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東湖磨山公園
不知年,寒未盡。世事起落是無常。
六十年輪回,甲子重啟,畫風突變。如果隔著十年塵路回望如今,用“山河低回風飄絮”來形容,也許并不為過。只覺2020年春節運行程序錯了,需要重啟。
古人說,三十年為一世。此世升平,喜樂平安,年華寸寸如錦。佳節唯有千門萬戶曈曈日,挑燈夜未央,佳節迎春生笑臉,每歲煙花一萬重,何曾“庚子煙花未競紅,疫情肆虐暗燈籠”(懷文先生詩《抗疫八首》)。
梅花初綻疫訊來,凌波吐蕊疫正疾。一難如崩從頭說,家國紛擾淚點多。山河依舊舊山河,人人卻憂心如酲。事如百川流,人性畢現。逆流而上者有之,拾柴相助者有之,倉皇失措者有之,四散奔逃者有之,憤懣譴責者有之,慷慨聲援者有之。正如懷文先生賦詩所云:“一方有難系八方,醫士披荊挺脊梁。飲馬晴川齊射豕,談兵芳草鷺低翔。”大災大難,不只是對各地政府執行力和安全衛生防御體制進行了檢驗,也對人性進行了徹底透視。身處其中,飽看世間冷暖和人情百態,也看到了螢火之光和燭照之明。人性之幽微縱不可測,崇高和溫暖亦如火炬穿透暗夜,引眾前行。
福禍相依,災難讓每個人的腳步被迫慢下來,我們因此獲得重新思考家國發展和個人生存方式的契機。疫情成為危害社會公共安全的事件后,從地球村的視角出發,每個人都應擔負起地球村民的責任,在保護自身的同時,關注城市、社會和公共環境安全,這才是根植于骨子里的現代文明。那些人性撕裂和個體脆弱的時刻,體現的不僅是人性的無常和民族文化的弊端,還應讓我們反思社會、制度、文化,乃至國際環境。
在集體反思中,我們發現,從機制架構到文化生態,從社區建設到飲食習慣,我們距離現代化尚有一段距離,能夠達標的是可以快速復制的城市建設、先進技術和各種盈利模式,無法達標的是觀念、人性和文明。
我們發現,我們的國家有如此強大的凝聚力,在關鍵時刻,可以在最短時間內調度大批資源,穿越千萬里馳援任何一寸國土。我們發現,我們的國民如此信任黨和政府,毫無怨言地配合疫情阻擊戰,十幾億人關門閉戶靜坐家中長達一個月。我們發現,我們的民族具有強大的忍耐力和凝聚力,即使在陰霾密布的時刻,我們依然對決戰疫情抱有十足的信心。
此刻,荊楚大地陷于危機中,舉國堅忍地行進在寒冷的冬日,期盼春生,期盼來日青山無恙,明月依舊,不負少年游。我們相信,春風來時,“九省通衢”之地依舊晴川歷歷。此中猶記,漢江諸種美景:凌波門外,買舟東湖,煙波浩渺,軟塵十丈。武大校園,春江水暖,櫻朵落紅成陣,坐觀明月上西樓。琴臺公園,松柏濃蔭,碧水紅魚;高山流水遇知音,夏日風荷芰清芬。春日來時,江城應是寸寸錦繡河山。
武漢是一座英雄之城,清代洋務運動、民國時期武昌革命、1938年抗日戰爭、1998年特大洪水、2003年非典時,這里的人民萬眾一心渡過難關。這一次,武漢人民一定可以邁過去。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武漢不是獨自在戰斗,全中國都在馳援武漢。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這世間終究是有許多山、許多水、許多人的交相輝映,無數情、無數義、無數盼的百種雜糅。大慈者無非天地,有義者終贏眾生。《詩經·卷阿》云“:鳳凰于飛,翙翙其羽,亦集爰止。”荊楚大地是鳳凰文化的發源地,此番磨礪也是涅槃重生之旅。冬已深,春不遠。相信曙光已在不遠處。最后,借用懷文先生的一首七律表達此刻的情感:“揮劍長江斬疫流,涅槃九鳳佩吳鉤。興邦多難尋常事,春上華枝月上樓。”(懷文先生《庚子抗疫八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