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龍
寒地水稻因為受到氣候原因等因素的影響,每年只能成熟一次。但是由于寒地是我國最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其在我國糧食生產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大米不僅是我國人民日常飯桌上的三大主食之一,而且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所以,怎樣才能提高寒地水稻種植的產量已經成為了寒地水稻種植人員和相關研究人員廣泛關注的焦點之一。文章主要是通過對寒地水稻栽培過程中病蟲害防治現狀的分析,提出了促進寒地水稻種植產量提高的建議和意見。
1、水稻高產栽培概述
寒地地區的水稻種植不僅是歷史久遠,而且寒地地區優質大米的品質也深入人心。這些都進一步說明了我國的寒地地區已經具備了種植優質水稻的條件。我國的雜交水稻育秧,主要是通過移栽秧苗的方式,擴大水稻種植的面積。所以,這種水稻栽培方式包括了秧田生產期和生產期兩個階段。生產期作為水稻栽培的主要階段,在這一階段中種植人員采用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措施是影響水稻種植產量和質量的關鍵因素。所以,隨著現代化農業的不斷發展,做好水稻生產期技術措施和管理工作對于優質水稻的生產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2、寒地水稻高產栽培技術
(1)培育多蘗壯秧水稻
秧苗移栽完成后水稻栽培就正式進入了水稻生產的初期,水稻在剛剛移栽到大田初期出現的返青、枯黃以及死苗等現象都是水稻種植中的正常現象,針對這些問題,種植人員可以借助技術措施或者管理手段予以有效解決。比如,在水稻出現返青現象時,種植人員應該切實做好稻田生長環境的維護工作,按照要求將稻田中的水深保持在稻苗高度的1/2左右,同時確保水流保持動態穩定的狀態,避免因為水過深或者過淺,影響到水稻的初期生產效果。針對水稻移栽完成初期出現的死苗、漏缺等問題,種植人員應該及時的進行秧苗的補栽工作,在補栽過程中必須確保整個區域內稻苗密度保持一致。為了確保水稻生產的順利進行,在水稻本田初期苗情長勢穩定后,種植人員必須密切的關注水稻生長的分蘗情況,控制稻苗分蘗的數量,同時按照既定計劃做好水稻分蘗的控制工作,并在稻苗分蘗數量達到目標值后立即進行降水曬田的工作。經過這樣的過程,不但大都府了有效控制水稻分蘗數量的目的,而且確保了水稻分蘗的質量,為后續水稻的高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育秧
種植人員在育秧時,應該選擇地勢平坦、土壤疏松、灌溉方便、光照充足、土壤肥沃、田間雜草較少的稻田作為育秧場所。在水稻育苗的初期,應該選擇在溫度相對較低且背風坡的位置進行育苗。育秧工作進入后期后,種植人員應該按照要求選擇在高溫、通風好、靠近水源且土壤肥沃的地方培育秧苗,為后續秧苗的移栽工作做好準備。另外,為了確保秧苗培育工作的順利完成,種植人員應該選擇綠肥或者蛋糕肥作為秧苗培育的基肥,同時按照種植地區的地形、季節等因素選擇最佳的施肥方式,為水稻生長提供充足的養分。種植人員在水稻育秧過程中使用有機肥時,必須采取有機肥與化學肥相結合的施肥方式,避免因為施肥方法不當,影響到水稻種植的產量和質量。
(3)及時移栽,合理密植
合適的移栽苗齡為5.5-6.5葉。此時幼苗品質的理想菌株是:葉子直立,幼苗有彈性,根多白色,莖扁平,分生,地上一些干的東西重3g以上。抗寒性和抗旱性強。適當的種植密度是水稻獲得高產的中心環節。種植密度對水稻品質,特別是直鏈淀粉含量有明顯影響。可以采用等距移植,即早期水稻15cm×20cm,后期水稻20cm×20cm,但最好采用寬窄移植。
(4)水稻收獲管理技術
在水稻的生產后期,也就是水稻的結實鼓粒期,這一時期是水稻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內,水稻稻苗不再生長,在進行管理時著眼點應當放到結實數量和質量。在進行技術管理方面,水肥控制仍舊是控制的重點項目,稻苗的抽穗開花時期稻田水分不要太深,一般在3cm即可,此后,開花完成到乳熟結束期間,可以采取稻田干濕交替的方式,應當以淺水為主,到了水稻的成熟時期,應當是以略干為主,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太干,應當根據天氣以及土壤含水情況進行水分的確定。對于寒地地區來說,水稻耕種田塊灌水至合理深度后應該讓其自然落干,之后停止三天在進行灌水,如此反復一直到收獲一周前停止。在此期間,一定要注意病蟲害的侵襲,做好預防工作,保證水稻種植目標的實現。水稻完全成熟時,其葉子基本干枯,稻谷完全變硬,此時應在稻田干水的前提下及時收割、脫粒,收割時不同品種的的稻谷盡量分開收割、晾曬以及收倉,以此保證稻米的質量,提升水稻的種植收益。
總之,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已經從以往的高速增長階段轉入了高質量增長階段,如果調整產業結構的穩定增長是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首要目標。而農業作為我國的支柱性產業之一,針對供給側優化的工作已經迫在眉睫。所以相關部門應該充分利用這一大好環境,加大優質水稻種植技術研究的力度,通過積極的開拓創新,研究有助于我國優質水稻生產的科研成果,推動我國優質水稻種植事業的發展和進步,為我國從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作者單位:151700黑龍江省明水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