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煒
摘 要:“民參軍”是實施軍民融合戰略重要環節,但目前民企參軍之路存在諸多障礙急需突破。一方面,政府與軍方需要大力消除體制性障礙,實現資源開放共享,將更多優勢民企納入國防工業體系;另一方面,民企需要準確定位,提升自身實力,適應軍方需求,積極加入國防建設體系。只有軍民雙向發力、緊密配合,才能盡快突破“民參軍”進程中的壁壘,實現軍民深度融合。
關鍵詞:民參軍;軍民融合;雙向;國防;民營企業
中圖分類號:F426.48?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02-0196-02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民營企業經濟實力不斷增強,技術創新與產品開發能力也在不斷迅速提升,在很多領域已達到甚至超過軍工水平,讓更多民企進入軍工領域成為軍民深度融合的必然要求和現實可能。優勢民營企業的技術、人才、資金等要素融入軍工領域,將有力提升我國武器裝備研發能力,提高軍品質量增強國防經濟效益。但由于歷史上長期實行軍民分離體制,導致“民參軍”之路并不平坦,甚至充滿艱辛。盡管我國民企參軍潛力巨大,卻很難融入國防工業體系,無法充分實現軍民優勢結合。一方面,政府與軍方需要對國防軍工體系進行改革,消除體制性障礙;另一方面,民企不能完全依賴政府和軍方的政策與體制改革,必須對自身也提出新的要求,積極響應政府與軍方的政策措施,雙向發力才能高效推進“民參軍”進程,雙方的努力緊密關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一、當前“民參軍”進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與障礙
1.信息渠道不夠通暢,信息不對稱壁壘亟待消除。根據相關文獻和筆者參加的“民參軍”調研結果來看,軍民雙方的信息互通機制尚不完善,實際運作效率不理想,供需信息不對稱問題突出。軍工行業對民用技術的發展應用情況了解不夠,而民企也不能及時了解軍事需求和軍品技術標準,導致很多民企只能通過非正規渠道的零散消息或人脈關系等途徑獲取需求信息,信息的準確性、及時性和有效性都得不到保證,對后期軍民深入合作造成隱患。這導致很多民企始終處在軍品生產的外圍,僅能為軍工企業進行技術補充和協作配套,不能直接承接軍方研發和生產任務,民企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
2.“民參軍”準入門檻高、審核程序繁瑣、認證周期長。雖然軍工行業所需的“四證”改為了“三證”,但仍超出大多數民企能承受的范圍。同時,多頭管理、各自認證、互不兼容、手續煩瑣等問題普遍存在?!懊駞④姟边€遇到技術性門檻,軍品標準獨立于民品標準,且行業條塊分割嚴重、兼容性較差,使得民企參軍效率大打折扣。另外,由于民企不能和軍工企業一樣獲得國家對前期研發試產等投入的專項資金支持,導致民企參軍成本過大、風險較高,因此很多民企在參軍路上望而卻步。除了軍工體系存在的問題,民企參軍還常遇到地方政府行政壟斷嚴重、行政許可偏多、缺乏統管等問題,大大降低了“民參軍”的積極性。種種障礙使得大量民企只能長期參與軍品配套,始終無法進入軍民制造的核心領域,以致于長期為傳統軍工企業“打工”,無法“轉正”。
3.“民參軍”的財政支持力度有待加強,特別是稅收方面缺乏有效激勵。現代國防科技的研發生產投入巨大,而目前軍品投資補貼和國防財政保障支出主要面向傳統軍工企業,民企收益很少。民企從事軍品研發生產往往是從零開始,投入巨大且收益不穩定,利益與風險的不對稱使得大量民企在參軍路上徘徊不前。還有一些稅收優惠的門檻太高,很多中小民企由于投入金額達不到門檻而被拒之門外。甚至有已參與到軍工生產中的民企,由于“隸屬關系”或“出身”的原因,也無法享受稅收優惠,嚴重影響了“民參軍”積極性。
4.軍地資源整合乏力和管理體制分散制約軍民融合向廣度和深度推進。由于長期軍民二元分割體制,造成多頭分散管理和軍地資源整合困難,阻礙軍地資源優勢互補,不能充分實現軍地雙方技術、人才、資本等要素資源的優化組合,統一高效的組織管理和協調運行體系尚未完全確立,有的地方軍民資源分散、重復建設現象還比較嚴重。另外,軍民科技資源配置、軍民技術雙向轉移、重要設備共享等方面對民企還存在較多障礙,開放度和協同度都還不夠理想,有的地方出臺支持軍民融合的政策甚多,但可操作性和適用性并不是很強。怎樣高效統籌軍地資源,建立協調運行體系,還面臨諸多挑戰。
總的來看,“民參軍”遇到的阻礙主要是由長期的軍民分離格局造成的,政府和軍方在宏觀管理體系中占有較為主動的地位,而民企處于相對被動的地位。但是,除了政府與軍方的體制改革之外,民企自身也必須積極調整定位才能加快“民參軍”步伐。軍民雙向發力是解決民參軍進程中諸多問題的關鍵和重要途徑。
二、政府與軍方應優化制度設計,推動資源開放共享,促進軍民深度融合
1.優化制度設計,加強統籌協調,增大政策扶持力度。優化制度設計是實現軍民深度融合最重要的核心環節。各級政府部門應積極向國家高層反映“民參軍”企業的需求與呼聲,推動“民參軍”領域的頂層制度設計。各地應因地制宜地出臺“民參軍”專項政策,使“民參軍”有章可循,同時打造公平競爭環境,對國企和民企一視同仁地予以優惠和支持。民營經濟發達的省份應充分發揮民企的技術與資本優勢,健全完善風險投資模式,引導金融機構推出更多支持“民參軍”的設備儀器信貸等金融產品,加快民企參軍進程。
2.搭建高效軍民雙向交流平臺,破除信息壁壘。軍地雙方應積極溝通,建立統一的公共服務平臺,在確保國家秘密安全的前提下,引導規范現有行業協會、商會等中介機構積極為“民參軍”服務。軍地雙方可共建雙向信息發布平臺,包括市場需求信息平臺和軍民兩用技術交流交易平臺。軍方可以及時發布裝備和企業信息,還可以通過平臺找到潛在產品、技術合作伙伴;民企可以通過平臺獲取國防預研需求和裝備采辦信息,積極參加國防項目,提高“民參軍”效率。
3.協調軍民技術標準體系,促進軍民資源融合共享。各級政府與軍方應加緊推進軍用標準規范改革,加快軍民兩用技術標準融合,消除技術標準壁壘。中國通信、生物、材料等領域中很多民品技術標準已高于軍用標準,應該修訂相關軍品技術標準,降低民口科技進入軍品市場的壁壘。軍民共建共用基礎設施,在符合保密要求前提下,可以開放信息網絡,無線通信、衛星通訊等大型基礎設施,采用“民建軍用”“軍建民用”等方式實現軍地資源共享,為軍民合作和民企參軍提供基礎條件和便利,提升民企參軍積極性。
4.加強軍民融合產業園建設,構建軍民融合產業集群。各地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建設軍民融合產業園,起到“民參軍”孵化和加速器的作用,同時還可以選拔推薦具備實力和信譽的民企進入國防工業體系。地方政府還可以授權省屬單位設立軍品科研生產檢驗機構,減少行政步驟與流程,提高“民參軍”積極性。各級政府還可以建立行業清單,將符合條件的優秀民企推薦到軍方采購供應商名錄中,為軍民深度融合匯集新生力量。
三、民企應準確定位、增強自身實力、適應軍方需求,積極融入國防建設體系
隨著我國軍民融合戰略的推進,不斷出臺的政策措施拓寬了民企參軍之路,體制性障礙正被逐漸破除。但這將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民參軍”更需要民企抓住戰略機遇,通過自身努力打破“民參軍”之路上的壁壘,主動融入國防經濟體系之中。
1.參軍民企在經營理念和目標方面亟需提升與轉型。提升是指經營意識和境界需要提高。很多民企長期以市場利潤為主要目標,缺乏長遠宏大的戰略眼光,特別在服務國家戰略方面經驗不足。因此,參軍企業需要強化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家國情懷與奉獻精神,把“民參軍”當作報效國家的途徑,不能把商業利潤擺在首位,不能把“民參軍”作為賺取超額利潤的手段。轉型是指民企的經營方式和產品設計需要轉向為國防體系服務,應對國際軍事風險,而不是純粹以降低成本和擴大收益為導向。
2.民企的質量意識和系統化配套水平還有待加強。軍工產品關系國家利益和人員安全,對技術和質量要求比民品更高。雖然民企在適應市場需求方面經驗豐富,但要適應充滿激烈對抗的軍事需求還有一段不小的距離。目前多數參軍民企的產品以軍品外圍部組件為主,真正能夠為軍方進行系統化供貨的民企非常少。參軍民企需要不斷改進和創新,提高產品的兼容性和協調性,才能完全融入軍隊現役武器裝備與保障系統。
3.民企參軍需要對產品和服務進行準確定位,民企參軍應找準參軍領域和方向,同時還要培育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懊駞④姟北仨毧陀^分析企業自身的優勢和短板,瞄準與自身特點相匹配的軍工領域,避免找錯方向前功盡棄。找準參軍方向以后,民企還需要對產品精益求精,逐步完善和提升產品性能,滿足千變萬化的軍事需求,最終取得軍方認可。民企不能單純為了擴展銷路而盲目參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4.民企參軍需要增強風險意識,提升風險的防范和化解能力。國際軍事風險變幻莫測,很多時候軍方需求變化快,要求高,供應急,維護難,一些民企難以適應,最終在參軍路上半途而廢。因此,民企參軍一定要事先充分評估風險,做好風險預測與防范工作。同時還要建立風險應對機制,一旦發生風險能夠及時化解,盡可能減少損失。一些民企“抱團參軍”,利用規模化優勢提升整體抗風險能力,不失為抵御風險的有效手段。
綜上所述,“民參軍”之路并非坦途,既需要政府和軍方大力推進體制改革、開放資源共享、為“民參軍”開道;又需要民企提升實力、化解風險、充分適應軍方需求,滿足國防建設需要。只有軍民雙向發力,才能加快“民參軍”進程,盡快實現軍民的深度融合。
參考文獻:
[1]? 方煒,校利敏,楊步,王莉麗.民參軍知識轉移影響因素實證研究——基于軍民融合協同創新視角[J].科學學研究,2019,37(4):664-678.
[2]? 陳蓮芳,黃偉澤.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礦產資源產業發展的影響及對策[J].中國礦業,2017,26(4):21-27.
[3]? 湛泳,趙純凱.資本市場發展、軍民融合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J].南開經濟研究,2016,(5):3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