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 航 林冬梅 鄭瑞丹(福建漳州正興醫(yī)院)

“肝癌” 是世界上最常見且惡性程度最高的腫瘤之一。我國是肝癌高發(fā)區(qū),每年新發(fā)病例和死亡病例占到全球的50%以上!
肝癌的臨床療效在于臨床早期診斷,早期肝癌及時進行規(guī)范治療,5年以上存活率已超過70%。但診斷早期肝癌者不到30%。肝癌的早期診斷,是臨床診療和預后的關鍵,是提高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關鍵一步。
如何發(fā)現(xiàn)藏匿的早期肝癌細胞?
為了捕捉這些小于2cm的小肝癌,近年來血清學腫瘤標志物的檢測逐漸發(fā)展起來。甲胎蛋白可以幫助醫(yī)師發(fā)現(xiàn)患者體內(nèi)的癌細胞。但篩查腫瘤的特異性和敏感性方面都不夠理想,有些患者肝癌晚期了,他的甲胎蛋白才開始升高。
近年來,肝癌早期診斷率有了顯著的提高,這是因為一個小伙伴的出現(xiàn)。它叫做異常凝血酶原,有個十分時髦的英文名,叫PIVKAII,也有人叫它DCP。
異常凝血酶原是一種蛋白質(zhì),是人體內(nèi)維生素K缺乏或拮抗劑-II誘導的蛋白質(zhì)(PIVKA-II),又叫脫-γ-羧基凝血酶原(DCP)。正常凝血酶原是由肝細胞合成的,異常與正常的差別只在于其氨基端特定位置上的谷氨酸殘基未經(jīng)竣基化,是去羧基凝血酶原。
正常情況下羧化過程發(fā)生在肝臟細胞的微粒體內(nèi),由維生素K依賴性谷氨酞-γ-化酶催化完成。維生素K缺乏或服用維生素K拮抗劑后,凝血酶原的非羧化形式就可以釋放到人血中,所以又稱為維生素K缺乏或拮抗蛋白(PIVKA-II)。
肝癌患者體內(nèi)有個重要特征就是維生素K缺乏,維生素K是一種重要凝血因子,它能把凝血酶原的前體轉化為正常。在維生素K缺乏的情況下,就會轉化失敗,變成沒有凝血功能的異常凝血酶原。
DCP是一種異常凝血酶原,與正常的相比,其一羧基谷氨酸結構中有一個或者多個谷氨酸殘基不完全羧化,從而失去正常的凝血功能,正常的凝血酶依賴維生素K的γ-谷氨酰羧化酶、維生素K環(huán)氧化酶和維生素K還原酶作用也都沒有了。結構中γ-羧基谷氨酸的10個谷氨酸殘基羧化成γ-羧基谷氨酸,任何一個位點羧化不全,就會失去凝血酶原功能.形成DCP 。
主要因為肝癌細胞相關酶的羧化能力發(fā)生變化,羧化酶的活性明顯下降,不利于攝取和利用維生素K,導致DCP形成;同時肝癌組織也會產(chǎn)生過量DCP,兩者共同導致肝癌血清DCP。

在臨床上,除肝癌之外的肝病患者的血清DCP也會升高,但肝癌患者的血清DCP水平卻顯著升高。如果臨床上把DCP>40mAU/ml診斷為肝癌,那么靈敏度和特異性分別為48.16%和95.93%,綜合準確度高達71.63%。肝癌患者血清中DCP的陽性率為55%,高于甲胎蛋白的45%。DCP與甲胎蛋白并無相關性,可以聯(lián)合二者用于幫助診斷肝癌,靈敏度可提高到71%。
中國和國外的臨床防治指南已經(jīng)把DCP作為肝癌檢測非常重要的指標,推薦用于高危人群的篩查、肝癌的輔助診斷、監(jiān)測治療效果、作為預后和復發(fā)的預測工具。
DCP血清半衰期約40~72小時,能更及時反映肝癌的療效。治療后DCP水平恢復正常,患者5年生存期明顯提高,與監(jiān)測甲胎蛋白水平變化相比,DCP的價值更高。臨床實踐表明,在肝臟移植的肝癌患者中,移植前DCP水平低的患者,肝癌復發(fā)的比例低,患者存活率較高。
對于慢性乙肝、丙肝感染患者等容易患上肝癌的人群,臨床醫(yī)師建議,綜合應用肝臟超聲檢查、甲胎蛋白和DCP水平檢測進行監(jiān)測,每6個月復查一次;對于慢性乙或慢性丙肝相關肝硬化患者等更容易患上肝癌的人群,復查時間應為每3~4個月。中國最新《慢性乙肝防治指南》2015年版中,推薦使用DCP作為診斷肝癌的重要指標,可與甲胎蛋白互為補充、結合彩色多普勒超聲或超聲造影,可提高肝癌的早期診斷率,其未來的臨床應用前景非常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