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木珍

編者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人才是根本支撐。《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明確提出“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要求“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動鄉村人才振興”。鄉村振興不僅要關注高精尖的農技、管理人才,也要重視土專家、田秀才等鄉土人才。既要“筑巢引鳳”引進外來人才,也要就地孵化本土人才,推動資本、技術等資源流向鄉村建設,讓鄉村成為鄉土人才干事創業的樂園。“一門手藝能帶活一門產業,一個手藝人就能帶活一片鄉村”。要從人才的培養、職稱評審和資金扶持等方面,拿出“政策干貨”,為人才更好地在鄉村發揮技能、帶強產業、帶動致富鋪路架橋,使各類人才在鄉村振興中發光發熱。人才的培養要靠教育,教育無疑擔負著重要使命。培養新生代農民愿意扎根鄉村、服務鄉村、振興鄉村的理想情懷,培養能為鄉村振興建功立業的高素質農民和專門人才,需要各級各類教育協同配合、履職盡責,形成推動鄉村振興的教育合力。本期專題聚焦各地對農民教育問題進行的深入思考和實踐探索,對于新時代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更好地開辟農民教育新局面,具有一定的啟發和借鑒意義。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出發,著眼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順應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決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農廣校體系作為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的專門機構,肩負著為鄉村振興培養人才的重任,進入新時代,要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聚焦主責主業,緊緊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構建立體全面開放的農民教育培訓新格局,培養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隊伍,造就更多鄉土人才,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一、構建立體全面開放的農民教育培訓新格局
改革開放以來,農民群體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由1978年的2.83億減少到2018年的2.03億,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占比則由1978年的70.5%下降到2018年的26%,全部勞動力構成由農民為主變為二三產業從業人員為主,但農業勞動生產率增速顯著提升,農業產出也達到歷史高點。返鄉創業的勞動力達到780萬人,規模還在不斷壯大。同時,還吸引了大量城市人口到農村從事電商、民宿產業、智慧農業、農產品加工業。顯而易見,進入新時代,教育培訓對象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因此,首先要找準各類對象的教育培訓需求。按需施教是農民培訓工作中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在鄉村振興大視角下,認真研究新時代背景下的農民群體,進行系統梳理,搞好需求調研,準確掌握各類對象的基本情況、素質情況和教育培訓需求,為精準分析其教育培訓現狀和意愿打下良好基礎,這是精準培養的首要環節和首要任務。第二,深化中專教育改革。深化中專教育改革,必須以市場為導向,以服務鄉村振興為目標,從課程設置、教學模式等方面進行全方位調整,優化設置鄉村振興相關專業課程。第三,構建立體全面開放的農民教育培訓新格局。要著眼長遠,構建短期培訓與學歷教育相銜接、學歷證書和技能證書相銜接的人才培養體制,探索縱向聯通、橫向聯合的人才培養制度,搭建適應不同層次學習需求的學歷和證書考核體系。采取彈性學制,建立學分互認制度,打通農民技能培訓、中等職業教育進入高等職業教育的通道,構建立體全面開放的農民教育培訓新格局。
二、加快培育高素質農民隊伍
鄉村振興,農民是主體,人才是關鍵,高素質農民是重要支撐。農廣校體系作為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的專門機構,要加快培養造就高素質農民隊伍,促進農民全面發展,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一是圍繞產業興旺,突出培養農業生產經營管理隊伍。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點。要把服務現代農業產業發展作為培養農業生產經營管理隊伍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綠色發展為導向,以提質增效為目標,分產業、分類型、分層級、分模塊實施教育培訓,進一步加強規范化管理,把他們培養成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的主導力量,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經營效率,加快推進農業轉型升級,帶動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促進主導產業、特色產業和優勢產業做大做強。
二是圍繞生態宜居,突出培養運營管護隊伍。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農村水環境治理、糞污治理等,需要逐步提高農民群眾的認識,教育引導他們轉變觀念,自覺支持和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更需要培養一支運營管護隊伍,做到建、管、用并重,讓環境更加干凈、更加美麗,與生態景觀、建筑景觀、人文景觀等相映生輝。
三是圍繞鄉風文明,突出培養文體傳播隊伍。鄉風文明建設既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動力量和軟件基礎。面向農民開展政策理論宣傳教育普及工作,引導農民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加快推進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保護和傳承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組織開展好農民豐收節等活動,發展農村民俗文化產業,推動大力發展鄉村特色文化旅游產業,進一步豐富農民群眾文化體育活動,順應農民群眾的愿望,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增強他們的精神力量,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促進農民素質的提高和鄉村的全面發展。
四是圍繞治理有效,突出培養村級管理隊伍。鄉村是最基本的治理單元,是國家治理體系的“神經末梢”。沒有鄉村的有效治理,就沒有鄉村的全面振興,更無法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戰略目標。鄉村治理的核心是加強村兩委干部隊伍建設,實施鄉村“班長”培養工程,對鄉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等鄉村發展帶頭人進行全方位的綜合素質培訓,提升村兩委干部學歷,加強法治教育,提高法治觀念和依法管理、依法辦事能力,真正將村兩委干部打造成一支“有思路、有想法、有能力、有情懷”的基層實干家隊伍,帶領人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善治之路,打造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鄉村社會,不斷增強廣大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五是圍繞生活富裕,突出培養創新創業領軍隊伍。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落腳點。目前,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蓬勃涌現,正在不斷發展壯大,2018年全國家庭農場達60萬家,合作社216萬家,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8.7萬家。隨著新產業新業態的不斷發展,很多職業將脫穎而出,在大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就業本領的基礎上,要緊緊圍繞農業觀光旅游休閑、民宿產業、“互聯網+農業”、智慧農業等,大力開展創新創業培訓,提高他們的心理、管理、經營素質,提升市場分析能力、市場競爭意識、組織管理能力,增強駕馭市場的應變能力,培養一支帶領群眾致富的創新創業領軍隊伍。
(作者單位:天津市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