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月英 朱小琴


[摘要] 目的 分析研究臨床護理路徑在兒童糖尿病患兒臨床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該研究隨機選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該院收治的85例糖尿病患兒,雙盲法分為觀察組43例、對照組42例,兩組患者均接受基礎治療,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在此基礎上觀察組應用臨床護理路徑,觀察兩組患兒護理效果。結果 研究顯示,護理后觀察組患兒不良事件發生率6.98%低于對照組19.05%(χ2=6.434,P<0.05);觀察組患兒護理前HbA1c、2 hPC指標與對照組比較(t=0.877、0.736,P>0.05);經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兒HbA1c、2 hPC低于對照組(t=9.412、10.031,P<0.05)。結論 對糖尿病患兒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干預,可減少不良事件發生率,提高臨床護理質量,改善患兒治療效果,值得推廣。
[關鍵詞] 兒童糖尿病;臨床護理路徑;常規護理
[中圖分類號] R248.4?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2-4062(2020)01(a)-0119-03
糖尿?。―M)是臨床常見代謝異常疾病,兒童糖尿病指患兒14歲前即發生DM,其主要因胰島素分泌異常所致,多為I型DM,患兒癥狀表現為消瘦、多尿、多飲、多食等。目前,臨床中對DM尚無治愈方法,患兒需長時間用藥控制[1];但由于患兒年齡小,自主控制意識差,不利于疾病治療、控制;因此,臨床護理干預在疾病治療中意義重大。該研究,篩選該院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糖尿病患兒85例,分析臨床護理路徑應用價值,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選該院收治的糖尿病患兒85例,使用雙盲法將分為兩組,觀察組43例中,男26例、女17例;年齡5~13歲,平均年齡(10.85±2.43)歲;平均血糖(18.66±4.05)mmol/L。對照組42例中,男28例、女14例;年齡6~14歲,平均年齡(11.02±2.35)歲;平均血糖(18.22±4.03)mmol/L。兩組患兒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兒均給予基礎治療,對照組患兒實施常規護理,包括相關知識宣教、日常生活指導、體征與癥狀護理等。
觀察組患兒在常規護理基礎上,聯合臨床護理路徑干預,操作:(1)建立護理路徑小組,組員包括科室主任、護士長、醫生、責任護士,對小組成員實施統一護理知識培訓,學習護理路徑實施方法、目的、相關注意事項等。并由小組成員對患兒一般情況進行調查,并制定合理的護理路徑方案。(2)護理路徑實施:①入院當天:小組成員主動與患兒及家屬接觸,入院評估病情,建立良好護患關系,為其詳細說明自己責任、職務,介紹病房、醫院環境、查房時間、主治醫師及醫院相關規章制度等;測量患兒生命體征、評估患兒病情,指導其家屬檢查相關知識,協助完成相應檢查,指導患兒及家屬糖尿病飲食;根據患兒病情輕重緩急,給予不同級別護理干預;注意保持病房空氣清新、陽光充足、定時通風透氣,維持室內濕度50%~60%、溫度18~20℃,并根據患兒病情予以常規護理,包括血壓、呼吸、脈搏測定,體重、體溫測量等。②入院2~3 d:小組護士為患兒家屬進行飲食指導,如飲食交換法、總量控制、飲食治療目的、原則等,并根據患兒飲食習慣,進行個性化指導,幫助家屬掌握飲食治療的需求與具體方法,保證患兒營養、能量供給。為患兒及家屬講解胰島素種類、使用方法及胰島素治療重要性,監測患兒血糖,并為其制定血糖控制目標;告知患兒家屬低血糖危害性、低血糖表現、及相應處理方法。告知家屬胰島素保存方法、注射部位,由護士示范皮下注射胰島素方法,指導其學習胰島素筆使用及安裝方法。③入院4~6 d:小組護士根據患兒及家屬理解度、認知度,對其進行相應健康指導,護理人員耐心、詳細為患兒及家屬講解胰島素注射注意事項、方法及操作步驟,在護士監督下,鼓勵其自行學習注射胰島素,保證每位家長都掌握正確方法;同時,告知患兒家屬糖尿病易并發多種不良發展,如糖尿病病足、感染、低血癥等,因此需做好自我保護措施,并注意個人衛生預防感染、糖尿病病足的發生,造成不良影響。此外,患兒家屬掌握胰島素注射方法后,強調其相關使用注意事項,講解針頭反復使用危害性、藥液更換要點等,直至完全掌握。④入院7 d至出院:告知患兒家屬多參加體育運動的好處、意義,并根據患兒體能、病情、年齡制定個體化長期鍛煉方案;詳細指導患兒及家屬掌握體育鍛煉相關知識、注意事項等。此外,指導患兒及家屬胰島素藥物使用方法、作用、按時用藥的意義。⑤心理干預:DM屬于終身性疾病,患兒需堅持用藥,患兒易出現易怒、焦躁、反感等情緒;同時兒童DM對家屬也是一種心理打擊,不僅增加家庭經濟負擔,同時,家屬更擔憂患兒健康,易出現焦慮、抑郁等消極情緒。鑒于此,小組成員應多給予患兒鼓勵支持,與患兒建立信任關系,幫助患兒樹立治療信心;對于家屬則需要及時進行開導,告知其良好的血糖控制,可極大減少對患兒健康影響,消除家屬心中負面情緒,使其積極配合治療。此外,小組護士為患兒提供電話咨詢服務,方便進行隨訪調查,及方便醫患間聯系。
1.3? 觀察指標
護理期間,統計兩組患兒不良事件情況,包括酮癥酸中毒、皮膚感染、低血糖等。并監測患兒護理前后血糖情況,糖化血紅蛋白(HbA1c)、餐后2 h血糖(2 hPC)。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兒不良事件對比
研究結果統計,觀察組43例患兒中,發生皮膚感染2例、低血糖1例,不良事件發生率6.98%;對照組42例患兒中,發生酮癥酸中毒2例、皮膚感染5例、低血糖1例,發生率19.05%。觀察組不良事件發生率6.98%低于對照組19.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434,P<0.05),見圖1。
2.2? 兩組血糖水平比較
數據顯示,觀察組患兒護理前HbA1c(9.2±1.0)%、2 hPC(10.5±1.3)mmol/L,對照組護理前HbA1c(9.0±1.1)%、2 hPC(10.7±1.2)mmol/L;兩組血糖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877、0.736,P>0.05),見圖2。
經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兒HbA1c(6.8±0.7)%、2 hPC(6.1±0.7)mmol/L,對照組患兒HbA1c(8.8±1.2)%、2 hPC(8.5±1.4)mmol/L;兩組血糖水平對比,觀察組顯然低于對照組,組間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9.412、10.031,P<0.05),見圖3。
3? 討論
DM是臨床常見終身性疾病,是一種無法治愈的慢性疾病,一旦獲病需要持續醫療照顧。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改善,臨床兒童糖尿病發生率不斷升高,對患兒生長發育、家庭生活質量等均造成嚴重影響[2]。DM可造成患兒機體免疫力下降,如何提高其治療效果,仍是臨床研究重點[3]。
目前,對DM治療主要以控制血糖為治療目的,但其控制效果并不完全取決于藥物使用、醫療水平,同時與患者依從性存在必然聯系。因此,再給予DM患兒基礎藥物治療同時,正確的護理干預同樣意義重大[4]。以往臨床采用常規護理模式,在DM護理中缺乏系統性、完整性,同時傳統護理模式,易受到患兒主觀能動性、護士責任心等多種因素影響,導致護理效果不佳,在DM護理工作中應用價值有限[5]。
該研究對觀察組43例兒童DM實施護理路徑干預,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患兒血糖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臨床護理路徑可有效控制患者血糖。臨床護理路徑作為一種新型管理模式,其具有程度化、標準化、高效、低耗等優點,且以時間為縱軸,以護理方案為橫軸,具備良好的計劃性與時間性;該護理模式嚴格依照時間框架,制定標準化護理流程,有計劃、有預見性的實施護理服務,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護理人員可根據路徑表實施護理,進而提高護理質量[6]。此外,該研究顯示,觀察組不良事件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進一步說明,對DM患兒開展臨床護理路徑干預,可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提高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對兒童DM采用臨床護理路徑干預,效果確切,有助于患兒控制血糖,減少不良事件,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楊華紅.臨床護理路徑在妊娠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5,21(18):2792-2794.
[2]? 姚蕾,楊蓉.臨床護理路徑在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20(16):61-63.
[3]? 葉亞月,徐娜.中醫路徑化護理管理措施在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應用的統計分析[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8,18(3):331-334.
[4]? 葉曉君,陳珍琦,蔡曉紅.路徑化護理干預對兒童糖尿病的干預效果及預后的影響分析[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7,17(11):1701-1703.
[5]? 程艷,潘園,張永文.中西結合臨床護理路徑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護理效果[J].中國醫藥導報,2016,13(31):162-165.
[6]? 高莉,周榕.臨床護理路徑在初診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山西醫藥雜志,2016,45(8):979-981.
(收稿日期:2019-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