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強軍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再次明確地提出農村、農業、農民問題是事關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在“新時代”,強調“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當下,基層農業經濟發展同時面對資源、環境、數量、質量的多重約束,如何在十九大報告的指導下,實現農業經濟綠色化轉型,實現持續化發展、現代化發展,是當前最為重要的現實問題之一。
一、農業經濟發展困境
1、農村勞動力轉移情況突出
城市經濟發展導致農村勞動力向外流出,目前農村18-35歲青壯年勞動力,大多選擇出外務工,對農業經濟發展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一方面,青壯年勞動力流出導致農村農業生產效率下降;另一方面,青壯年勞動力流出導致農村僅僅遺留下創新意識不足的中年人、老年人,進而致使農業技術推廣困難,新時代的生態農業、綠色農業理念難以在農村落實。
2、農業環境污染問題越發嚴重
伴隨工業化建設,各地“三廢”含量不斷增加,農村農田污染面積越來越大,根據近幾年的調查報告顯示,在廣東、浙江、山東、河南、河北等地農村,土壤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重金屬污染情況。同時,受不規范農業生產方式所影響,各地肥料、農藥使用量也持續增加。根據筆者走訪調查結果,目前多數農戶對于農藥、化肥的正確使用仍舊缺乏正確的認識以及了解,農村動物養殖的廢棄物也不斷增加,因農村交通建設不發達、處理工藝落后,許多動物糞便沒有經過無害化處理,直接排放至附近的河流以及農田,對環境造成了極其嚴重的污染。
3、農業生產科技含量有待提升
農業生產科技含量低已然成為了基層農業生產的“常態”,生產方式創新性不強,各地農業科研成果無法有效轉化,各地科技進步對于農業生產增長的促進作用不盡人意。同時,各地的推廣能力也有待進一步提升,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對于農業生產技術的了解程度有待提升,據不完全統計,我國農業科研成果轉化率約為30%,僅為農業發達國家的1/2。另外,受制于各個地區農戶落后的生產意識,且農機購買前期投入較大,多數農戶對于農機購入、使用都抱有抵觸心理,這些因素均阻礙了基層農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二、新時代發展農業經濟的思路
辯證分析農業發展規律,可發現,只有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農產業才有轉型發展的可能。外部經濟體系才能夠為農業發展提供可靠的經濟支撐、技術支撐,各地有形成農業、工業協調發展模式的可能。我國市場經濟已經基本成熟,各地農產業也有了更為優良的發展基礎,農戶能夠通過正規渠道直接將農產品供給向市場,同時農戶也能夠真正實現自產自銷,且有相應幫扶政策。人們現今基本物質需求得到保障,消費有朝著高質量商品發展的可能。面對當前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出以及人們對高質量農產品消費意愿提高的現狀,基層農業經濟發展就必須要從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生產質量入手,以解決當前農村地區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要同落后農業生產方式之間的矛盾。
三、新形勢下發展農業經濟的方法
1、大力發展生態農業
人均耕地面積相對較少,農業生產效率較低,農業生態環境污染相對嚴重,要想在保證糧食安全、保證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同時,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必須要摒棄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促使農業經濟朝著生態化、綠色化的方向轉型,秉承“少農藥、少化肥、再利用”的發展原則,推進循環利用、節水、節能技術方法的研究,積極推廣清潔生產技術,促使各地形成符合自身產業基礎、環境基礎的節約型生產模式。促使經濟、自然協調發展,形成節能、減排、環境友好的現代化工業生產體系。
2、優化農業生產基礎
一是應該推廣“畜牧、種植”結合的發展模式,根據農村土壤條件,合理利用土壤基礎,通過農業生產來優化農業基礎,如菜豆、大豆等農作物,有著良好的固氮能力,可優化土壤肥力,各地農業生產應該根據土壤基礎情況,考慮推廣具有改善作用的農作物;二是要嚴格控制草場的載畜量,優化各地畜牧業結構,近十數年來,各地草場的單位面積載畜量持續上升,“超載”的情況相對突出,進一步影響了地區土壤結構,影響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當下需要以長遠的眼光規定草場載畜量,改變傳統的畜牧養殖方式;三是優化農村工業布局,合理優化農村環境,改變“村村冒煙”的污染情況,確保農業生產基礎不受影響。
3、改善農業生產結構
以“高質量、高效率”的原則改變農業生產基調,當下要合理考慮到農村地區的特色化農產業,分析農村在資源、環境、風光存在的優勢,激活農業經濟發展活力。如,農村有旅游基礎,自然風光條件良好,就可以生態農業原則為指導理念,在發展農業的同時,改善當地自然環境,強化旅游建設,以旅游業、農業協調發展的形式,帶動當地經濟發展;農村若有特色農作物,應以“綠色農業”為指導原則,生產無公害農產品,根據市場消費需求,形成集成生產、運輸、銷售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但無論何種方式,均需要政府部門的合理帶動,通過強化基礎建設、頒發政策幫扶,同時加強宣傳,引導外出務工青壯年勞動力回流,如此才能夠解決當前困擾農業經濟發展的諸多問題。
綜上所述,當前基層農業經濟發展存在諸多問題,我們應該在新時代,秉承生態、綠色、現代化的發展理念,針對各地農業生產實際情況,對癥下藥,改善農業生產結構,積極發展特色化農產業,以為農業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
(作者單位:638500四川省鄰水縣梁板鎮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