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華
【摘要】目的:研究肺結核臨床診斷中X線和CT的應用價值。方法:2017年8月-2019年7月本院接診的肺結核病患45例,并對其施以胸部X線和CT檢查,同時將手術病理結果作為標準,評估胸部X線與CT診斷肺結核的準確率。結果:本組45例病患胸部X線檢查的準確率為82.22%(37/45),螺旋CT檢查的診斷準確率為97.78%(44/45)。2種方法對肺結核進行診斷的準確率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肺結核胸部X線檢查提示,病變大多呈斑片狀、云絮狀高密度影,邊緣模糊,內部密度不均勻,可見低密度區形成,部分伴有纖維索條影、結節影等增殖性病灶或者是鈣化性病灶。螺旋CT檢查提示,病灶呈斑片樣、結節樣密度影,可伴有空洞及微小鈣化灶的形成,能更清楚的顯示病灶的形態結構以及是否存在衛星病灶。結論:利用螺旋CT對肺結核病患進行診斷,能夠有效提高其早期診斷的準確率,建議推廣。
【關鍵詞】肺結核;X線檢查;CT檢查;診斷價值
臨床上,肺結核屬于是一種慢性傳染性疾病,通常是由結核分枝桿菌感染所致,可累及多個臟器,危及患者生命健康。因肺結核的臨床表現較為復雜,且在發病初期不會表現出具有特異性的臨床癥狀,使得診斷難度增大。現階段,臨床醫師通常會采取胸部x線以及CT的影像檢查方法來對肺結核病患進行診斷,但不同的診斷方式有其各自的優缺點。為此,以45例肺結核病患(接診于2017年8月-2019年7月)為對象,旨在分析X線與CT在肺結核臨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總結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8月~2019年7月本院接診的肺結核病患45例,包含男性26例與女性19例,年齡在23~81歲,平均(46.25±8.34)歲;病程在數日至13年,平均(7.91±1.86)年。患者經手術病理檢查明確診斷,依從性良好。患者病歷信息完整,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排除標準(1)高血壓者。(2)肺癌者。(3)糖尿病者。(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5)依從性較差者。(6)肺炎者。(7)中途退出研究者。(8)病歷信息缺失者。
1.3方法 術前,45例病患均完善胸部X線與CT檢查,詳細如下:胸部X線檢查時,選用飛利浦Digital Diagnostvs型X光機,然后對患者肺尖到膈肌的整個肺部結構進行仔細的檢查。CT檢查時,選擇東軟精睿NeuViz128型螺旋CT,設計層距為5mm、層厚為5mm、矩陣512*512、建像視野300mm,從肺尖開始到膈肌對患者施以連續性的掃描,確保病灶邊緣位置以及病灶內部細微結構都能清楚地顯示出來。其中,肺結核病灶的病理類型主要包括滲出性病灶、增殖性病灶、干酪樣病灶、鈣化病灶以及空洞等。
1.4評價指標 綜合分析45例病患不同方法診斷的結果,并做好相應的數據統計工作。
1.5統計學分析 數據分析用SPSS 20.0軟件,t和X2分別檢驗計量資料(x±s)與計數資料[n(%)],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診斷結果分析 45例病患胸部X線檢查的結果和手術病理結果相符的有37例,占總比例的82.22%;CT檢查結果和手術病理結果相符的有44例,占總比例的97.78%。本組CT診斷的準確率比胸部X線高,P<0.05。
2.2影像學特征分析 胸部X線檢查可見病變大多呈斑片狀、云絮狀高密度影,邊緣模糊,內部密度不均勻,可見低密度區形成,部分伴有纖維索條影、結節影等增殖性病灶或者是鈣化性病灶。螺旋CT檢查提示,病灶呈斑片樣、結節樣高密度影,可伴有空洞及微小鈣化灶的形成,較X線檢查能更清楚的顯示病灶的形態結構以及是否存在衛星病灶。
臨床上,肺結核具有比較高的發病率,且其病發較為緩慢,在感染初期并無較為明顯的不適感,但在病情進展后,將會出現發熱、咳嗽、咳痰、咯血等癥狀,不僅損害了患者的健康,同時還對其日常生活造成了不利影響。目前,臨床醫師可采取胸部X線檢查法來對肺結核病患進行診斷,雖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容易引起漏診以及誤診等問題。近幾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進一步發展,CT被更為廣泛的應用在了疾病的診療工作當中。并且,CT還具有強大的后重建功能,可獲得更為清晰的影像學圖像,能夠為臨床醫師評估患者的病情提供重要的影像學信息。另外,對于一些隱匿性的肺結核病灶,利用CT也能將之清楚地顯示出來。此研究中,45例病患螺旋CT檢查的準確率比胸部X線檢查的高,P<0.05。運用CT技術能夠有效提高肺結核臨床診斷的準確率,但為能減輕部分病患的經濟壓力,我們可以先對其施以X線檢查,然后再針對難以確診亦或者是高度疑似病灶者,予以CT檢查,如此,可更加綜合有效的提升肺結核早期診斷的準確率,使患者能夠盡早接受對癥治療,從而有助于促進其病情康復,提高生活質量。
綜上,在肺結核的臨床診斷工作中合理運用螺旋CT檢查法,能夠取得比較理想的診斷效果,有助于提高患者病情早期診斷的準確率,建議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