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亮
摘 要:《文獻學概論》(以下簡稱《概論》)是司馬朝軍教授多年從事文獻學教學、研究的成果。《概論》在內容上,回歸 “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原途,內容豐富、針對性強;在寫作上,結構嚴謹,體系完整,語言精練。《概論》的出版對我國文獻學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文獻學;古籍;學習門徑
文獻學是清理書籍類別,辨析史料價值和內容,考證典籍源流,闡明學術流變,最終為古典學的研究提供堅實可靠的平臺。西漢劉向、劉歆受命整理國家藏書著《別錄》《七略》,通過對文獻的整理,揭示文獻內容、價值、流變。當下的文獻學的教材大多是“概論+通識”,使得讀者不斷在“目錄學+版本學+校勘學+辨偽學+……”中迷失,《文獻學概論》的問世,成為重多文獻學教材的一顆新星,它重新回到了《別錄》《七略》的老路,回歸了“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原途。
一、古籍類例總結
該書結構上分為三部分,分別是導論、傳世文獻、出土文獻。導論部分作者討論了文獻、文獻學、文獻學編纂模式的發展、轉變、調整,并對文獻學的研究對象、范圍、內容、任務、方法提出了個人觀點。傳世文獻部分共分7章,分別介紹的是:經部、史部、子部、集部、宗教部、技藝部、工具部,每部下又分若干類,共40個小類,全書介紹了768種古籍。出土文獻共分4章,分別是甲骨文獻、金石文獻、簡帛文獻、敦煌吐蕃文獻。其中介紹了4部甲骨文獻整理成果、14部簡帛文獻整理成果、7種地方發現簡帛的整理成果、103種敦煌文獻及21種吐蕃文獻的整理情況。
作者從傳統經、史、子、集的分類介紹古籍,把浩如煙海的古籍部居類次,使讀者明白在傳統分類體系中明確類有所屬,書有所歸,從而學術情況也自然了解,這正起到了鄭樵所說:“類例既分,學術自明,以其先后本末具在”的功效,使讀者明析了古籍的總體架構。
二、古籍體例揭示
本書對所介紹的每種古籍,大都記載了其書名、著者、卷數、版本、提要等狀況。這些記錄使讀者能了解每一種書的卷數、著者、古籍主要內容、存亡殘整、學術價值及后人評價等等。以《夢溪筆談》為例,這樣介紹該書:
《夢溪筆談》二十六卷 宋沈括撰。凡分十七門:故事、辨證、樂律、象數、人事、官政、權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事、藥議,共二十六卷。又《補筆談》二卷,《續筆談》一卷。《夢溪筆談》的內容十分豐富,如對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等發明均有詳細記載,被譽為“中國科學史的里程碑”(李約瑟語)。潘景鄭《趙能靜閱本夢溪筆談》云:“余謂存中斯書,考證翔實,較之《困學紀聞》、《榮齋隨筆》為勝一籌耳,自未可以小說家言目之也。”
該段描述不僅介紹了書的卷次、作者、內容,還指出了該書的補續及兩位名家的評價。對于校勘、版本、考證、撰述等都能有所幫助,這一點作者向讀者提供了有價值的信息。
三、粗知學術源流
從劉向的“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的全部程序來看,撰寫書錄是一項很重要的學術工作。它除了說明圖書的整理編輯過程外,主要介紹作者,綜述全書主旨,加以分析、評論。該書作者在每小類下引用《四庫全書總目》介紹該類,便于讀者了解學術源流和演變。如作者在禮類下引用《四庫全書總目·禮類序》:
古稱議禮如聚訟。然《儀禮》難讀,儒者罕通,不能聚訟。《禮記》輯自漢儒,某增某減,具有主名,亦無庸聚訟。所辨論求勝者,《周禮》一書而已。考《大司樂》章先見於魏文侯時,理不容偽。河間獻王但言闕《冬官》一篇,不言簡編失次,則竄亂移補者亦妄。三禮并立,一從古本,無可疑也。鄭康成注,賈公彥、孔穎達疏,于名物度數特詳。宋儒攻擊,僅摭其好引讖緯一失,至其訓詁則弗能逾越。蓋得其節文,乃可推制作之精意,不比《孝經》、《論語》可推尋文句而談,本漢唐之注疏,而佐以宋儒之義理,亦無可疑也。謹以類區分,定為六目:曰《周禮》、曰《儀禮》、曰《禮記》、曰《三禮總義》、曰《通禮》、曰《雜禮書》。六目之中,各以時代為先后,庶源流同異,可比而考焉。
這些序中蘊藏了與學術有關的資料,加以分析利用可粗知學術源流。同時,由于這些豐富的知識,對于評論和衡量古籍的價值和地位,也更有幫助。
四、指導學習門徑
面對我國浩繁的古籍,單憑興趣翻閱,那是難有成效的。作者在導論就按出版先后列舉了文獻學以及各個方面的有關書籍,如文獻學14種、目錄學23種、版本學14種、校勘學12種、辨偽學20種、輯佚學2種、考據學8種、編纂學12種、文字學11種、訓詁學21種、音韻學36種、專科文獻學21種。這樣的文獻列舉給讀者大致描繪了文獻學的知識圖譜,為進一步為學習文獻學提供了線索。
作者在介紹古籍中間介紹自己學習研究的心路歷程。
如,向周秉鈞先生請教《尚書》的門徑,他認為應該重視“偽孔傳”與《書集傳》。黃侃談治經方法時說:“治經之法,先宜主一家之說以解經文,繼則兼通數家之說而無所是非。”此乃經驗之談。如治《尚書》,宜先主偽《孔傳》,繼而兼通各家之說,講蘇軾、朱熹、蔡沈等各家各派的代表拿來一一比較,擇善而從,斷以己意,最后達到融會貫通。如果不得其法,事倍功半,自然皓首不能窮其經。只要方法得當,事半功倍,持之以恒,日就月將,漸修頓悟,如桶底脫。
又如,關于《禮記》的讀法,有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1.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在正文和鄭注上,吃透《禮記正義》,不要忽視正文、拋開鄭注,而花很大精力去看其他的注解書籍。
2.要把49篇文字分成幾大類去讀。篇章性質相近,資料范圍相同,就更容易索解。
3.應該采取先易后難的辦法。按前面粗略的分類來說,可以先讀那些文字比較通暢的論文,如《禮運》《學記》等篇;其次讀有關孔子言論的,如《坊記》《表記》等篇;再次讀說明《儀禮》的,如《冠義》《昏義》等篇;接著讀記述各種禮制的,如《禮器》《郊特牲》等篇;然后讀記載生活日常禮節的,如《曲禮》《內則》《少儀》等篇;最后讀有關喪事喪服的。
4.讀《禮記》要孤立難點。把看不懂的正文、鄭注,或對鄭的注解有所懷疑的地方,都一一標出。等讀完一篇后,回過頭來,再看《禮記正義》或其他注解書。《禮記》文字比《易經》《尚書》《儀禮》好懂些,每篇通過鄭注仍看不懂的地方,一般說來不會很多。把一些難詞、難句集中起來,用有關注解書、工具書解決,這是比較省時省力的辦法。
作者這樣腳踏實地的教人讀書,是不多見的,是對文獻學教材的超越。在每章節的最后,作者給出參考文獻和推薦書目,所列書目內容與該章節聯系緊密給讀者以指引。
五、結語
作者司馬朝軍教授系武漢大學圖書館學博士生導師,有著深厚的文獻學研究根基,他的《<四庫全書總目>研究》(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四庫全書>編纂考》(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是文獻研究的精品。《文獻學研究》是他多年治學研究的結晶,是值得圖書館學學生和文獻學研究者認真閱讀的著作。
參考文獻:
[1]司馬朝軍.文獻學概論[M].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
[2]宋鄭樵.《通志》三十一《校讎略 編次必謹類例論》,中華再造善本.
[3]潘景鄭.《著硯樓讀書記》[M].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
[4]司馬朝軍.文獻學概論[M].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
[5]司馬朝軍.文獻學概論[M].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
[6]司馬朝軍.文獻學概論[M].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
[7]馮浩菲.試論中國文獻學學科體系的改革[J].文史哲,2002
[8]潘樹廣.論古典文獻學與現代文獻學的交融[J].蘇州大學學報,2000
[9]馮浩菲.我國文獻學的現狀及歷史文獻學的定位[J].學術界,2000
[10]于鳴鏑.試論大文獻學[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0
[11]曹 之,司馬朝軍.20世紀版本學研究綜述[J].圖書與情報,1999
[12]王余光,汪 濤,陳幼華.中國文獻學理論研究百年概述[J].圖書與情報,1999
[13]周文駿,楊曉駿.文獻學新論[J].中國圖書館學報,1994
[14]司馬朝軍.殿本《四庫全書總目》與庫本提要之比較[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5
[15]司馬朝軍.《四庫全書總目》殿本與浙本之比較[J].四川圖書館學報,2002
[16]司馬朝軍.《四庫全書總目》研究述略[J].圖書館雜志,2002
(作者單位:河南護理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