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麗 鄭超
“有價值的‘物證要抓緊留住,因為有些隨著時間變化就消失了。以小區出入證為例,開始是人手一張紙質的,現在我們進出小區已經不用出入證了,都刷電子二維碼。”在大連博物館(原大連現代博物館)館長姜曄看來,留住“戰‘疫見證物”不能再拖。
收集戰“疫”見證物
姜曄介紹,大連博物館于2月21日在網上發布征集“2020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見證物”的啟事時,正值全國抗擊疫情最緊張、最關鍵的時候。但其實,收集、征集工作在啟事發布前就展開了。姜曄說:“我們征集到的第一批物品2月14日就已入館。”
春節過后,為防止疫情蔓延,全國各地博物館均進入閉館期。而關閉的博物館內,工作仍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近期,多地博物館公開征集與抗擊疫情有關的各種物證,征集范圍廣泛,涵蓋了相關行政命令、文件、防疫物品及資料、戰疫一線醫護人員的用品資料、攝影攝像作品以及美術類文藝作品等。
大連博物館是最早征集到“戰‘疫見證物”的博物館之一。疫情暴發之初,國際社會伸出援手,以不同形式援助中國抗擊疫情。其中,日本友人“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表達令人動容。這句話也一度在微博上成為“熱搜”。姜曄告訴記者,目前大連博物館已征集到三十多個捐贈物資外包裝,收集這些外包裝是因為它們“既體現了國際間的友好互助,又展現了漢字的文化魅力”。
“為明天收藏今天”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品部副主任羅霞說,本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役,會成為全國人民的一個共同記憶,而守護共同記憶是博物館的重要職責之一。“非典”和汶川地震發生時,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也有相應的征集工作,但并未開展專項征集,入藏的物品不多。“本次抗疫物證的征集,也是博物館征集理念改變的一個例證。”羅霞說。
多位受訪博物館工作人員表示,在疫情過去后,征集藏品的遴選、入藏工作才會正式開始。藏品的“入賬”有一些相關的標準,比如說完整性、唯一性,還有藝術價值方面的考量等。陜西歷史博物館文物保管部文物征集科科長呼嘯說,因為這次涉及到非常近的歷史,具體“入賬”標準還需要下一步跟專家組進行探討。
重慶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指出,在博物館中,藏品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文物,一類是資料。“評不上文物級的,可以做資料保存,它們的編號是不一樣的。這些疫情見證物有些可能夠不上‘文物,但是可以入資料賬,也有展覽的價值。”
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副館長劉華彬認為,目前博物館收集的展品或者說紀念品,不必局限于一線醫院、醫護人員所用的物品,“我們普通人為了這次疫情也做出了一些努力,比如被疫情‘困在家里的孩子們跟父母一起做的畫,對我們以后也是有意義的”。此外,熱心市民積極參與并提供這些作品,體現出公眾對公共文化事業的認可。
“此次活動突出了歷史感對于國家、民族的重要性,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該忘記英雄,一個偉大的民族必須銘記歷史。各家博物館都積極加入到防疫物證征集工作中,就是要為社會保留寶貴的記憶,以啟未來。”呼嘯說。
(摘自《法治周末》3.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