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是個體生存的背景和成長的熔爐,是群體價值觀的具體表現,也是人類文明傳承和發揚的重要載體。馬克思說:“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而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就將“就有道”作為好學的重要方式,可謂充分道出了環境對人的重要影響。《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提出:要重視環境育人,要“使校園秩序良好、環境優美,校園文化積極向上、格調高雅,提高校園文明水平,讓校園處處成為育人場所”,并從優化校園環境、營造文化氛圍、建設網絡文化等方面提出明確的要求。
時至今日,“環境育人”的內涵和外延不斷拓展,我們所關注的“環境育人”不僅僅包括學校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對兒童潛移默化的感染,也包括家庭環境的濡染、社會環境的熏染、網絡環境的習染,更包括學生主體對環境的理解、認同和創造,走向學生個體生命的自覺生長。學校要更加注重校園環境的育人功能,用心營造和布置班級文化,注重對家庭教育環境的引導,順應5G時代特征,加強媒介素養教育,創新“環境育人”的實施策略。
“環境育人”不是一個口號,而是在細節中注入教育人的理想、熱情和信仰;“環境育人”不是純粹的物態布置,而是在活動中聚焦共同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價值;“環境育人”也不是教育者一廂情愿的技術輸出,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創造的關于生命成長的箴言。
本期“環境育人”專題,既有環境育人的理論建構、實施策略,也有學校建設層面的實踐研究,更有來自一線教育工作者的案例分享、教育敘事,它們呈現了教育人從多角度、全方位、立體化地優化育人環境,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踐和思考,希望對學校、班級開展環境育人工作有所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