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鳳 葉少云
[摘要] 目的 探討糖尿病患兒實施綜合護理干預的效果。方法 從該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間收治的120例糖尿病患兒為臨床研究對象,并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包括觀察組與對照組,各60例,予對照組患兒常規護理措施,給予觀察組患兒綜合護理干預,通過對比觀察兩組患兒血糖指標及整體護理效果之間的差異,從而探究其臨床應用價值。結果 觀察組患兒血糖改善效果優于對照組,護理依從率高于對照組,低血糖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針對糖尿病患兒實施綜合護理干預效果顯著,能夠有效避免血糖異常,提升患兒依從性,從而有效改善預后,值得推廣。
[關鍵詞] 糖尿病;患兒;常規護理;綜合護理干預;血糖
[中圖分類號] R47?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2-4062(2020)01(a)-0084-02
糖尿病是目前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多見于中老年人,分為Ⅰ型糖尿病與2型糖尿病,兒童糖尿病相對少見,主要類型為Ⅰ型糖尿病,舊稱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與2型糖尿病的病理機制差異較大,多源于遺傳因素,臨床癥狀主要包括消瘦、疲乏無力、易感染、嘔吐、口渴等;臨床治療上主要選擇胰島素治療方式,因此如何有效改善患兒血糖水平是其中的關鍵,基于此,選擇一種合理的護理方式十分重要[1]。該次研究在其常規護理措施的基礎上,2018年1月—2019年1月間選擇120例患兒為研究對象,對比綜合護理干預與常規護理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收治的120例糖尿病患兒為臨床研究對象,并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包括觀察組與對照組,各60例,予對照組患兒常規護理措施,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齡2~12歲,平均年齡(7.5±2.5)歲;給予觀察組患兒綜合護理干預,其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齡3~13歲,平均年齡(8.0±2.5)歲。兩組患兒均無診斷禁忌,家屬對該次研究內容充分知悉,經倫理委員會批準,由家屬代為簽署知情同意書,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臨床資料完整,可對比。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兒接受常規護理措施,包括環境護理、飲食規劃、疾病監測等內容,室內溫度控制在20~24℃之間,室內濕度保持在55%~70%之間,做好室內衛生清潔,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定期檢測空氣質量,并定期清洗患兒被套、床單,與家屬共同維持患兒個人衛生,避免出現交叉感染;不斷強化臨床檢測,合理規避容易引起血糖上升的食物。
1.2.2 觀察組? 觀察組患兒接受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具體內容如下。
①心理干預:針對糖尿病患兒的心理護理需結合其接受能力,在執行全程生命監測的基礎上,盡量與患兒取得溝通,可通過給予玩具,播放動畫片等途徑拉近與患兒的距離,消除陌生感,視患兒接受能力,與其進行不同程度的溝通,可提出相關問題與患兒進行交流,使其能夠具備相應的疾病認知,盡量滿足患兒需求,通過和善的語氣與其建立良好的關系,從而避免其出現負面情緒。②加強血糖監測:結合相關生命體征監測結果,對患兒血糖變化情況進行重點觀察,集中監測患兒早晨餐后、午餐后及晚餐前30 min的血糖水平,以低血糖反應實際為基點,強化葡萄糖注射液的含量。③給予家屬相關健康宣教,告知患兒的合理飲食選擇,做好糖尿病患兒的飲食搭配,家屬需指導患兒接受飲食選擇,不可挑食,飲食選擇需以清淡、高蛋白、高維生素類食物為主,盡量避免患兒食用零食,如膨化食品、果糖等,維持每日蛋白質攝入量,促使其養成科學的飲食習慣。④協助患兒進行科學的鍛煉,餐后30 min可進行少量的無氧運動,協助其進行藥物吸收,不斷調整患兒血糖高峰值;視患兒身體狀況與年齡,選擇合理的鍛煉方式與運動強度。⑤給予患兒及家屬院前指導,促使其明確日常護理中的注意措施,預約復診時間。
1.3? 觀察指標
①觀察兩組患兒血糖指標之間的差異,其中包括FPG(空腹血糖)、2 hPG(餐后2 h血糖)、HbAIc(糖化血紅蛋白);②同時觀察兩組患兒治療依從性,包括完全依從、部分依從與不依從;③觀察兩組患兒低血糖發生率。
1.4? 統計方法
該研究數據均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兒血糖指標對比
觀察組患兒護理后,FPG、2 hPG、HbAIc分別為(6.82±1.41)mmol/L、(8.64±1.33)mmol/L、(6.52±0.37)%;對照組患兒分別為(7.91±1.52)mmol/L、(9.47±1.52)mmol/L、(7.45±0.26)%;組間對比,觀察組各指標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1.587、10.131、9.253,P<0.05)。
2.2? 兩組患兒護理依從性對比
觀察組患兒中,完全依從32例(53.33%),部分依從26例(43.33%),不依從2例(3.33%),護理依從率為96.67%;對照組患兒中,共有完全依從28例(46.67%),部分依從20例(33.33%),不依從12例(20.00%),護理依從率為80.00%;組間對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4.268,P=0.001<0.05)。
2.3? 兩組患兒低血糖發生率
觀察組低血糖發生率為3.33%(2/60);對照組為13.33%(8/60),組間對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χ2=12.544,P=0.001<0.05)。
3? 討論
兒童糖尿病多為Ⅰ型糖尿病,現已成為威脅兒童和青少年的常見慢性病之一,隨著大眾生活水平的提升,糖尿病的發病率持續提升,同時兒童糖尿病的發病率也正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但目前針對糖尿病并無完全根治的方法,因此多采用藥物干預達到控制血糖的方法,基于此,采用一種合理的臨床護理措施尤為關鍵。
Ⅰ型糖尿病多因胰島β細胞受到損害,促使患兒體內胰島素分泌量減少,從而致使兒童糖尿病,兒童糖尿病的臨床表現,多表現為“三多一少”,即因血糖升高后因滲透性利尿引起多尿,繼而導致口渴多飲;外周組織對葡萄糖利用障礙,脂肪分解增多,蛋白質代謝負平衡,漸見乏力、消瘦,導致生長發育受阻;另外,因需要補償損失的糖成分,維持機體活動,因此患兒很容易產生饑餓感,造成多食[2]。
因高血糖不易識別,因此在面對疲倦、頭暈等癥狀時,臨床診斷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兒童糖尿病并無特異性癥狀,如果血糖水平無法得到有效控制,致使其長期處于高水平,很容易造成微血管損傷。微血管在人體中,主要分布于視網膜、腎臟、手腳末端血管等組織中,因此,一旦長期高血糖以后,微血管遭到損傷后,將導致失明、腎衰竭等癥狀,同時因遠端肢體供血不足,致使潰瘍長期不愈,因此在疾病惡化后,嚴重情況下將會導致截肢[3]。同時,隨著微血管的損傷,對患兒大血管的損害較為直接,若心臟冠狀血管出現硬化和堵塞,心臟供血功能將喪失,因此將造成糖尿病發病年齡提前,提升兒童發生心腦血管病的危險性[4]。結合上述內容可見,兒童糖尿病與成年人糖尿病的病理機制存在一定的共性,因此臨床治療手段差異較小,因此臨床治療方式主要包括早期監控、飲食控制、運動指導、胰島素治療、血糖監測等方式,因此,兒童糖尿病是嚴重影響著兒童健康的全身代謝性疾病[5],是慢性終生性疾病,需要在保證生長需要的同時進行合理的飲食控制,以及終身的胰島素治療[6-7]。
因其病理機制的復雜性,常規護理措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該次研究發現,通過綜合護理干預措施,能夠有效提升糖尿病患兒的臨床護理水平,通過早期評估,給予不同年齡階段患兒相應的心理干預,改善其負面情緒,拉近與患兒的距離,從而有效提升護理依從性;同時可通過飲食指導與生命指標監測,有效控制患兒血糖水平,降低低血糖等癥狀的發生率,保障其早期癥狀的恢復,改善預后。
綜上所述,針對糖尿病患兒實施綜合護理干預效果顯著,能夠有效避免血糖異常,提升患兒依從性,從而有效改善預后,值得進一步推廣研究。
[參考文獻]
[1]? 習海珍.綜合護理干預對糖尿病患者的效果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7,3(24):59-62.
[2]? 王曉麗,金娟,吳鼎.綜合護理干預在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中的效果分析[J].泰山醫學院學報,2018,39(12):81-83.
[3]? 陳娜芬,蘇雅漩,林靜.糖尿病患兒實施綜合護理干預的效果觀察[J].糖尿病新世界,2018,21(18):153-154.
[4]? 蘇云鶴.護理干預在治療小兒糖尿病中的臨床應用價值[J].糖尿病新世界,2015,15(17):129-131.
[5]? 李曉燕.綜合護理干預預防糖尿病孕產婦不良妊娠的效果分析[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7,3(6):84-88.
[6]? 何麗華.綜合護理干預預防糖尿病孕產婦不良妊娠的效果分析[J].內蒙古中醫藥,2017,8(54):59-61.
[7]? 李冬云.綜合護理干預預防老年高血壓或糖尿病患者跌倒的效果分析[J].中國地方病防治雜志,2017,5(5):110-112.
(收稿日期:2019-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