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麗華
摘要:低年級學生的個性具有活潑、好動、自制力差等特點,唱、聽、做、想等活動都不能持久。特別是有些特殊的學生更要時刻關注他們,提倡不放棄,不拋棄。每個學生都是潛能生,每一個學生都有他的閃光點,不能因為不合群的行為就抹殺了學生學習權力。豐富的生活體驗能讓學生的表演接地氣,如果教學脫離了生活,那么學習也就顯得空洞無味。
關鍵詞:教學做合一;音樂教學;感悟
這是一群低年級的學生,這一學年我從中心小學交流到村小,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我跟學生有了初步的了解,上起課來也稍微輕松了一些。本文是我在鄉村小學從事低年級音樂教學的一點感悟。
教育應適合“實際生活”
陶行知認為,鄉村教育應以鄉村實際生活為指針,必須適合“鄉村實際生活”。作為一線教師,時刻秉承這一思想,并將這一理念運用到教學中來。還清楚地記得在教學歌曲《嚨咚嗆》導入歌曲教學時,我是這樣設計的:(放音樂《春節序曲》),隨著歡快的音樂,我們來到了教室,小朋友們,今天發現教室里有什么變化?生1:有燈籠。生2:有鞭炮。生3:有彩帶……師:這像一個什么節日?生:像過年。學生們一下子進入到學習氛圍中來,這種設計就是來源于實際生活,學生們在這種氛圍中學習歌曲也就更加輕松愉悅了。
習慣培養的重要性
低年級學生的個性具有活潑、好動、自制力差等特點,唱、聽、做、想等活動都不能持久。
有一次,我在上課時就遇到了這樣一件事:(片段回放)老師今天給大家帶來了兩段樂曲,請同學們聽一聽,覺得哪一段像過年?(按序播放《雪花飛舞》《放鞭炮》選段),我在放音樂,有的學生就坐不住了,剛播放,就有個學生說:“老師,他在吃東西!老師他也在吃東西!”頓時課堂上像炸開了鍋,你一句我一句,一聲高過一聲,似乎我的音樂沒有他們的報告來的精彩。這下把我氣得滿臉通紅,但是我及時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緒,深吸一口氣,拿起了手中的鈴鼓,狠狠地敲了幾下,教室里安靜了下來,跟學生們講,這會兒我們在干嘛呀?“上課”!有個學生很快地回答了我,其他學生也跟著大聲說“上課”!“對呀,上課我們能吃東西嗎?應該怎么做呀?”“坐好!”“你真棒!”我對這個學生豎起了大拇指,其他小朋友應該怎樣做呀?“坐好!”接著,學生們很快又回到了課堂中來,音樂繼續播放,學生們回到了我的課堂上來了,音樂聽完了,你們覺得那一段音樂更像過年呢?“第二段”一個學生搶著說,“好的,這個小朋友說第二段,很好,老師希望你回答問題的時候要養成舉手的好習慣,要留給其他小朋友思考的余地,好嗎?”“哦”那個小朋友不好意思的低下了頭,“不過,你上課很積極,老師很喜歡你積極踴躍的學習勁兒,有時要控制一下自己,也給別人一個回答問題的機會好不好啊?”“好”聽完了我的話,這個小朋友一下子又活躍了起來,還對著我做了一個“耶”的手勢,意思是很贊同我的觀點。低年級學生真是一個晴雨表,我也開心的笑了。有時不能因為老師的一句無意識的話而傷害了他們學習的激情。
每一個學生都有他的閃光點,不能因為不當的行為就抹殺了學生學習的權力,喪失了學習興趣。在我的教學過程中,如果不能適時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就會剝奪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產生厭學的心理。組織課堂教學時,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很重要,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不斷地引導、完美的設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習音樂。學生的學習習慣就是在潛移默化的教育中逐漸培養起來的。
活的方法“教學做合一”
針對傳統教育“先生教而不做,學生學而不做”這一現狀,陶行知提出了“活的鄉村教育要有活的方法,活的方法就是教學做合一”。
(片段回放)“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嗎?每到過年,人們都會用各種方式來慶祝這個喜慶的日子,你們想看嗎?(老師和學生一起欣賞制作的PPT、聽賞歌曲《叔伯新年好》、英國兒歌《新年好》)。請你們也學著表演一下,可以嗎?學生們都想上臺表演,在我的提議和引導下,大家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教室里一下子沸騰了,很快就到了學生展示的時候了,只見有的小組表演時把紅領巾解下當彩綢邊唱邊舞;有的幾人一組模仿敲鑼打鼓,邊走邊唱;還有的甚至邀請老師跟他們一起歡舞起來。學生表演多樣化,課堂氣氛很活躍,再一次掀起了高潮。
如果教學設計單一,脫離了生活實際,就不能很好地吸引學生學習的熱情,就不能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學生們也會感到乏味、無趣,注意力分散。
陶行知的教育理論是一個開放發展的方法體系,它以教學做合一為基本面,以教學做為生長點,以學生的發展為目標,使方法的運用、改造與創新都建立在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之上,體現出科學性、實用性、藝術化的特征。想想自己從教也有20多年了,每一年都會遇到不同的學生,每個學生都懷著很強的求知欲望,這就要求教師應不斷地改革自己的教學方法,推陳出新,理論聯系實際,讓陶行知的教育理論時刻在我們身邊回響,我相信,只要用心一定會迎來教育的美好前景!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安市李堡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