個意象。只有兩者相互組合,才能在孩子們的腦海中營造出花團錦簇,生機勃勃的意境,從而領悟到自己其實也和小草一樣健康,和小花一樣漂亮,也和柳絮、蒲公英一樣,向往著夢想和遠方。
熟悉的事物、強烈的畫面感、豐富的聯想共同繪成了一個個意象,組成了詩歌優美的意境,讓孩子們能自由自在地享受文字帶來的繽紛色彩。將兒童的感情、興趣、愿望,寄于具體、單純、明朗的生活場景、物象、事象之中,讓兒童喜聞樂見,心領神會,這才是兒童詩的意象美。
二、順藤摸瓜,創造意象
兒童詩是詩的一種。其創作構思的核心與一般的詩歌一樣,都是“意象”。意象創作的好壞與否,是作品高下成敗的重要一環。不過兒童詩的意象還有自己的特點,把握這些特點,對于創作高質量的兒童詩具有重要意義。
(1)寄情于物作物象。兒童是喜歡幻想的,在兒童的心目中,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以在兒童詩的意象創作時,教師并不需要擔心孩子的想象力,甚至都無需說明創作時的修辭手法。因為一切都有生命,所以隨手就是擬人;因為一切都是美好,所以逐句都是比喻。因此,在“意象”中的“物象”對孩子來說的很容易找到的。
兒童因為人生閱歷的淺薄,情感單純而豐富。我們只需要指導他們確定自己想要表達的主題情感,在根據情感的特點,尋找相似的事物進行創作。例如:當有孩子想要表達對自由的向往,希望父母能放手時,可以選擇“小鳥”、“清風”、“白云”等物象,來表達對自由的向往。
(2)情景交融成事象。除了“物象”,“事象”也可以作為意象的創作材料,如“放風箏”、“種花草”等,這些“事象”都是孩子們喜聞樂見的事情,也都是有過的經歷,創作起來可以極大地降低難度。
兒童詩篇幅短小,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滿足孩子們聽故事的欲望,導致無法滿足孩子們探索世界的心理。因此,創作指導時,可以建議其抒寫一件小事,使作品帶有情節性,將主觀的思想情感和現實生活的事象融合一體,呈現兒童詩意象的又一美的色彩。
兒童詩教學是一個綜合復雜的過程,意象上的學習和評價并非它的全部。只有我們每一位語文老師認真對待,共同探索,才能充分發掘孩子們在審美情趣、人文情懷上的天賦與成長。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同時,讓詩歌文化,在我們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發揚傳承,使我們正處于花季的孩子們奔向詩和遠方的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