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潤生 史品南
【關鍵詞】公民教育;主體體悟;德育課程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5-6009(2020)15-0026-02
【作者簡介】1.顧潤生,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南京,210013)德育教研員,正高級教師,江蘇省政治特級教師;2.史品南,江蘇省常州高級中學(江蘇常州,213000)校長,高級教師,常州市首批特級校長,曾獲江蘇省五一勞動獎章。
顧潤生:請具體闡述一下學校“砥礪氣節青年———主體體悟式德育的建構”的頂層設計思路。
史品南:“培養在未來社會中具有健康生命、理性精神、主動發展的杰出公民”是我們學校的辦學使命,氣節青年是對我校青年學子品格素養發展指向的生動描繪,集中體現了我校優秀校友、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瞿秋白、張太雷的精神面貌和革命氣節,這一項目與我校辦學目標和學校文化一脈相承。氣節,集中表現為上下求索的志氣和堅持正義的節操。氣節青年不甘平庸、篤學敏思、心懷國家、矢志創新,他們不屈不撓、敢為人先、內省反思、力行擔責。
品格的發展,是一個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過程,是知與行的逐步協同。品格的形成依賴于主體在各種活動中的切身體驗和真切感悟,即通過親身實踐認識周圍的事物,從中了解行動標準與交往方式,形成一定的價值取向和理想信念。學校通過主體體悟式的德育路徑,引導學生在多樣化的場景中體驗各類德育課程。主體體悟,強調學生在自身品格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即學生應當是實踐活動的發起者、策劃者、組織者、協作者、探究者、評價者,是自己學習生涯的主動規劃者和建構者。我們希望,在教師科學的引導下,學生通過主體體悟,能夠建立完善自我、成就自我的主體意識,并在實踐活動中知行合一,形成良好的意識品質。
顧潤生:貴校品格提升工程項目的具體實施路徑及項目特色是什么?
史品南:體驗需要場景、課程、行動和規劃,結合學校實際,我們通過五大行動進行項目建構:一是建氣節林,打造“物我合一”的格物場景;二是耕責任田,開發“知行合一”的體悟課程;三是造理想樓,引領“自主成長”的生涯規劃;四是鋪成長路,開創“縱橫有致”的育人方式;五是育共同體,建設“雁陣效應”的德育團隊。
德育不是說教。教育的藝術是激勵、喚醒和鼓舞,只有激發學生對美好的向往,才能激發他們完善自我、成就自我的主體意識和自覺行動。我們這個項目的特色是:以主體踐行促學生自我成長,以卓越引領促學生攜手成長,以責任擔當促團隊聚力成長。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學生是校園活動的參與者。我們規定學生在校3年必須參加8次學校組織的一日體驗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動情、動心、動行。
學生是校園活動的組織者。我們為學生提供多樣的展示平臺,讓學生自主規劃、自主選擇、自主承辦、自主評價,在組織中完善自我、成就自我。
學生是學校事務的管理者。我們通過“校長面對面”活動,“校學生會”“學生自管會”“年級管理委員會”等機構的設置,引導學生在管理中增強“責任擔當”意識。
學生是學校德育理念的示范者。我們通過“學長團選拔”“杰出學生評選”“學生音樂會”“學生畫展”“學長演講”等活動,全方位展示省常中學子的優秀品質,讓學生在示范引領中提升品格。
顧潤生:該項目的創新之處有哪些?
史品南:校本德育課程建設是我們這個項目的創新之處。我校德育課程以培育“氣節青年”為核心,創造性地打造了“三全四生”課程。
一是“三全”育人課程。首先,我們打破學科界限,開設“全科育人”課程。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成長規律,學校統籌各學科和各項實踐活動,挖掘學科和實踐活動蘊含的德育因素,構建系統化的德育課程體系。我們有與學科內容融合的課程,如與政治學科融合的模擬政協課程、與語文學科融合的生命教育課程、與歷史學科融合的尋訪常州歷史文化課程等;我們有跨學科融合課程,如詩歌朗誦(語文/藝術)、話劇表演(語文/英語/藝術)、演講與辯論(語文/英語/政治)、創造類課程(頭腦奧林匹克/FIAB)、體藝拓展課程(創意制作/舞獅武術/民間傳統體育/美術/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模擬聯合國(英語/政治)等;我們有主題融合課程,如思維通識課程、研學課程(包括生態之旅、人文之旅、高校之旅)、生涯規劃課程等。其次,我們突破時間限制,開設“全程育人”課程。我們堅持“知行合一”,將高中3年的實踐活動進行課程化系統化設計,強化實踐活動課程的德育載體作用,發揮實踐活動在拓展德育空間、滲透價值追求、提升教育實效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全程育人”課程包括高一的志高課程、高二的品謙課程、高三的意誠課程以及貫穿高中三年的行遠課程。最后,我們豐富課程載體,開設“全員育人”課程。學校充分利用著名校友、高校專家、家長等校內外教育資源,形成教育合力。
二是“四生”教育課程。具體包括:(1)生涯教育,學校通過名人的奮斗歷程和對未來專業的剖析,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進行職業規劃;(2)生活教育,學校通過開展常規的校內勞動活動,提升學生的生活能力;(3)生存教育,學校通過野外拉練、消防演練等活動,在真實的情境中提高學生的生存能力;(4)生產教育,學校利用社會資源,打造具有儀式感的精品學習活動,以生產勞動為載體,以生存為主題,以生活為目的,引導學生尊重勞動者、尊重勞動,將勞動教育上升為一種提升生命質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