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以來,四川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開展了定點幫扶甘孜州白玉縣,巴中市通江縣,樂山市金口河區、沐川縣等3縣1區4村48戶貧困戶的工作。結合貧困地區實際需求,學院充分發揮交通職教資源優勢,從思政工作“扶志”、專業培訓“扶智”、技術幫扶“破瓶頸”三個方面,多路徑探索四川交通系統教育扶貧的新路子。目前,白玉縣、通江縣、金口河區、沐川縣已成功“摘帽”,以學院6名駐村干部為骨干的12個幫扶團隊實現了幫助47戶152名貧困群眾增收脫貧的目標任務。
著力思政工作,促進觀念轉變
扶正思想,移風易俗,是對口幫扶的第一步。學院充分發揮黨建思政工作優勢,學院的5個黨總支與4個幫扶村的黨支部組成共建小組,結對共建。通過開展紅色基地現場教學、特色黨日活動、互訪互動、黨建知識競賽、黨建歌詠比賽等活動,攜手帶動貧困村基層黨建工作呈現新風貌。
截至今年2月,學院先后為白玉縣、金口河區、沐川縣35個鄉鎮、199個貧困村舉辦遞進干部、黨務干部培訓等培訓班,培訓基層黨組織負責人300人次,基層干部隊伍政治理論素質明顯提升,工作能力顯著提高。
學院還組建“思政宣講+鄉村美化”思政宣傳小分隊,開發接地氣的思政課,思政課教師小組、學生暑期“三下鄉”實踐團隊分別前往對口幫扶鄉開展政策宣講、暑期課外輔導、鄉村美化、大學生夜校等活動共計14次。近年來,4個村48戶貧困戶在師生們持續的影響和帶動下,思想觀念有了巨大轉變。
著力專業培訓,提升造血功能
扶貧必扶智。學院黨委和扶貧領導小組認為只有強化貧困群眾的“造血”功能,激發貧困群眾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才能真正斬斷窮根,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為此,學院利用職業教育的優勢,為貧困戶開展各種技術技能培訓,提升素質,引導就業。
從2016年開始,針對扶貧區縣適齡青年,學院開展了工程機械操作技能、汽車美容維修、電子商務操作技能等15期技能培訓,培訓學員318人,80%學員順利就業。針對部分貧困地區交通不便的實際情況,學院通過送教上門、集中培訓等形式為貧困地區交通系統開展了23期培訓,累計培訓1620人次,培訓內容涵蓋道路施工技術與管理、公路養護、路政管理、交通執法等多個方面,為地方建設培育了一批本土人才。
除了對口幫扶的貧困戶,學院還針對在校就讀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建立了完善的“獎、貸、助、勤、免、補”幫扶體系,為寒門學子解除經濟方面的后顧之憂,助其順利完成學業。近三年來,學院為全省88個貧困縣1517名建檔立卡貧困學生以及7378名家庭困難學生發放各類補助4048.06萬元,其中,學院事業支出506.81萬元,企業贊助25.88萬元。
著力技術幫扶,破解發展瓶頸
經濟要發展,交通必先行。然而,貧困地區山高道險、資源短缺、經濟落后、基礎設施欠缺、技術人員不足、專業技術欠缺等成為制約發展的瓶頸。為解決這一系列難題,學院先后組建17個專業團隊,為定點幫扶的3縣1區完成了縣編制機械化養護中心規劃設計、交通規劃設計、建筑規劃設計、旅游規劃編制等技術服務與咨詢21項,幫助節約建設資金690萬元。
2018年,學院組織建筑工程系、人文藝術系、經濟管理系專業骨干教師,為白玉縣金沙鄉作英村新村建設義務進行整村規劃設計、美化裝飾設計、鄉村旅游規劃。老師們不顧高原缺氧,先后5次前往作英村實地踏勘測量,高質量完成了設計規劃任務,為地方節約設計費60余萬元。2019年10月,作英村村民喜遷新居,新村成為國道G215沿途的一道亮麗風景,也成為全縣易地搬遷的典型項目。隨后,白玉縣政府將此設計成果運用到了縣內最大的一個易地搬遷點,房屋總建設數200余棟。
學院還與白玉縣共建了道橋檢測中心實驗室。學院專業教師通過輪流頂崗的方式負責日常檢測工作,通過傳幫帶方式,培養本土人才,解決了白玉縣在檢測技術上的短板。檢測中心2018年8月底投入使用以來,累計對27個扶貧建設項目完成1100余次抽樣檢測工作,既節約了時間,又提供了可靠的質量保障,同時也為民族地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節約了大量的資金。
學院還與四川捷通公路工程勘察設計有限公司、四川躍通公路工程監理有限公司通過校企合作方式,為沐川縣勘測農村公路148條264 公里,為金口河區勘測設計鄉、村道路322公里,共節約建設資金360余萬元。學院還承擔了白玉縣、通江縣22個公路建設項目的監理任務,涉及總投資6億元。
此外,針對貧困村的實際困難,學院還累計幫助4個縣區部分貧困戶推銷農副產品共計31余萬元,并投入資金89.9萬元,援助4個對口幫扶貧困村開展實施15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2018年,為解決通江縣板橋口鎮石院子村枳殼種植資金問題,學院倡議發起“春風助力奔小康,我為山區披綠裝”活動,全院師生共捐款40137元,認購13379株枳殼樹。2019年,學院再次為石院子村的農業合作社援助資金10000元,幫助村民發展富硒兔養殖業。(供稿、供圖單位/四川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責編/馮雅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