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軍
對于國內而言,雖然土地面積龐大,但是卻存在大約46%的土地屬于干旱、半干旱的性質,其耕種的面積在總面積中占據的比例超過了50%。作為一種常見的農作物類型,玉米屬于旱地植物,在水的需求方面非常大,因此,玉米種植的過程當中應該考慮干旱因素的影響。在中國,玉米栽種的面積大約為2500hm2,很多地區的種植環境均十分惡劣,比如:西北、東北等地區均屬于干旱、半干旱的區域,一般主要依賴下雨灌溉,相應的年降水量為240mm~650mm,同時部分區域的蒸發速度十分快,使水分的流失量也很大。由此可見,系統分析玉米的抗旱播種與節水灌溉技術顯得尤為必要,擁有一定的研究意義和實施價值。
一、玉米抗旱播種概述
所謂二比空坐水,針對的為種植兩壟空一壟,并將第三壟苗種置于第二壟上面,并且空一壟,達到通風透光的效果,有利于增加種植產量。相較于壟壟坐水播種方式,二比空坐水播種增加的產量更高,相應的播種進度也提升了31%。通常來說,38、42、47cm的壟采用二比空種,相應的玉米株距依次是32cm、28cm、25cm,而每畝保苗為3200~3500株。對于二比空坐水播種方式來說,適用于地膜覆蓋種植,依靠覆膜可以發揮出保墑增溫、提高產量以及增加經濟效益的作用。
對于適合機械設備播種的地塊來說,通過運用帶水播種方式,可以達到節約水資源的效果。由于機播的種子均勻性較好,覆土相同,深淺得當,所以,能夠實現隨播隨壓處理,達到易于出苗的目的。針對地表的5~8cm的干土層的地塊,需要運用雙犁開溝掏墑播種的方式作業。當踩好格子以后,完成覆土5cm處理。
當地溫提高以后,可以運用種濕、糞濕、土濕等方式進行播種,有利于加快可播種的速度,使保苗的成效更加明顯。通過運用先進的新興技術,能夠提高抗旱性能。確保所選取的種子質量是合格的,可以提升玉米的發芽率,保證保播以后不會出現爛籽的情況。針對墑情不佳的地塊,運用育苗移栽方式。借助生根粉能夠提升玉米的根量,使其吸水能力得以增強,促進植株的健康發育。此外,運用有機高分子吸水樹脂,可以發揮出良好的的吸水作用,在吸水以后可以產生凝膠,降低水分的蒸騰情況發生。對于農作物根部周邊產生的小水庫,擁有一定的緩釋性。通過運用玉米抗旱增產劑,能夠促進植株的發育,并且起到殺蟲的作用,使土壤水分獲得有效運用。
二、玉米節水灌溉技術的說明
1、噴、滴灌技術概述
利用噴灌技術,可以獲得很高的輸水效率,并且使田間的氣候得到優化,能夠適用更多不同的地形環境,在與除草及噴藥等手段結合的同時,可以得到明顯的節水成效,達到既定的種植產量目標。尤其在透水性較強且水資源不夠的區域同樣可以運用。通常而言,應用噴灌技術,能夠節水大約25%~35%,增加產量12%~25%。不過,一般來說,噴灌對壓力要求很高,耗費也較大,不僅成本較高,而且很難實現全面落實。滴灌技術主要通過借助滴頭、微水器裝置把水源輸送至農作物的根部,通常灌水的均勻度是很高的,實現了與施肥、噴藥的有效融合,可謂節水成效最為顯著的技術類型。然而實際的運用面積卻很小。
2、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技術的說明
關于此技術的出現,主要以作物水分的性質作為依據。從相關研究資料中可知,作物的根系可以對土壤水分不足的情況進行感知,借助ABA信號傳遞到地上,進而降低耗水量。該技術的應用原理為對于土壤的垂直或者水平面的上面進行某個位置干燥狀態的維系,其他位置則維系一定的含水量。在干燥土壤內的根系會形成ABA信號,然后朝著葉片進行運輸,使氣孔開度縮小,讓葉面蒸騰的速率下降,達到管控耗水的效果。在此過程中,光合速率受到的影響很小。在濕潤土壤當中的根系可以吸收足夠的水分,促進作物的發育,有效規避水分帶給作物的不良影響情況發生。因為存在一些根系在干燥土壤內,使其蒸騰的速率與棵間的蒸發均下降。依靠針對干燥、濕潤范圍的交替供水方式,讓作物各個位置的根系均獲得干旱的鍛煉,使根系的吸收水平得以提升。
進行此技術的運用過程當中,主要在根系的水平方向上面的干濕交替隔溝進行交替灌溉處理。當進行灌溉的過程當中,采用的為隔溝灌作業,等到下次灌溉的時候,僅灌溉沒有灌水的溝即可。對比以往的方式,每溝相應的灌水量獲提高35%~55%,達到節水26%~36%的效果。根據相關實踐應用效果來看,干物質的累積降低,經濟產量卻增多,相應水分的利用率也獲得提升。假如可以廣泛進行運用,有利于改善東北、華北以及西北等區域灌溉的水資源嚴重不夠的情況。
3、地面灌溉技術介紹
作為玉米灌溉作業中最常見的技術方式,地面灌溉技術被廣泛運用,并且獲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早在上個世紀的后期階段便產生了很多不同類型的農業灌水技術,比如:長畦分段灌技術與波涌灌技術等,上述新興灌溉技術的誕生,有效提升了玉米的節水性。針對波涌灌溉技術而言,其技術原理具體來說,通過將水流以間歇的方式引入之后,使每溝灌水的次數大約2次,亦或者超過2次,如此,不僅讓水徹底滲透至地下當中,而且使玉米對水的吸收率得以有效提升。
(作者單位:151700黑龍江省明水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