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鑫愛
【摘要】目的:研究討論經顱多普勒超聲對大腦中動脈急性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損傷的評估和恢復的預測作用及其重要價值。方法:將我院于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期間接診治療的9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樣本,隨機分配為參照組和實驗組。參照組患者實施常規內科對癥治療方案,實驗組患者在參照組的基礎上,采用經顱多普勒超聲(TCD)分型及有效預測。將兩組患者的血流指標、神經功能缺損指標、神經功能恢復指標、預后恢復指標進行對比和探究。結果實驗組患者在利用經顱多普勒超聲(TCD)有效評估后,各項數據均得到明顯改善,且效果顯著(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針對大腦中動脈急性腦梗死患者,采用經顱多普勒超聲(TCD)進行預測,對其神經功能損傷的有效評估和恢復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擁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大力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大腦中動脈急性腦梗死;經顱多普勒超聲;預測
缺血性腦卒中是臨床較為常見的危急重癥,且多發于大腦中動脈急性腦梗死患者。按照目前的醫療科技,靜-動脈溶栓側日是最佳的治療方案。經顱多普勒超聲(TCD)在臨床應用中較為廣泛,可以針對患者病情的發展及預后效果進行有效預測。臨床治療中,有部分患者因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而失去靜一動脈溶栓治療的大好機會,據相關的研究資料顯示,此類型患者于發病早期已顯現出異常血流動力學的特征。因此,本文將對大腦中動脈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血流指標、神經功能恢復的預測等內容展開進一步的研究,現進行如下報道。
1.1一般資料 將我院于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期間接診治療的9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樣本,隨機分配為參照組和實驗組。參照組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0例,年齡范圍50~75歲,平均年齡( 64.53±3.26)歲;實驗組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2例,年齡范圍51~72歲,平均年齡(65.21±3.68)歲。將兩組患者的基本數據進行對比,均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對本次研究目的均知情且自覺簽署知情同意書,并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
1.2方法 參照組患者實施常規內科對癥治療方案。
實驗組患者在參照組的基礎上,采用經顱多普勒超聲(TCD)分型及有效預測,相關檢測內容如下:
(1)血流指標檢測:對所有入院接受治療的患者于24小時內完成TCD檢查,對其大腦中動脈血流指標進行專業評估:首先確定患者是否具備理想的顳窗穿透性,之后對其大腦動脈、前后及頸動脈終末端進行依次檢查;經患者眼窗對其眼動脈進行檢查;經枕窗對患者的基底動脈和椎動脈進行檢查。
(2)神經功能缺損指標檢測:采用卒中量表(NIHSS)對所有入院接受治療的患者于24小時內完成神經功能缺損指標的專業評估,并與發病后的第6天和第12天進行再次評估。
(3)神經功能恢復指標檢測:使用改良后的Rankin量表(mRS),利用電話隨訪的方式,對所有患者的神經功能恢復情況進行搜集取證。
(4)預后恢復指標檢測:采用GOS預后恢復量表,對所有接受治療的患者于發病后及發病3個月內的恢復指標進行隨訪取證并進行專業評估。
1.3觀察指標 (1)將兩組患者的血流指標進行比較;(2)將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指標進行比較;(3)將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恢復指標進行比較;(4)將兩組患者的預后恢復指標進行比較。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處理,計數數據均采用(%)表示,行X2檢驗;計量數據采用(x±s)進行表示,行t檢驗。若P<0.05,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的血流指標比較 對比兩組患者的血流指標數據,實驗組患者的Vd、Vs、Vm指標相較于參照組患者明顯降低,PI值則明顯提升(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注:*與參照組比較P<0.05.
2.2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指標比較 入院時,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指標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發病第6天時,實驗組患者的指標有明顯改善,發病第12天時,實驗組患者的指標明顯高于參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2。
2.3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恢復指標比較 入院時,兩組患者的mRS評分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3個月后,經電話隨訪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的mRS評分明顯優于參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3。
注:*與參照組比較P<0.05.
2.4兩組患者的預后恢復指標比較 GOS量表評估標準為:Ⅰ級:患者已死亡;Ⅱ級:患者處于植入狀態;Ⅲ級:患者恢復后患有嚴重殘疾;Ⅴ級:患者各項恢復指標良好;Ⅵ級:患者恢復后患有中度殘疾。參照組患者中Ⅴ級患者7例,Ⅵ級患者8例,Ⅲ級患者25例,Ⅱ級患者5例,Ⅰ級患者0例,總預后恢復優良率為33.33%(15/45);實驗組患者中Ⅴ級患者13例,Ⅵ級患者15例,Ⅲ級患者10例,Ⅱ級患者7例,Ⅰ級患者0例,總預后恢復優良率為62.22%(28/45)。將兩組患者的預后恢復指標進行綜合比較分析,實驗組患者的指標明顯高于參照組患者,且差異明顯(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在采用經顱多普勒超聲(TCD)對其神經功自匕損傷程度、改善及恢復、預后恢復等方面進行有效評估后,各項數據均得到明顯改善,且效果顯著(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總而言之,針對大腦中動脈急性腦梗死患者,采用經顱多普勒超聲(TCD)進行有效預測,對于其神經功能損傷的有效評估和恢復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擁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大力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