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都克尤木江·阿布力孜 古麗米熱·艾麥提 阿米娜·如斯太木
【摘要】目的:研究核磁共振檢查在胎盤植入產前診斷中的價值。方法:擇取我院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期間收治的50例胎盤植入高危因素的孕中晚期孕婦作為研究對象,所有孕婦均接受MRI檢查,以手術病理結果作為金標準,記錄MRI檢查檢查結果。結果:檢查特異性為83.33%,敏感性為84.38%,陽性預測率為83.33%,陰性預測率為75.00%。結論:應用核磁共振多參數快速掃描診斷產前胎盤植入診斷正確率較高,建議推廣。
【關鍵詞】核磁共振;胎盤植入;產前診斷
子宮蛻膜或者減少,導致胎盤見蛻膜海綿層產生的生理性裂縫線沉底消失,單個或者多個胎盤母體葉和蛻膜基底層連接較為緊密甚至與子宮肌層相連接的情況稱為胎盤植入。胎盤植入將會誘發失血性休克、大出血以及引導出血,嚴重危害母嬰健康。本文旨在分析胎盤植入產前診斷應用核磁共振掃描的臨床應用價值,現將研究內容作以下分析。
1.1一般資料
擇取50例高危因素胎盤植入孕中晚期孕婦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年齡最大者為42歲,年齡最小者為26歲,平均年齡為(35.6±2.4)歲,孕周為(28~37)周,平均孕周為(31.2±2.3)周。所有孕婦均已提前了解研究內容,同意參與臨床研究。本次研究項目已通過科學技術委員會審核,核發有正式文件。
1.2方法
所有孕婦均接受MRI檢查,采用德國西門子Sonata 1.5T超導型磁共振儀(Syngo MR 2002B,SIEMENS)和標準腹部線圈,孕婦保持仰臥體位,根據腹中胎兒體位再行調節。從孕婦橫膈開始掃描,掃描至恥骨和宮底位置,實施矢狀位以及半傅里葉單次激發快速自旋回波序列掃描,掃描參數:TR:1800ms,TE:110ms,層厚:6mm,層間距:1mm,視野:600mm,矩陣;256×256,掃描時間:10min。后進行冠狀位與周圍平衡式快速場回波序列掃描,掃描參數:TR:2.0ms,TE:1.5ms,層厚:6mm,層間距:1mm,視野:500mm,矩陣:256×189,掃描時間:20min。檢查期間未使用鎮定劑。影像學資料由兩名閱片經驗豐富的影像科意識進行盲法閱片,獨立分析,應用PASC系統圖像對各項治療進行評定,當兩名醫師結果不一致時由第三名主任醫師決定審片結果。
1.3觀察指標
以手術病理結果作為金標準,記錄MRI診斷特異性、敏感性、陽性預測值和陰性預測值。
1.4統計學方法
研究數據導入統計學軟件SPSS19.0進行運算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數(%)表示,行卡方(X2)檢測,當檢測后的P值小于0.05時認為組間對比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
如下文表1所示,50例具備胎盤植入高危風險孕中晚期孕婦經手術確診,其中32例胎盤植入,18無胎盤植入,MRI診斷結果30例胎盤植入,20例無胎盤植入,可知MRI胎盤植入敏感性為84.38%(27/32),特異性為83.33%(15/18),陽性預測值為83.33%(27/30),陰性預測值為75.00%(15/20)。
胎盤植入屬于子宮脫模導致的發育不良,為獲得血液供應,子宮肌層會被胎盤絨毛穿透或者入侵,抵達漿膜層后導致胎盤異常種植。根據當前研究表明,剖宮產、引產以及受國家政策影響高齡孕婦增多,胎盤植入發病率增多,胎盤植入會導致患者發生產后出血,嚴重時可導致患者子宮切除。MRI磁共振成像從患者機體中獲取電磁信號,利用空間編碼處理信號,將處理后的信號利用信息圖像斷層成像術進行圖像重建。應用MRI磁共振掃描診斷胎盤植入的征象主要有胎盤附著處肌層發生缺失或者變薄,胎盤厚度不均,胎盤與子宮交界面無法觀測到信號或者觀測的信號中斷,胎盤與子宮交界面存在波浪狀改變,子宮壁或者宮旁血管數量增多,膀胱受壓迫變形,膀胱與子宮下段脂肪層消失或者分布不均勻。胎盤植入患者接受診斷后有助于制定科學的治療方案,當前治療胎盤植入分為保守治療與根治治療,保守手術治療應用部分楔形切除術、胎盤植入局部搔刮術,使用吸收手術線進行八字縫合,宮腔紗布填塞止血,如有必要可結扎雙側髂內動脈。盆腔動脈栓塞術、子宮背帶式縫合術也逐漸應用于胎盤植入治療。兇險性的前置胎盤患者接受傳統全子宮切除術時,出血量極大同時膀胱和輸尿管極易受到損傷,因此建議使用改良的全子宮切除術用于改良患者預后。研究表明,MRI磁共振掃描應用診斷胎盤植入,T2WI序列掃描可呈現低信號,同時子宮肌層以及子宮下段發生膨隆,孕晚期為提升診斷正確率可聯合使用間接征象進行診斷,配合直接征象進行診斷,降低誤診風險。本次研究中,發現MRI診斷胎盤植入的特異性、敏感性均較高,表明該影像診斷方式具備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MRI應用于胎盤值入產前診斷的診斷正確率高,同時誤診和漏診風險較低,有利于患者制定對癥治療方案,保障母嬰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