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毅
從整體上來看,黑龍江地區的土質特別肥沃,溫度和濕度特別適宜,所以對于我國商品糧來講,是至關重要的基地,為我國糧食安全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在黑龍江地區的糧食作物中,大豆是其中十分關鍵的組成部分,對此,就需要著重針對大豆種植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方法進行有效分析和探究,并使其進行不斷的優化和完善,以此充分提高黑龍江地區的大豆產量和質量。
一、黑龍江地區大豆種植技術
從實踐中來看,黑龍江地區生產的大豆有著特別高的產量和品質,在全國范圍內也是特別典型的優質大豆產地,是我國大豆品種至關重要的主產區。從大豆的實際種植過程中來看,對其產量和品質造成影響的因素涉及很多方面,要想針對大豆種植技術進行分析,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著重探究:
1、結合實際情況,科學合理的選擇好優質品種
有針對性的結合黑龍江地區的氣候特征和溫度特點,特別是春旱風大,春季降水量小于蒸發量的特征,在選擇品種的過程中,就要盡可能選擇抗春寒能力更強,有更顯著抗病蟲害能力的品種,這樣才能使該地區的大豆種植效益得到顯著的提升。為了進一步有效提高種子播種的發芽率及產量,該地區在選擇品種的過程中,需要有針對性的做好破瓣粒、蟲蛀粒以及小粒的提前處理,選擇在酸性土壤中撒播大豆種子,與此同時,在每1kg種子表面噴灑1.00~1.79g的鉬氨酸,在這個過程中進一步混合相應的溶液,然后進行相對應的攪拌處理,等到種子陰干之后,再結合具體情況,真正意義上實施大豆種植工作。
2、對土地的翻耕整地
在黑龍江大部分地區著重做好土地的合理翻耕整地工作是十分重要而且必要的,通過這種方法能夠使病蟲害的威脅得到充分降低,在具體的整地翻耕過程中,能夠從根本上有效清除土地表面的雜草和障礙物等等,與此同時,可以充分確保土壤能夠得到積極有效的熟化、蓄水保墑處理,在這個過程中充分結合大豆的生長習性和植物特征,特別是其植根系農作物的基本特點來進行相對應的種植,這樣能夠在更大程度上提升其種植效益。從實踐中來看大豆的根系與根瘤在土壤結構中呈現上虛下實狀態,所以針對這樣的情況,要充分確保大豆根系的土壤含水量在20%~25%以上,且土壤容質量要小于1.30g/cm3,使其維持在這樣的狀態,這樣才能夠更好的促進其生長發育。再者,整地方法要結合實際情況,特別是耕地的茬口及特定地區的具體生產條件以及生態特點來切實有效的開展,靈活應對。對于某些需要深翻深松的基礎地塊,可以采用揀凈茬子的方法,確保其靶深能夠達到13~16cm范圍,并且要做到翻靶結合,且耕翻深度要達到20cm以上,使農田中沒有暗坷垃及大土塊存在。為了更好實現翻耕整地深松,要進一步與時俱進,充分利用先進的機械設備,例如,應用深松機設備來實施耕地全方位深松,確保深松深度在40~60cm左右,這樣能夠在更大程度上提升種植效果。
3、大豆播種
通常情況下,黑龍江地區的大豆播種是在春季和夏季兩季的初期來實現種植的,要切實有效的選擇好時間,這樣才能充分確保大豆實現高產穩產。同時要進一步結合黑龍江地區的大豆播種標準,其播種土層深度一般保持在5cm左右,要在平均溫度在10℃環境下進行播種。針對具體的播種方法而言,黑龍江地區所采取的播種方法主要有兩種形式,分別是:(1)等距穴播法。該方法能夠通過加大耕地穴間距離來針對大豆進行更加良性高效的播種栽培,通過這種方法能夠使大豆的播種質量得到更顯著的提升,與此同時也能夠有效提高大豆春夏兩季的播種效率,在黑龍江廣大地區有效利用這種方法,比傳統的播種方法有更為顯著的效益,成功率更高。除此之外,有針對性的采取該方法,也能夠使大豆在田間的封壟時間進一步延長,從而在更大程度上提升大豆的通風率和光能的利用率,由此為大豆單位產量實現穩步增長提供相對應的基礎保障和前提條件。(2)壟三栽培法。該播種方法主要指的是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充分利用大豆種植面積使大豆的產量和質量得到顯著提升,從而進一步豐富相關種植栽培技術的內涵。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它的主要做法就是進行深松土壤和田間壟面雙航并排種植。在具體的施肥過程中,主要是通過分層施用面肥和底肥的方法使大豆的栽培效率得到更顯著的提升,以此為大豆增產穩產提供保障,夯實基礎。
二、黑龍江地區大豆病蟲害防治技術
1、對土壤的管理
為了做好大豆病蟲害預防工作,在大豆栽培土壤管理方面主要做到了輪作倒茬和施肥處理。輪作倒茬,考慮到許多病蟲害病原通過病殘體在土壤表層越冬,所以要結合實際情況更有效的利用輪作倒茬的方法使植物殘體得到有效清除,在秋季的時候,著重針對耕地進行深層翻整,這樣能夠使病蟲害越冬的基數進一步降低。通過這種方法,也能夠在更大程度上有效遏制大豆紫斑病、細菌所引發的葉部病害的出現。與此同時,要做好施肥處理工作,該地區大部分都使用對大豆實用腐熟程度較高的有機肥,通過腐熟過程來殺死各種病蟲害蟲態、蟲癭以及病原體,盡可能減少由于施用有機肥而造成的人為病蟲害傳播。
2、病蟲害的防治
以大豆菌核病為例,該疾病主要侵染大豆的莖稈位置,而且容易在夏季7月下旬時發病,尤其是在生長密度較大且低洼地區發病最為嚴重。為此,所采用的防治方法是剔除菌核,在秋季提前翻耕整地,配合輪作換茬來拔除病株。另外,也會針對大豆菌核病來混合使用農利靈、多菌靈、菌核凈、益微等殺蟲特效藥,通過這種方法能夠確保其根除。
總之,通過上文的分析可以充分看出,針對黑龍江地區的大豆種植技術進行不斷的完善和優化,并有效落實相對應的病蟲害防治方法,是至關重要的,通過優化種植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方法,以此確保該地區大豆質量及產量得到顯著提升,以此為我國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作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單位:153214黑龍江省嘉蔭縣烏云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