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霞 張立 胡愛彬
【摘要】江蘇省常州高級中學重視開展公民教育,突出培養有氣節的青年學生。學校依托物化環境,浸潤學生的精神;創設體驗平臺,砥礪學生品格;開發融合課程,激發學生潛力;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形成責任擔當意識。
【關鍵詞】物化環境;體驗平臺;融合課程;學生主體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5-6009(2020)15-0023-03
【作者簡介】1.陳曉霞,江蘇省常州高級中學(江蘇常州,213000)副校長,高級教師;2.張立,江蘇省常州高級中學(江蘇常州,213000)學生發展處主任,一級教師;3.胡愛彬,江蘇省常州高級中學(江蘇常州,213000)學生發展處副主任,高級教師。
江蘇省常州高級中學(以下簡稱“省常中”)與常州市紅梅公園隔街相望,建校112年來校址從未改變,初心始終不忘。
在這里,一處處人文景觀與一座座主體建筑交相輝映,校訓“存誠、能賤”將“天的高遠和地的厚實”聯系在一起。我們以“嚼得菜根,善小愿為”的理念、情懷和智慧,彰顯著“位雖卑微,不忘憂國”的自信、格局與擔當。學校弦歌百年的深厚底蘊,立德樹人的崇高責任,示范引領的光榮使命,見證了一切的一切。
“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我的祖國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2019年9月29日,學校兩杰廣場傳來悠揚的歌聲,省常中高二(11)班的學生正在這里開展“為民族復興而讀書”的主題班會活動。
1911年,張太雷就讀于常州府中學,與瞿秋白結為同窗好友,他們在學生時代就表現出報效祖國的遠大抱負與責任擔當。高二(11)班的學生代表首先用鮮花向他們表達了崇高的敬意。緊接著,11班的學生深情朗誦了詩歌《兩杰廣場抒情》,表達了他們對“博學慎思,行君子正道;志達天下,懷謙卑之心”的深切認識。
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離不開革命先烈的奉獻,離不開一位位偉人為祖國富強付出的努力。合唱和詩朗誦之后,學生們講起了一個個感人的故事。
小杰同學為大家講述了周恩來總理青年時期求學的故事,再現了總理年輕時的遠大抱負和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精神,也說出了大家的心聲:理想不達,奮斗不止。
小天同學為大家講述了周有光先生為了國家的需要,為了中華語言文化的需要,無私奉獻的故事,激勵同學們奮發努力,學有所成,報效國家。
小萱同學為大家講述了省常中的杰出校友———“把手表調快一小時”的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吳美蓉的故事。吳女士堅持不懈,不忘初心,戰勝偏見與歧視,最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為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
班會活動結束前,廣場上又傳來學生們擲地有聲的誓言:“使舉國之少年而果為少年也,則吾中國為未來之國,其進步未可量也……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11班班主任帶領全體學生一起朗誦《少年中國說》,慷慨激昂的朗誦表達了省常中學子的志氣和抱負。
這次的主題班會活動,是學校聯通物型場景,借助實境體驗激發學生使命追求的一個掠影。學校在實境體驗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用具象的場景、生動的故事,將歷史與當下聯結,激勵學生傳承偉人精神,堅定理想信念。
2019年11月24日,大霧降臨的花山,比往常更添了一份寧靜。清晨六點半,花山實踐基地,團旗高舉、班旗飄揚,學校高二年級全體學生喊著響亮的口號,浩浩蕩蕩地出發,2019年學校“堅韌行”活動正式開啟了。一路上,學生們體會著出發時的興奮、行程過半時的疲憊以及最后階段咬牙堅持的痛苦,大家一直堅持著,沒有一個人放棄。一路上,他們收獲頗豐:
有視覺上的享受。學生們領略自然風光,走進自然,走入最本真的世界。大家感受著身心的舒暢,體會著久違的平和。
有對同學情誼的感受。行程中,男生們友好地幫助女同學,班主任帶頭唱起了“團結就是力量”,鼓舞士氣……我們總能看到體力欠缺、身體不適的學生周圍有一雙雙手在拉著他們前行。學生們一起笑著、哭著、唱著,感受著彼此心門打開后的真情流露。那一刻,我們看見了一個個血氣方剛而又溫暖純良的靈魂在美好的年代碰撞出的絢爛的火花。
有對堅韌品質的理解。學生們說,40公里征途像是即將到來的高三生活的一次預演,越是到最后,越是要咬牙挺住;越是到最后,越是要仰仗團隊的力量;越是到最后,越是對一個人精神意志的考驗。教師們說,人生的路也像是這40公里的路途,其中的艱辛坎坷太多太多,但當你走完全程回頭看來時路,會發現一切都那么值得。我們說,這段旅程包含著成長,“毅行”是“逸行”,但不是“易行”;是“誼行”,是“意行”而不是“一行”……
“讓他做事,讓他在做事中明白責任;讓他受苦,讓他在受傷中懂得珍惜;讓他失敗,讓他在失敗中獲得對失敗的免疫;讓他流淚,讓他在流淚中用淚水鑄造自己的堅強……”省常中的德育者始終牢記著這樣一段話,雖然體驗不等于生活,但是體驗中培養的品格,可以幫助學生走向正確而又有意義的生活。
“好棒!”“好厲害!”……學校科技節“妙趣大聯環”的展示臺前不時爆發出陣陣熱烈的掌聲,高二的小倪設計的一套將“國風”“探索”“自然”“環境”和“交通”五個元素融合在一起的裝置,讓同學們大開眼界。評委們一致覺得,小倪的這個創意不僅展示了科技的魅力,更融入了對未來新時代的美好暢想。
這不是小倪第一次在學校科創實踐活動中獲得肯定。他在高一時就對科創實驗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而學校也在各個方面給予他支持,學校的物理、化學、生物學科的數字化實驗室、智慧實驗室都向他開放,各任課教師總是鼓勵他多想、多做,學校的融合課程更是給他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小倪關注生活中的各種細節,他發現有一些同學因為用餐不規律導致胃痛,而這些同學往往會自己到藥店買藥服用,這樣既不能做到對癥下藥,又可能影響身體健康。于是,小倪搜集資料,主動和老師交流,經過三個月的研究,他用數字化實驗定量分析了不同胃藥的效果,并將實驗得到的成果分享給同學們。
學科融合是高中學科教學的方向。學校鼓勵學生打破學科界限,將學科知識融會貫通,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小倪從2019年6月份開始進行“基于實驗可視化的實驗方案創新和實驗價值的發掘”的研究性學習,課題研究涉及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多學科。在學校的支持之下,他的課題小組充分利用學校的資源,積極創新、積極探索,研究成果“石楠純露”“表面張力”“金屬枝晶”“水壩建構”“桂花提純”“生態缸”等先后在校內外進行了展示,這些激發了越來越多的學生走進實驗室,走進現代科技。學校實驗活動節期間,小倪的實驗小組接待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教師訪問參觀團,展現了省常中特色課程的巨大魅力。
學校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和社團雙重平臺為依托,形成體系化、系統化的特色課程,融合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等學科,注重在實踐過程中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越來越多像小倪一樣的學生開始嶄露頭角。
品格的形成依賴于個體在各種活動中的切身體驗和真切感悟,學生應當是實踐活動的發起者、策劃者、組織者、協作者、探究者、評價者。省常中一直注重學生責任擔當意識的培養,注重學生公民意識的形成。學校積極創設平臺,引導學生參與到學校公共事務管理中去,我們期望我們的學生是行動派、改變派,但同時又是理性派,希望他們以調查研究為行動前提,以溝通交流為基本準則,用切實行動推動學校公共管理體系的完善。
2019年10月,高二(6)班的逸飛發現學校組織的冬季小型運動會沒有足球項目,作為足球愛好者,他決定向學校提出申請。首先,他征求了體育老師的專業意見;接著,他在年級里開展調查,并基于調查分析形成了一份題為“關于在學校冬季小型體育比賽增加足球項目的建議”的報告,在小范圍地征求部分同學意見的基礎上修改完善后,他與一部分志同道合的同學帶著這份建議稿到各年級征求大家的意見和建議,并請同學簽名;最后,他分別和學校分管部門負責人以及校長溝通,圍繞學生的安全問題、比賽的可觀摩性以及影響力和持久力進行了充分陳述。
2019年11月,學校的冬季小型運動會中正式增設了足球項目。
運動會期間,逸飛和他的同伴認真觀看并記錄每一場比賽的情況,就比賽細節提出了許多完善制度的建議。我們相信,他的責任擔當會影響越來越多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