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衛
摘要: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提升主要在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四個方面。本文以尊重自然、愛護自然的綠色價值觀念為核心,嘗試通過呈現目標,合作互動, 聯系實際等環節,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培養學生深刻的人文情懷。
關鍵詞:地理實踐能力;目標;合作;聯系
地理實踐能力是用地理知識、方法與技能來分析解決地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包括讀圖、繪圖、野外考察、地理調查等。如何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本文以《水資源》一課的教學為例談談自己的初淺認識。
教材設計思路
人類的生存離不開水資源,因而本節教材突出人水關系。在學生理解水資源分布的基本特征的基礎上,強調人類活動受到的影響,設計出很強的實踐性活動。通過展示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對社會經濟發展影響的現實,進而研究最佳治理方案,培養學生對我國水資源問題及其影響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開展用水調查,提出節水建議和制定節水計劃,既能激發學生興趣,又能學以致用。因此,教學的重點是強化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實踐合作能力和環保意識,達到“知情意行”的效果。
明確培養方向
學習內容目標 了解有限的水資源,根據資料分析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的基本特點及其成因;閱讀資料得出,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對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及解決措施;從實際出發,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
實踐能力目標 培養讀圖觀察、閱讀分析和學以致用的能力;小組調查研究,培養探究精神、合作能力;倡導“取之有度,用之有節”的生態文明觀、樹立人地協調觀。
目標設計意圖 讀圖觀察,提高學生提煉地圖信息的能力;閱讀分析,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能力;調研活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合作互動,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問題預設,情境導入 “同學們,我們生活在南通,喝水、用水緊張嗎?我國其它地方的孩子是否也像我們一樣可以在學校的直飲機上取水喝呢?”請看一段視頻(濤濤每天走三個多小時去村外取水,只能帶一小瓶水到學校且要堅持一天)。
教師引導:看了這段視頻,我們是不是感覺生活在南通這座城市很幸福?可在中國還有多少地方像濤濤的家鄉一樣?為什么那兒的水如此稀缺,有沒有辦法幫助他們?是否更應該珍惜我們所擁有的水資源?
導入設計意圖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預設問題既能產生情感引力,又能引發學生思考。
合作互動,收獲新知 教學的首要任務不在于簡單傳授知識,而在于引導學生發現并解決問題。以問題為主線,維系學生思維,促使學生探究。
教師:什么是水資源?地球有水球之稱,是否意味著地球上的水資源很充足?
學生通過引導和讀地球水體組成圖得出:我們所說的水資源(淡水資源)只占地球水體的2.53%,而且這部分淡水主要儲存在冰川中??芍苯永玫暮恿魉偷此俏覈饕牡Y源,尤其是河流水,所以一個國家水資源總量的多少,大體可以用河流徑流量的大小來衡量。
學生活動一:讀圖一(中國主要河流徑流量分布示意圖);圖二(中國東部主要河流流量的年變化曲線)觀察我國水資源在時空分布上有什么特點;讀圖三(中國年降水量分布圖);圖四(四個城市降水的季節差異);圖五(北京年降水量的變化)分析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的原因(學生匯報學習成果,分享讀圖過程,分析原因,總結規律)。
材料分析: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什么影響?
總結:降水和徑流量的季節、年際變化大,造成水旱災害頻繁,農業生產不穩定。西北干旱地區水資源不足,更是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的瓶頸。
出謀劃策: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帶來如此大的影響,如何解決?(小組討論研究最佳治理方案)
方案:修建水庫調節河流水量的時間變化。在河流洪水期蓄水、枯水期放水。三峽和小浪底水利樞紐,對長江和黃河的防洪及水資源調配就發揮了重要作用。跨流域調水解決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為緩解北方地區嚴重缺水的狀況,我國正在實施南水北調工程,解讀南水北調三條線路。此外還有引灤入津、引黃入晉工程。引灤入津工程結束了天津人民喝咸水、苦水的歷史,工業生產缺水的被動局面得到扭轉,加速了工業發展;引黃入晉是山西的命脈工程,是山西發展的“水支撐”。
過程設計意圖 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學習活動,可以訓練學生的讀圖技能和學以致用的能力。
過渡:國家通過大量的水利工程,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許多地區的用水緊張,是否有了這些工程就高枕無憂了?
出示資料:七國水資源總量和人均量圖、我國近年供(需)水量及未來預測一覽表。
由圖表發現,我國水資源總量居世界第六,人均僅為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且隨著人口增長需水缺口逐漸加大。
學生陳述:我國已被列為世界13個缺水國之一,水資源供應相當緊張。在如此缺水的狀況下,利用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不合理現象,浪費驚人,利用率低。
分組呈現課前調查活動繪制的成果:水的利用率圖(農業、工業、重復利用)、水資源浪費組圖、污水排放量圖和水污染漫畫、觸目驚心的水污染組圖。通過實際調查繪畫大量圖片增強直觀感受,學生受到觸動和震撼。
活動設計意圖 培養學生社會實踐能力、探究合作能力、繪制圖文能力、增強環保意識。引導學生明確:興修水庫、跨流域調水固然可有效緩解局部地區和局部時間內的水資源短缺問題,但這只能治標,不能治本。人口的增長,人類不合理的利用方式,才是造成水資源短缺的根本原因。
聯系實際,融會貫通
教師:我們南通的飲用水來源于哪里,有沒有受到污染?
學生通過課前實地調查和收集資料解答:南通段長江水受到污染,而且作為應急水源的新開港河也遭受了污染。
長江飲用水安全關系到沿江5億多人的健康。因此節水護水至關重要。愛護生命之源,我們能為保護水資源做出哪些努力呢?
學生活動(二):合理利用和保護水資源。
角色扮演,分組活動,提出合理利用、保護水資源的建議。各組代表在前期調研的基礎上展示合作成果。農業專家:改變灌溉方式,推廣噴灌、滴灌技術;改變農作物品種,種植耐旱、耗水少的作物;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工廠廠長:工業用水循環使用,提高利用率;減少生產耗水量;污水凈化達標排放。普通市民:一水多用,推廣節水器具。政府官員:加強管理,提高水價。法律人士:立法普法。學校學生:利用黑板報、手抄報、班會、國旗下講話等陣地宣傳節水,課后制定家庭節水計劃。
活動設計意圖 學生從身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培養環保節約意識和實踐能力。
結束語:南通在水源保護方面成為國內典范,曾是“龍須溝”的母親河濠河今成生態景觀河,飲用水源保護區狼山水源地曾面臨碼頭圍岸、雨污混流、廢水亂排等環境問題,威脅著南通百姓的飲水安全,經過兩年打造濱江“綠肺”,南通已成為“面向長江,鳥語花香”的濱江之城。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讓我們行動起來,珍愛生命之源,與水和諧相處,共創幸福生活。祝愿我們美麗的地球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
結語設計意圖 借助南通生態建設,保護水源發展的例子,激發熱愛家鄉的情懷,樹立綠色價值觀。
地理學科實踐性很強。以學生活動為主,讓學生主動參與體驗、實踐探究,使地理科學真正成為對學生日常生活有用、對終生發展有用的科學。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田家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