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兵

人才是強國之本、發展之基、興農之源。當前,鄉村振興戰略已進入實施的關鍵期,培育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隊伍顯得尤為重要而迫切。近年來,河南省農廣校系統積極發揮專門機構作用,以培育高素質農民為重點,著力在“實”字上下功夫,適應新形勢,增強新動能,探索新模式,力爭新成效。
一、在部署安排上,統籌謀劃定實策
深入學習領會中央一號文件和農業農村部、中央農廣校關于做好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的有關文件精神,準確把握關鍵步驟、重點環節和具體要求,結合實際,細化措施,抓好落實。如河南省農廣校每年印發通知,要求市縣分校積極主動承擔任務,加強質量管理和過程管理,提高培訓培育質量;商丘市分校提出以“三個強化”(即強化農廣校機構建設;強化實訓基地建設;強化農民田間學校建設)推進培育工作;南陽市分校召開培育工作現場暨“諸葛英才計劃”工作推進會,統一明確“四要”(即要認清形勢,理清思路;要突出重點,創新方法;要強化責任,敢于擔當;要加強領導,細化措施)要求。
二、在工作起步上,做好調研摸實底
充分利用農廣校點多面廣線長優勢,通過考察、座談、問卷等方式,廣泛開展分產業、分類型的實地調研,深入了解受訓對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需求,為制定培訓計劃提供精準遵循。如永城市分校召開由全市29個鄉鎮農業服務中心負責人參加的培育需求座談會,要求各鄉鎮結合農業產業發展規模、農業主導和優勢特色產業、人員結構等實際情況,深入調查研究,全面了解農民的生產現狀及培訓需求。
三、在課程設計上,結合實際重實需
以當地農業主導產業為基礎,圍繞近年來農民比較關心的創業創新、轉型升級、綠色發展、食品安全、法治誠信等內容,對培訓課程進行科學化、合理化設計,提高學員的關注度和積極性。如光山縣分校以當地農業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契機,舉辦再生稻生產技術培訓班,促進了該縣再生稻產業發展。
四、在學時分配上,答疑解難強實踐
在抓好理論知識學習的同時,加大實踐教學比重,解決學員實踐技術掌握運用的問題。如許昌市建安分校針對學員不相信小麥低播量的疑問,組織學員到小麥育種基地篦子張村進行實地觀摩學習,該村每畝用10斤麥種,畝產可達1200斤,比其他村一畝用35斤麥種少播20斤,看到低播量的小麥分蘗多、長勢好,畝產與大播量相比并不低,再加之節省的化肥、農藥、用水量等收益,學員們心服口服,紛紛表示今后既要學好理論,還要搞好實踐,在打牢技術功底的同時算好經濟帳。
五、在創新方式上,線上線下求實效
從學員最關心的問題入手,將專家授課、實地觀摩等傳統線下學習方式與云上智農App線上學習方式有機結合,探索線上線下融合培訓模式,引導學員帶著問題學,實現學習培訓的信息化、便捷化。談及培訓體會,獲嘉縣種糧大戶李喜亮連說了三個“好”:一是縣農廣校組織得好,整個培訓環節緊湊、秩序井然、規范嚴謹,白天上課、晚上討論,讓人感覺每一分每一秒都有收獲;二是老師講得好,不僅有國麥工程技術中心和國家大豆產業體系的專家,還有中華糧網分析師,內容幾乎涵蓋了種糧大戶在生產、銷售等環節遇到的所有核心問題,很接地氣;三是外出參觀考察選點好,去糧食加工企業參觀考察,切實感受到了企業的需求、市場的需求,以往能直接與加工企業對接是種糧大戶一家一戶所不敢想的,現在有縣農廣校的幫助實現了。
六、在跟蹤服務上,多策并舉出實招
注重對農民學員的后續跟蹤服務,進一步鞏固教育培訓成果。如孟津縣分校綜合施策,按計劃、分批次先后對100名學員開展跟蹤服務活動。一是開展上門服務。到學員家中或田間地頭,了解學員的生產、生活狀況,以及產業發展動態和發展思路,進行創業指導、技術指導等跟蹤服務。二是開展經常性聯系和回訪。利用電話、短信、微信群等及時宣傳農情信息、病蟲情報、涉農政策等,對學員進行回訪,了解學員學習情況及生產中遇到的問題,及時給予答復解決。三是進行集中培訓及現場指導。組織農民學員到田間學校或實訓基地進行面對面交流、手把手指導,受到學員普遍歡迎。
七、在條件建設上,拓展資源管實用
積極拓展發揮利用市場資源,重點加強農民田間學校建設,提高農民田間學校服務農民教育培訓的能力。從河南已嘗試承擔農民教育培訓任務的5所農民田間學校情況看,農廣校與農民田間學校結合起來開展培育工作,既解決了農廣校專業技術力量不足、實踐教學場地缺乏的現實問題,又發揮了掛牌農民田間學校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先進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優勢,增強了受訓學員學習的直觀感,同時也彌補了新型經營主體市場資源開發、潛在客戶對接渠道難度大的不足,各取所需,相得益彰。在第二屆全國農民教育培訓發展論壇上,參會代表們實地觀摩了洛陽明拓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農民田間學校依托在線教學系統進行互動交流,展現線上線下媒體手段融合、高素質農民帶動小農戶、貧困戶共同發展成果,受到一致肯定。
八、在選配師資上,廣開門路壯實力
師資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培育工作質量。在加強培育師資隊伍建設方面,河南省農廣校始終是下大力氣抓,下真功夫做。一是加強農廣校自有師資的培訓,選派50名農廣校一線教師、30名優秀高素質農民分別參加在河南劉莊基地、湖北南橋基地舉辦全國師資培訓班、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經驗傳授師資培訓班;與河南省農業廳科教處聯合舉辦河南省培育師資示范培訓班,培訓200名一線教師和33名省級培育示范基地負責人。二是挖掘資源為我所用。吸納以擁有4076名教師的全省培育師資庫師資、全國示范性師資培訓師資、優秀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經驗傳授師資、培育名師等為補充的兼職教師隊伍。三是建立農廣校系統專家師資庫。建立農廣校講師團,從全系統精選133名有經驗、有專長、有影響的教師入團,從事領域涵蓋作物栽培、植保等8個專業。四是開展名師課件評選,儲備了50名能夠滿足高端培訓的高水平師資。
九、在模式探索上,服務為民辦實事
從管用實用的角度出發,鼓勵基層分校積極探索可借鑒復制、可示范推廣的培育模式,讓培育更加規范化,讓學員在學前意愿度高、學中參與度高、學后滿意度高。如夏邑縣分校將高素質農民培育與基層黨建相結合,形成了“四步培養法”模式,既培養了一批致富能手,又為基層黨組織儲備和輸送了人才。河南省農廣校探索開展學歷提升教育,遴選有意愿、有能力學習的學員參加中職教育,促進了農民教育培訓工程與中職教育培養的有效銜接;積極探索教育培訓助力脫貧攻堅有效路徑,河南省48個彈性學制中職培養班中有13個教學班建在貧困村,在2497名學員中建檔立卡貧困生149名,經過中職班的系統學習,貧困戶學員既富了腦袋,又富了口袋。如尉氏縣農廣校貧困生學員石安國,參加中職班學習后,蔬菜種植規模由4畝擴大到7畝,2018年僅此一項收入達2.6萬元。
十、在宣傳引導上,樹好典型抓實例
加強培育工作的典型宣傳和輿論引導,以省級媒體經常有聲音、中央級媒體關鍵節點有展示為目標,營造推動農民教育培訓的良好氛圍。先后推介宣傳了“牛倌”趙昭、現代青年農場主王飛、農業物聯網達人趙海、花生電商翹楚王建華、高效服務“牛人”牛超等一批鮮活典型。2019年10月1日,王飛作為優秀農民代表,乘坐“鄉村振興”方陣彩車參加國慶70周年大典群眾游行活動,王飛是農廣校培養的優秀學員,為農廣校爭了光,進一步激發了廣大農民向先進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總之,人才培養尤其是高素質農民培養是一項具有十分重要意義的公益性、基礎性、戰略性、長期性的事業。2014至2018年,河南省共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現代創業創新青年、農業經理人等77.88萬人,河南省農廣校系統積極參與,發揮了主體作用,承擔的任務數和資金量每年占全省比例基本都在50%左右。但也面臨一些問題,如隨著農業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務農勞動者隊伍成份不一,變化很大,需求多元,相應的師資力量跟不上;資金管理使用邊界還不夠清晰;培育方式創新轉化慢,基于互聯網、大數據、信息化的新型培訓手段應用比較落后;滿足現代農業生產管理的信息化基礎設施、自動化儀器設備、遠程移動互聯、人工智能、專業化操作觀摩演示等功能需要的培育基地建設滯后等。立足鄉村人才振興,有關部門應抓好農民教育培訓頂層設計,出臺可操作、有具體支持措施的扶持政策;大力開展師資能力培訓,廣納各方人才入選農民教育培訓師資庫;依托農廣校,規劃建設一批能夠發揮示范主導作用、覆蓋帶動周邊的農民教育培訓綜合基地等,為培育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隊伍、助力鄉村振興提供堅強有力保障。
(作者單位:河南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