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群
個人簡介
徐群,江蘇省蘇州外國語學校生物教師、特色課程教師,蘇州市綜合實踐專家庫成員。獲得過江蘇省優質課評比一等獎,連續兩年獲“一師一優課”省級優課;多次獲蘇州市、區級優課一等獎、教學設計一等獎、案例一等獎,指導的學生綜合實踐課題成果展示連續3年獲市、區、校級一等獎;多次執教市、區級觀摩展示課,多篇論文獲省、市、區級獎項并在省級刊物上發表,參與多項省級規劃課題、市級重點課題研究。
成長路上
詩有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的教育征程就在一路的摸爬滾打中,以夢為馬,棹夢行舟,向著理想的彼岸,收獲一路芳華……
研究生畢業后,我做過外企咨詢、國企行政,兜兜轉轉,最終走上了講臺。見識過科研高地的風景,帶著看盡繁花?;貧w本源的使命感,我想著去做“不一樣的科學教育”。我希望自己能剝開科學堅硬的果殼,讓學生享受科學、營養、美味、有趣的“果仁”;我希望在我的課堂,我的學校,我所從事的科學學科能像音樂、美術一樣,流行起來!
2014年,初上講臺,我一口氣讀完了初中生物教材?!伴啽M千帆”的我覺得教材內容有些陳舊淺顯,教學內容不新不奇,實驗材料沒有新意。再加上初中生物是考查學科,學校安排的上課地點一成不變,學生又沒有考試的壓力,所以生物學科的地位顯而易見。我敢想敢做,本就是個不甘于平庸的人,我把自己“在高處看風景”的經驗和本領一股腦展示出來,我要帶著我的學生一起“玩轉科學”。
我有意識地在課堂教學中將生物知識與實際生活中有趣的情境相結合,我們從“兇案現場血跡噴濺模式”聊到血管的類型功能、血流的速度;從“無糖口香糖”聯系到細胞膜控制物質進出細胞的作用;從“情人節高價彩色玫瑰”談到植物體內物質的運輸……
漸漸地,學生也開始有意識地觀察生活,在生活中尋找實驗的素材。實驗教學的教材上提供的材料滿足不了我們的獵奇心理,我們就用顯微鏡觀察平時愛吃的水果果肉細胞,并通過觀察盛開的花朵,了解薄壁細胞的顏色和形狀;解剖小金魚、小白鼠、小龍蝦、豬心等觀察不同心臟的結構,比較循環系統的進化差異;水洗面團分離淀粉和蛋白質,制作涼皮和面筋……
我們將課堂的地點搬進了大自然。春天,我們帶上顯微鏡,去樹蔭下觀察苔蘚,去花園里解剖桃花;夏天,我們去草叢里挖蚯蚓,舉行爬行大賽;秋天,我們環校園旅行,去辨識金桂、銀桂、丹桂、四季桂;冬天,我們去苗圃剪枝,扦插繡球花。同事說,挎著“小蜜蜂”的我像個導游,帶領我的“游客”們在校園里旅行就是一道別樣的校園風景。
第一年踏上教學崗位的我,極力向學生展示著光怪陸離、新鮮有趣的科學世界,讓我的學生遍嘗那些美味、營養的科學果仁;讓感興趣的學生自己去尋找生活中和科學有關的果仁。學生對生物課興趣高漲。我欣然,但是,期末檢測后,我看了學生的考查結果,發現由于我忽略了全體學生的思維方式的培養,學生雖然開拓了眼界,但知識留存率太低。
第二年,我亟待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參與學習。我如饑似渴地學習教學教法,線上利用“一師一優課”平臺大量地去聽部、省級優課,每個章節同題異構課我常常聽2-4節次?!靶腋5募彝タ偸窍嗨频摹?,成功的課堂也是共通的,線下只要有公開課我都爭取聽,學習不同學科優秀教師的課堂組織經驗。
蘇州外國語學校初中部提出打造“發現-思辨式課堂”教學改革,要求教師講課時間控制在15分鐘左右,其余時間引導學生主動去參與,去發現,去思辨。為了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提高學習參與度,我設計了各種綜合的小組活動,引導學生全程高效參與學習過程。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一節,知識點零碎且難記,于是我發動全班學生角色扮演組裝成完整消化道,對“脂肪”“蛋白質”“糖類”三位主角進行消化和吸收,利用自制的各類消化酶的剪刀形道具,讓繁瑣難記的知識在舞臺劇中變得生動簡單,讓每一位參演學生輕松記住。所教授班級會考中此類題的正確率遠遠高于其他班級。
生物學中有很多重要的生物模型需要掌握。于是我買來超輕黏土,把大量介紹知識性內容的時間節省出來,讓學生先讀懂結構,然后自己制作模型,并展示說明,最佳的作品在班級或學校科技節上展出,用有趣的方式讓學生去內化。學生的知識記憶留存率提高了,各式作品讓學習過程有了真實記錄,學生自我滿足感也更高了。
三年中我不斷探索新的教法讓學生主動學習:開蔬菜公司,進行有性生殖和無性繁殖技術大比拼;寫戰爭小說,改編免疫系統的組成;舉辦辯論賽,討論遺傳和變異孰更重要;開辦生活實驗室,鑒定真假羊毛、真絲、果汁……我不再關注“我”,一切都只關乎“學生”。相比讓學生被動去品嘗科學的美味、營養的堅果,學生自己參與剝“堅果”,發現快樂,思辨奧秘,多了份親身參與的美妙。
生物課聽久了,學生提出的問題經常超過生物課能解決的范疇,他們好奇:“喝含糖飲料對身體不好,但到底不好在哪里呢?”他們想知道:“蘇州碧螺春為什么奇香四溢?”“太湖水質變差表現在哪些指標上?”對科學有興趣的學生越來越多,他們對世界萬物充滿了好奇,想學習科學的方法去探知未知世界的奧秘。但引導學生去解決這一個個有價值的問題,需要時間和資源。
我想到了蘇州外國語學校初中部開設的“師生共研”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項目,于是我申請了“含糖飲料對健康的影響”研究課題,帶領20個志趣相投的學生,實地調查甜飲料種類和含糖量、自制飲料、查閱文獻了解甜飲料對健康的研究報道、制作調查問卷、完成調查、收集數據、處理數據、設計動物模型試驗、飼養小白鼠、測血糖、量體重、積累攝食攝水量、解剖觀察體脂率、學習統計學數據處理方法、撰寫論文、制作匯報PPT、專家答辯……一年的研學有寬度、有深度,我們樂在其中,課題經終期匯報最終獲得了冠軍,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成果在市、區級展評上不斷斬獲一等獎。我所帶領的組員們,這些十二三歲的孩子們,歷經了系統嚴謹的科研過程,學會了打開未知的各類“堅果”的科學方法,更是硬核地培養了各種核心素養。
每年一個新課題,讓我不斷成長和收獲。連續3年蟬聯課題組評選冠軍,讓我成了同事們眼中的師生共研“女王”。和學生一起研究“含糖飲料對健康影響”時,我戒除了高糖的飲食習慣,成功瘦身十余斤,由此衍生設計出的“甜飲料的秘密”一課更是一路過關斬將,參加區、市、省級優質課比賽,皆收獲了一等獎的好成績;開展“蘇州茶的科學和文化研究”時,我考了茶藝師證,現在的我泡得一手好茶;在開展“中學生住商培養研究”時,我接受了收納整理培訓和居家美學學習,把家收拾得整齊漂亮,經常有朋友、同事主動來我家參觀喝茶。
教學的路上,研學的路上,我和我的學生一起成長,成長為更好的自己?;厥讱q月,短短的五年,我已深深愛上了三尺講臺。從關乎“我”到關注“學生”,再到“我和學生”相伴成長,教育是一場自我的修行,更是我一生的事業。心之所向,素履可往,吾盡吾心,終亦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