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曉慧(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
慢性乙型肝炎如不及時干預和治療,可進展為肝硬化、肝功能衰竭,甚至原發性肝細胞癌(HCC)。我國肝硬化和肝細胞癌(HCC)患者中,由HBV感染引起者分別占60%和80%。有效的抗病毒治療可抑制HBV復制,延緩肝臟纖維化的發生,降低肝細胞癌的發病率,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存率,因此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需要進行積極的抗病毒治療。
慢性乙型肝炎初期,患者無臨床癥狀,肝功能正常,免疫應答是肝細胞損傷及炎癥發生的主要機制。而炎癥反復存在是患者進展為肝硬化甚至肝癌的重要因素。因此對于慢性乙肝患者及早發現是關鍵。
并不是所有的慢性乙肝感染者均需要抗病毒治療。我國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推薦接受抗病毒治療的人群需同時滿足以下條件:(1)HBV DNA 水平:HBeAg陽性患者,HBV DNA≥20 000 U/ml(相當于105拷貝/ml);HBeAg陰性患者, HBV DNA≥2 000 U/ml(相當于104拷貝/ml);(2)ALT水平:一般要求ALT>2×參考值上限(ULN)。
對持續HBV DNA陽性、達不到上述治療標準、但有以下情形之一者,疾病進展風險較大,可考慮給予抗病毒治療:(1)存在明顯的肝臟炎癥或纖維化,特別是肝纖維化2級以上。(2)ALT持續處于(1~2)×ULN,特別是年齡>40歲,建議行肝穿刺或無創性檢查明確肝臟纖維化情況后給予抗病毒治療。(3)ALT持續正常(每3個月檢查1次,持續12個月),年齡>30歲,伴有肝硬化或肝癌家族史,建議行肝穿刺或無創性檢查明確肝臟纖維化情況后給予抗病毒治療。(4)存在肝硬化的客觀依據時,無論ALT和HBeAg情況,均建議積極抗病毒治療。
抗病毒治療的適應證主要根據血清HBV DNA水平、血清ALT和肝臟疾病嚴重程度來決定,同時結合患者年齡、家族史和伴隨疾病等因素,綜合評估患者疾病進展風險后決定是否啟動抗病毒治療。動態的評估比單次的檢測更具有臨床意義。對HBeAg陽性患者,發現ALT水平升高后,可以考慮觀察3~6個月,如未發生自發性HBeAg血清學轉換,且ALT持續升高,再考慮抗病毒治療。特別需要提醒的是,在開始抗病毒治療前應排除合并其他病原體感染或藥物、乙醇、免疫等因素所致的ALT 水平升高,也應排除應用降酶藥物后ALT水平暫時性正常。免疫耐受期患者合并其他原因引起的ALT水平升高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如不加以區分,盲目開始抗病毒治療不但治療效果不好,還會增加病毒耐藥的風險,給后續治療帶來困難。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個進展性和難治性疾病。
其一,多數接受抗病毒治療的患者都難以通過短期治療而實現持久應答,因此需要接受長期治療,而長期治療不可避免存在耐藥風險增加的問題;

其二,部分患者存在早期病毒學應答不佳、治療過程中出現病毒學突破,從而導致療效降低,耐藥風險增加,使病情反復,甚至加重;
其三,強效低耐藥可以為患者帶來見效快、耐藥率低、長期療效好的益處。很多患者在抗病毒治療之初,選擇拉米夫定,阿德福韋酯和替比夫定,早期治療效果明顯,但隨后幾年,逐漸出現乙肝病毒再次復制,出現耐藥的情況。如能早期發現,及時換用一線、強效、耐藥的恩替卡韋或替諾福韋酯,可有良好獲益。但有些患者在出現肝炎急性發作、肝硬化加重,甚至肝衰竭的時候才發現乙肝病毒再次復制的情況,由此導致住院費用的增加,病情的進展,甚至死亡。
因此在抗病毒治療起始,臨床醫師根據患者基線情況,制定合適的抗病毒方案;再次,抗病毒治療開始后,患者不僅需要按時按量服藥,同時定期監測,臨床醫師根據監測結果評價藥物安全性、患者的依從性和治療的應答情況,然后決定是否對原治療方案進行調整及如何調整,最終達到提高長期治療應答和預防或減少耐藥發生的目的。
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療總結為以下三點:(1)發現乙肝病毒感染是起點,抓住治療時機;(2)嚴格掌握治療適應證,選用適當藥物,以提高應答率;(3)監測貫穿始終,可通過應答情況預測病毒學應答率及耐藥率等,從而調整治療方案。最終目標是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的效果、讓患者更大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