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偉 席倩
【摘要】目的:探討腹腔鏡直腸癌手術與開腹直腸癌根治術治療老年直腸癌患者的不同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7年3月~2019年5月于我院進行診治的138例老年直腸癌患者納入研究對象,按照使用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參照組和研究組各69例,參照組使用開腹直腸癌根治術,研究組使用腹腔鏡直腸癌手術,整合兩組研究結果后對比臨床治療效果并進行分析。結果:經探討,研究組的手術相關指標(術后通氣時間、術中出血量)均比參照組更優質,且研究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幾率5.80%分明要少于參照組21.74%,P<0.05。結論:腹腔鏡直腸癌手術對于老年直腸癌患者而言治療效果更佳,其可以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作幾率。,減少患者的術后通氣時間和術中出血量,更利于患者恢復,建議推廣。
【關鍵詞】腹腔鏡直腸癌手術;開腹直腸癌根治術;老年直腸癌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3月~2019年5月于我院進行診治的138例老年直腸癌患者納入研究對象,按照使用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參照組和研究組各69例,參照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41例,28例,年齡62~83歲,平均年齡(72.17±9.51)歲;研究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38例,31例,年齡63~85歲,平均年齡(72.67±9.72)歲。經資料整合后發現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方面不存在統計學差異,即P>0.05,可開展統計學處理。
1.2治療方法
參照組進行開腹直腸癌根治術。全程對患者進行生命體征監測,患者行截石位,全身麻醉后,于腹部處切15cm左右切口,于靠近腫瘤一側將腸管用結扎夾結扎,并進行游離處理,之后進行全直腸系膜切除術,將腸道與消化道都進行重建。
研究組實施腹腔鏡直腸癌手術。全程對患者進行生命體征監測,囑咐患者術前2~4h內飲用糖水,提高老年患者的手術耐受力,并指導患者進行咳嗽和呼吸訓練,幫助患者調整其心肺功能。患者選擇截石體位,利用氣管插管的方式進行全身麻醉,在于患者腹部中下緣切1cm左右切口,將CO2氣腹搭建起來(氣腹壓力為12~14mmHg),向內探入腹腔鏡,于患者臍下作10mm切口,使得左側腹臍恥與左右麥氏點和中點保持在一條直線上,分別作5mm、5mm、12mm切口,將乙狀結腸系膜分離,分離過程中確保雙側輸尿管安全,將腸系膜下淋巴脂肪組織清理清晰,將腸系膜下動靜脈暴露在視野中,根部用夾子夾住并離斷,沿著迪氏筋膜分離盆筋膜臟層和壁層,剪開骶骨筋膜、肛尾韌帶與部分恥骨尾骨肌,分離直腸系膜與遠端肛尾附著處至直腸系膜,并將其完全切除。
1.3評價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相關指標(術后通氣時間、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及術后并發癥發作幾率。
1.4統計學運算
組間檢驗運算以統計學軟件包(版本:SPSS20.0)進行輔助,對應以(X±s)、(n)%表示計量、計數資料數據,當P<0.05即表明數值比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手術相關指標對比
經探討,研究組的手術相關指標(術后通氣時間、術中出血量)均比參照組更優質,p<0.05,見表1。
2.2術后并發癥發作幾率對比
研究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幾率5.80%分明要少于參照組21.74%,p<0.05,見表2。
消化科臨床中,直腸癌屬于發病率較高的一種消化系統腫瘤,近些年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發病人數在逐年上升。直腸癌的早期癥狀非常不典型,像是便血、排便頻率增加、腹痛本等很容易被誤會,病人若沒有重視起來去醫院檢查,很容易延誤病情。使用藥物治療直腸癌的方式因無法完全到達病灶,治療效果不佳,手術治療更為有效,而傳統的開腹手術造成的創口較大,恢復慢,也很容易引起各種并發癥,對患者的恢復生活也會造成較大的影響。而在腹腔鏡技術發展后,通過腹腔鏡治療直腸癌已經成為新的應用趨勢,其特有的小創口,出血量較少且長期預后較佳的優勢,廣受歡迎。
腹腔鏡手術在實施時能夠預防空氣中的細菌污染腹腔,能夠避免術后出現腸粘連現象,安全性較高。但與開腹手術相對應的是,腹腔鏡手術價格更高,對主刀醫生的技術能力也有極高的要求。通過腹腔鏡手術治療直腸癌時,也需要醫生有效管理圍術期,繼而降低老年人在術中產生的應急反應和長時間麻醉的發生率,有效促進患者恢復。
經探討,研究組的手術相關指標(術后通氣時間、術中出血量)均比參照組更優質,且研究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幾率5.80%分明要少于參照組21.74%(P<0.05)。
由此可得,腹腔鏡直腸癌手術對于老年直腸癌患者而言治療效果更佳,其可以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作幾率。,減少患者的術后通氣時間和術中出血量,更利于患者恢復,建議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