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環境,是人成長的重要基石,它構筑起“人”基本的筋骨和血脈。不管是外在的“物態環境”,還是內在的“精神環境”,不管是青少年的“心理環境”,還是網絡的“虛擬環境”,都會對人的成長產生長遠的影響。以“全面發展的人”為出發點和立足點,重視環境與人互動價值的實現與情感價值的回歸,集情、景、意、理于一體,這樣的“環境教育”必將成就學生個體,也將成就青少年群體。
【關鍵詞】環境育人;“四境”;成“己”達“人”
【中圖分類號】G41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6009(2020)15-0007-04
【作者簡介】錢建國,江蘇省南通教育科學研究院(江蘇南通,226001)研究員,高級教師,南通市班主任工作委員會秘書長,南通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全國優秀教師。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古往今來,有多少人醉心于這幅圖景,微薄暖陽,清風拂面,弦歌陣陣,碧水悠悠,在“人”與“景”構成的場域之中,“人”因為“景”而更純粹,“景”因為“人”而更明媚。馬克思說:“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環境,是人成長的重要基石,它構筑起“人”基本的筋骨和血脈。重視環境育人,是數千年來人們探索出的重要教育途徑,也是新時代“立德樹人”的應然和必然。
《論語》有言:“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孔子將“就有道”作為好學的重要方式,可謂充分道出了環境———尤其是交往之人———對人的重要影響。中國一直以來就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說法。環境,可謂影響人成長的重要因素。從“孟母三遷”到傳統書院的“天人合一”,從晏子的“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到劉禹錫的“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從“擇校熱”“擇師熱”到眾說紛紜的“天價學區房”,無論是古人還是今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首先選擇的必然是更加優良的學習環境、更加優秀的同伴群體、更加濃郁的文化氛圍。
在美國教育家杜威看來,環境或媒介代表的是作為一種對生命活動起著支持或阻礙作用的條件而進入這種活動中的一切事物。他說,“我們從來不是直接地進行教育,而是通過環境間接地進行教育”,教育總是通過環境來發生和實現,這里的環境包括了教師為實現教育目的而有意識設計的特殊環境,也包括基于自然的潛移默化對學生產生影響的學校文化環境。人總是在一定的環境中生長,身上或多或少帶有這個環境的烙印,“當一個孩子離開學校的時候,他忘記了所學的一切,留下的就是教育”,深深印刻在一個人心里的,往往是學校無聲的環境濡染。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環境,是“化人”“育人”的重要途徑。中國當年積貧積弱的大環境,讓周恩來生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和抱負;三味書屋嚴謹扎實、富有生趣的小環境,讓魯迅奠定了豐厚的人文底蘊。社會環境也好,學校環境也罷,都無意識地、不設任何目的地發揮著教育和塑造的影響。面對變幻莫測的國際形勢、網絡與現實全面融合的新時代,實現“立德樹人”教育目標,培養和塑造完整的“人”,環境濡染的作用更為重要、更為鮮明。作為班主任,應重視班級的環境生態與學生的精神生態相融合,提升班級雙生態的良性可持續發展;應重視將傳統書院環境育人的精神現代化,創造融媒體時代的環境育人精神;應重視班級開放空間環境的改善,將有限的空間賦予多元的利用方式,積極實現資源集約利用。
杜甫有這樣的詩句:“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山泉清濁,如人之善惡。所處之地幽清雅致,則德馨香遠;所處之地污濁不堪,則混沌難言。此言雖不絕對,但也說明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對人的成長確實有十分深遠的意義。
首先,文化環境具有制約規范功能。“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良好的文化環境,可以潛移默化、循序漸進地浸潤人、感染人、熏陶人、激發人,讓人不覺“自直”。當你走進喧囂熱鬧的游樂場,你會不由自主被玩樂所吸引;而當你走進安靜的圖書館,你會情不自禁地與書籍默默交流。同樣的,走進一個喧鬧散亂的教室,周圍都是同學的追逐吵鬧,和走進一個安靜素雅的教室,周圍都是輕聲的問題探討,人的下意識的行為也會截然不同。人有一種自覺,會努力想要融入所處的環境,選擇與所處環境一致的行為,從而趨利避害。在這個過程中,人會主動發現并遵從所處環境的行為規范。所以“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不是因為嗅覺的改變,而是人對環境規范的服從與認可。創造一個積極向上的環境氛圍,其中的每一個人都會深受感染,勤奮向上;而一個散漫懶惰的環境,只能培養出一群懶漢。
其次,文化環境具有暗示引導功能。美國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觀察總結的“破窗理論”指出,環境可以對一個人產生強烈的暗示性和誘導性。當一個人身處糟糕的環境,很有可能會放棄希望,自暴自棄;同樣的,一個積極向上的環境,會給人更多正面的、積極的心理暗示和精神引導,促進其成長和發展。
更重要的是,環境本身就是美的承載和表現,發揮著審美教養功能。不管是整齊端莊的教學場地,還是亭臺軒榭的樓宇布局,也不管是曲徑通幽的林蔭小道,還是大氣磅礴的雕塑景觀,學校的環境布置總是凝聚著一定的文化意識,展現學校對美的理解和追求。從建筑到園林,從掛圖到標語,每一處細節都滲透、引導學生對美的認識,喚醒青少年最初的審美體驗,凝固為青少年的審美情趣,從而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塑造人格、美化人生,甚至鑄成影響終身的審美信仰。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要建設健康的、生動的校園文化,樹立良好的校風、學風,使學校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陣地。”校園環境、班級環境的創設,對青少年的成長至關重要。一個優秀的教育者,會在他的思考、計劃、行動中,使盡可能多的環境特征變得明確清晰;一個缺乏環境育人意識的教師可能會讓很多的環境特征變得渺茫、微弱而成為無意義的物質環境。結合時代特征有意識創設環境,并且讓學生感知環境、體悟環境,從環境中汲取立德之資、樹人之源,是教育者最大的智慧。
1.豐盈“物境”,以“美”成“人”。
要讓學校成為學生心中的“圣地”,首先要豐盈其物態環境。“學校無空地,處處皆育人”,縱觀應天書院、岳麓書院、嵩陽書院等傳統書院,無一不是處在清幽雅致、寧靜淡遠之地。
新時代的學校環境建設,首先必須是“美”的。這種美表現在教學區域的規劃設計,表現在綠化設施的合理布局,表現在宣傳標語的匠心排列……這種美,在菁菁校園之中,更在斗尺教室之內。班主任應該成為一個“美”的設計者、創造者,或遵循對稱之法,或講究自然之趣,通過桌椅的排列、區域的設定、板報的設計,讓教室整潔明麗,怡人心脾。
學校的物態環境,也應該是“雅”的。學校的物態環境不同于政府、企業等部門,學校是文化的傳承者、發揚者和創造者,學校物態環境的顯著特征應該是“雅”,是獨特的書香氛圍,能夠展示中華傳統文化,展示學校獨特氣韻。
學校的物態環境,更應該有“達”的特征。學校生活的主體是學生,物態環境的表現形式應該通達于青少年學生的心理,為他們所理解、認同和接受。幼兒園的物態環境可以卡通萌軟,小學的物態環境可以活潑生動,中學的物態環境可以青春時尚,學校應選用受教育者所喜聞樂見的“美”的方式傳遞文明,以通達人心,促人成長。
2.豐富“文境”,以“神”養“人”。
學校的物質環境只是學校環境的顯性表現,對青少年產生更深遠更重大影響的是學校的精神文化環境。它體現為學校的群體認同、學校獨有的價值取向、學校成員的理想追求等。這樣的精神文化環境,在長期的教育教學中淬煉而成,在學習生活中濡染貫穿,成為學生的精神內核。
這樣的精神文化環境,首先來源于課堂。課堂不只是傳授知識的地方,課堂更應該見到思想的力量與生命的靈動。一個充滿質疑氛圍的課堂,培育出的必然是善于思考善于探究的學子;一個民主平等氛圍濃郁的課堂,也一定能生長出追求民主平等的社會公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為例,“入腦入心”的最好方式,不是將其張貼懸掛于墻壁櫥窗,而是課堂上共同的體驗、探討、追求與實踐。無數次課堂的積累,恰恰凝聚出課堂的精神文化環境,影響著課堂中的每一個人———有教師,也有學生。
精神文化環境的影響,也來自于教師。紀伯倫說:“在弟子群中散步的教師,他不是傳授他的智慧,而是在傳授他的忠信與仁慈。假如他真是大智,他就不會命令你進入他的智慧之堂,卻要引導你到自己心靈的門口。”教師的精神文化品質猶如一個磁極,影響著教室、學校的文化環境,使身處其中的學生受到感染、熏陶、約束,久而久之,形成與學校精神環境相生相向的文化氣質。
3.豐厚“心境”,以“志”立“人”。
人對環境的情感反應具有獨立性,不同的人對不同的環境產生的情感體驗是截然不同的。在充分重視學校環境建設的同時,重視學生的“心境”體驗水平,提升學生的環境感悟力,建構積極向上的群體心理氛圍,顯得尤為重要。
讓學生有意識地觀察環境特征、理解環境內涵,是“環境育人”的另一種方式。面對貿易戰爭、南海風云等政治事件,讓學生查閱資料,了解始末,展開討論,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激發愛國熱情;面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肆虐,利用網絡,引導學生客觀看待“隔離”,了解野生動物的特征,對于發展人與自然的關系能獲得新的認知;對于耳濡目染的學校環境,引導學生摒棄熟視無睹的態度,深入思考其文化內涵,闡述其積極意義,于“無聲”處“聽音”……
觀察、理解是“走近”環境的重要方式,而參與設計、共同創造是“走進”環境的重要途徑。學校設計制作校服,邀請學生進行設計、投票;班級設計圖書角,請學生創想、擺放;班級文化標識,由學生畫圖、釋義……主動積極投入環境建設,能讓學生從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創造者,對環境的心理感應程度大幅度提升,在環境建設的過程中,融入自己的思考、意志、理想,當一個學校、一個班級的環境成為學生共同的創造時,他們創造的不僅僅是環境,更是“人”自己。
4.豐足“虛境”,以“時”達“人”。
當我們踏入融媒體時代,所有教育者都無法回避網絡虛擬環境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當代青少年是在手機、平板的陪伴下長大的一代,他們對于網絡的依賴、對于媒體的敏感遠超于我們,發揮網絡虛擬環境的積極作用,引導青少年成長,是當下面臨的重要課題。
培養正確的媒體使用觀,是面對網絡虛擬環境的首要責任。一般來說,學校、家庭都會對青少年使用電腦、手機等媒體進行適當的控制,而事實上,比“控制”更重要的是指導他們學會辨別和判斷,正確面對和使用。通過討論和實踐提升青少年信息媒介素養,在紛繁復雜的網絡虛擬環境中,他們就能探知正確的道路,尋覓正確的方向。在網絡虛擬環境背后,也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人的網絡文明程度決定了網絡虛擬世界的文明程度。當代青少年在未來會成為網絡虛擬環境的主力軍,對青少年進行網絡虛擬環境中的人際交往指導,引導青少年網絡文明生活,我們責無旁貸。
作為教育者,不能忽視甚至放棄“網絡虛擬環境”這種看起來無法掌控的教育土壤,順應時代特征,主動學習新知,走進“新新人類”的網絡世界,參與他們的虛擬生活,同他們保持網絡交流和溝通,對他們施以正面積極的網絡影響,這對他們的終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環境育人,是一種內隱與外顯共存的文化架構,而文化具有永恒的內在力量,是統攝、駕馭其他社會要素的特殊存在。不管是外在的“物態環境”,還是內在的“精神環境”,不管是青少年的“心理環境”,還是網絡的“虛擬環境”,都對人的成長產生影響,而且這種影響往往是隱性的、長久的,甚至可能影響人一生的發展。以“全面發展的人”為出發點和立足點,重視環境與人互動價值的實現與情感價值的回歸,集情、景、意、理于一體,這樣的“環境教育”必將成就學生個體,也將成就青少年群體。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2]萬明鋼.文化視野中的人類行為[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