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錦
本文通過對職業農民培育現狀和存在問題的分析,旨在探索職業農民培育的有效途徑,有效提供安全的糧食與主要農產品,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保障。
一、培育職業農民的意義所在
隨著大批青壯年農民向城鎮轉移,使得農村勞動力愈發趨于老齡化、素質低下化和農業兼業化。2012年的一號文件《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中第一次清晰的提出了培育職業農民的要求。2013年一號文件中也再次強調了加強職業農民與鄉村實用性人才的培育,重點對農民展開職業培訓和教育,提出具備一定的文化水平、懂科技且具有一定經營管理能力的職業農民是未來開展培訓和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向。
1、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選擇
工業與城鎮化的不斷深入使糧食與主要農產品凈消費人口占比持續增大,過去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已經很難再滿足不斷提升的農產品商品化需求。因為水資源和耕地等自然條件的限制,只是依賴外延式發展的傳統農業發展模式很難再延續下去。積極的開展職業農民教育,培育職業農民隊伍,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專業化生產和規模化經營,全面發展集約化高效農業,真正使農產品的產出率得到明顯提升,進一步推動其商品化,真正從源頭解決我國糧食和主要農產品供給不足的問題。
2、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要求
現如今,我國傳統農業正逐步轉變為現代農業,且處于過度的重要時期,在農業生產和經營的各環節以及各大領域都開始引入越來越多領先的農業科技和相關設備以及新時代先進的經營理念。以我縣為例,每年大批青壯年外出務工,使得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降低,有近七層的農民為初中及以下學歷。積極的開展職業農民教育,培育職業農民隊伍,重點培養和提升農業規模生產經營者的生產與經營能力以及綜合素養,迅速培養出大量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進而推動規模化與專業化、規范和集約化的現代農業發展。
3、是農業持續穩健發展的根本性措施
解決農業后繼者問題一直是隨著現代化的不斷深入,而長期存在的一個全球性課題,世界各國尤其是部分先進國家制定了大量推進農村、農民和農業發展的戰略,將農民發展作為核心。隨著農業與工業化的深入,我縣部分區域也呈現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兼業與農村空心化態勢。通過全面開展職業農民教育,從制度、政策與環境等多個方面來對農民進行指導和扶持,促進農民的職業化發展,吸引并儲備一批忠愛農業、懂農業和務實農業的后繼者,確保農村農業的持續穩健發展。
二、職業農民培育的主要成效
1、出現了一批科技示范戶
我縣的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從2014年起持續到現在已有六年,農民的職業技能、抗風險能力以及綜合素養都有了顯著提升,使職業農民隊伍保持著穩健發展之勢。目前的水稻種植大戶和蔬菜專業戶分別達到600和720多戶,生豬養殖大戶100多家,這批科技示范戶推動了我縣養殖與種植業的高速發展。
2、促進糧食的規模化生產
通過新興技術的應用以及規模化生產等,使職業農民的帶動作用充分發揮出來,使我縣水稻種植慢慢形成規模化和規范化。例如,2018年,職業農民周傳茂的承包面積已經增加到八百多畝,在他的帶動下,村里已發展5名種糧大戶,承包水田達到2200多畝,有力帶動了優質水稻的種植。
3、提高社會化服務質量
我縣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職業農民達到一百多名,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發展。例如我縣農民胡榮漢,按照“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建立了世昌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目前的內部成員超過兩百人,機動噴霧器和旋耕機等自動化設備超過六十臺,還建立了一個大米加工廠和益農社網絡銷售店,建立的糧油供應店達到十八個,產品銷售火爆。通過創辦合作社,使職業農民抵御風險的能力得到明顯提升,收到了顯著的經濟與社會效益。
三、限制職業農民培育的客觀因素
通過觀察實際調查情況可知我縣農村勞動力資源存在各方面的問題,限制了職業農民的培育。
1、文化水平不高
通過抽樣情況,農村農民的受教育程度整體偏低。在600名從業農民中,大專及以上、高中或中專學歷者分別占到4.3和25.6個百分點,初中和小學文化程度分別占到55.7和12.2個百分點。近年來,我縣參與到技能與職能培訓和認證的農民占比不足5%,在全國平均水平以下。
2、結構性不平衡
這一問題也較為明顯,農村勞動力整體呈現出老齡化和以男性為主的特點。在600名受調查者中,男性占72.7%,女性占27.3%,超過50歲的農民占到80.2個百分點,不超過30歲以及30到49歲區間的農民分別占到6.2和13.6個百分點。具有較高學歷的農民都選擇進城務工,而排斥農村農業生產。
3、支持力度不足
目前的政策在農民培育方面相對弱勢。給予的支持力度不足,例如在土地、稅收、金融以及項目等方面缺乏相應的紅利政策支持,限制了培育的發展。
四、加快推進職業農民培育的建議
1、加強職業農民管理
要制定操作性強、切實可行的職業農民隊伍建設工作方案和獎勵暫行辦法,對于接受教育且合格的農民,依據認定條件、程序與標準,進行職業農民認定,搭建完善的數據庫與信息管理系統,展開動態管理,制定流暢的出入機制,對于達不到職業農民標準要求的給予退出處理。
2、創新職業農民培育方式
要進一步整合農業項目和資金,重點支持職業農民,尤其是借助農技宣傳資助項目,積極開展農民田間學校培訓,通過教與學的“一對一”的跟蹤服務和利用益農社遠程教育體系,將專家與農業技術引入農地,提高職業農民科學種養效果。
3、強化職業農民政策支持力度
首先是加快制定職業農民制度與政策,從政策方面擴大農業保險的覆蓋面,加強補貼力度,形成一套成熟的扶持政策體系。其次是積極的溝通信貸部門,盡可能的為農民爭取到更多的創業資金,具體從精減貸款程序和減免利息等方面展開,為職業農民避開市場與自然風險提供幫助,促進他們的持續穩健發展。
(作者單位:231600安徽省肥東縣農業技術綜合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