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運良
摘要:依法執政,就是黨要依據憲法治國理政。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建設法治政府,推進依法行政,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針對當前一些領導干部依法執政中存在的問題,著力提高領導干部依法執政水平顯得十分必要。
關鍵詞:領導干部 依法執政 優化執法
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既是對我們黨法治思想、法治實踐的總結,更將掀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嶄新一頁。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建設法治政府,推進依法行政,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領導干部是執掌黨的執政權和國家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等公權力的特殊群體,必須具有較高的依法執政能力和水平,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一、充分認識依法執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依法執政,就是黨要依據憲法治國理政。依法執政的基本內容是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黨領導制定憲法和法律,黨自身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依法執政,關鍵是依憲執政”。這揭示了依法執政的本質內涵,即執政黨要依據國家憲法獲取和執掌國家政權,并鞏固和維護其執政地位的執政方式與領導方式。依法執政是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的可靠保障。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報告首次提出堅持“依法執政”,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確立了我們黨的三大執政原則,即“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三者之間是辯證統一的:科學執政是基本前提,民主執政是本質所在,依法執政是實現科學執政與民主執政的基本途徑。黨的十七大將這三大執政原則寫入《中國共產黨章程》。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依法執政是依法治國的關鍵”。實行依法執政是新的歷史條件下黨治國理政方式的一個轉變,是政黨政治法治化的表現。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因此,領導干部堅持依法執政,一方面可推動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也是黨執政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另一面可應對“四種考驗”、化解“四種危險”和完成歷史任務的現實需要,也是全面改革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迫切需要。只有依法執政,才能從根本上保證政權的鞏固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二、當前領導干部依法執政中存在的問題
截至2013年底,我國現行有效法律243件、行政法規731件、地方性法規9347件。盡管我們國家制定了相對比較完備的法律,但有些法律針對性、可操作性不強,沒有真正的發揮作用,難以得到有效執行。可以說法律實施問題是目前最嚴重的一個問題。依法執政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就是保證執法。然而我們一些領導干部以黨代政,干涉執法機關正常的執法活動。表現為:
一是法治觀念不入心。法治觀念淡薄、特權思想嚴重、目中無法、信奉權大于法的人還不少,所謂“紅頭文件大于黑頭文件,口頭通知大于文件規定的現象成為習慣思維定勢和辦事潛規則”,這是法治建設的大敵,依法執政的大敵。一些國家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干部依法辦事觀念不強、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現象依然存在。執法體制權責脫節、多頭執法。執法就是罰款,管理就是收費觀念左右著執法者的行為,如釣魚執法、選擇性執法等。
二是執法不作為。爭權諉責現象較為突出。政府的管理職能并沒有得到很好的履行,出現“缺位”現象。比如在市場監管領域,一些食品安全的事件層出不窮,從毒奶粉的事件一直到地溝油的事件,甚至還有毒藥品的事件,這一些事件都表明政府對于食品藥品的監管,還沒有達到老百姓的基本要求。
三是行政不守紀。一些領導干部為片面追求GDP,喜歡搞“政績工程”、“面子工程”的現象較為普遍。“拍腦袋決策,拍胸膛保證,拍屁股走人”,征地強拆、污染強排,隨意舉債、任意欠款等等,“人治”之舉仍然不時發生。特別是一些領導干部,只唯上,只對上級負責,出現了諸如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甚至是鋪張浪費,將公權力作為自己尋租甚至貪腐的溫床。
四是執法不公正。執法不公損害了地方政府的誠信。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司法不公對社會公正具有致命破壞作用。一些領導干部在執法過程中,不尊重法律,不維護法律權威,不按照政策辦事,或者只是按照個別領導意志辦事,結果破壞了社會公平正義。如一些見諸報端的冤假錯案,讓人民對我們的法律制度存在疑慮。
三、建設一支善于治國理政的高素質干部隊伍
依法執政是依法治國的關鍵。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依法執政,既要求黨依據憲法法律治國理政,也要求黨依據黨內法規管黨治黨。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新形勢下,我們黨要履行好執政興國的重大職責,必須依據黨章從嚴治黨、依據憲法治國理政。
(一)領導干部要帶頭樹立法治觀念。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堅持把領導干部帶頭學法、模范守法作為樹立法治意識的關鍵。我國經濟社會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人民群眾的民主意識、法治意識和權利意識日益增強,再像過去那樣運用權力思維、行政思維甚至人治思維來管理國家和社會已經不行了。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是依法執政的基本原則。立法為民、執法為民、司法為民,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真正用來為人民謀利益,既是民主執政的內容,也是依法執政的應有之意。作為領導干部,要牢固樹立有權力就有責任、有權利就有義務觀念,必須高度重視憲法法律的學習,把熟練掌握憲法法律知識、法治理念、法治精神作為履職盡責的基本條件,不斷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只有各級領導干部帶頭對法治的尊重和信仰,才能帶動全社會對法治的尊重和信仰。
(二)領導干部要優化執法方式。十九大報告指出:國家層面重在制定統一的監管規則和標準,地方政府要把主要力量放在公正監管上。推進“雙隨機、一公開”跨部門聯合監管,推行信用監管和“互聯網+監管”改革,優化環保、消防、稅務、市場監管等執法方式,對違法者依法嚴懲、對守法者無事不擾。法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守法是法治根本。領導干部帶頭依法辦事,優化執法方式,對維護憲法法律權威和尊嚴至關重要。法律與制度的執行,說到底還是要靠人來執行和推動。在人的推動中,領導干部的作用是無可替代。各級黨組織和領導干部在推動法治建設方面應發揮著帶頭依法辦事,形成示范效應的正面作用。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要時刻繃緊法治這根弦,做到心中有法、慮必及法、行必依法。對法律要有敬畏之心,始終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沒有特權、法律約束沒有例外的原則,牢固確立法律紅線不能觸碰、法律底線不能逾越的觀念,不能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權壓法、以言代法、徇私枉法。尤其是在依法行使自由裁量權時,一定要恪守公平正義的法治理念,正確處理權與法、情與法、利與法的關系,公正決斷是非,不因私利拋公義,不因私誼廢公事,不因私情棄公平,確保權力行使不偏離法治軌道、不突破法律邊界、不逃避法律責任。
(三)領導干部要接受權力制約。強化對領導干部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完善糾錯問責機制。“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讓“權力放在陽光下運行”,大力推進政府自我革命,向人民群眾公開權力清單、負面清單和責任清單。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建立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對決策嚴重失誤或者依法應該及時作出決策但久拖不決造成重大損失、惡劣影響的,嚴格追究行政首長、負有責任的其他領導人員和相關責任人員的法律責任”。同時,要把法治建設成效作為衡量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工作實績重要內容,納入政績考核指標體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辦事作為考察干部重要內容,在相同條件下,優先提拔使用法治素養好、依法辦事能力強的干部。這就能根本上扭轉唯GDP論英雄的現象,減少權力尋租,“政績工程”、“爛尾工程”的現象盡可避免,以保證黨的方針政策落地生根。
(四)領導干部要運用法治思維。領導干部要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提高黨員干部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當前,我國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社會穩定進入風險期,作為領導干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工作、解決問題。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治是最大的社會公約數。在法律框架內保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懲治各類犯罪、維護政治安全,能夠最大限度地穩定社會預期、最大限度地贏得人民群眾的擁護和社會的支持,使法治成為社會安定有序的壓艙石。領導干部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來應對改革發展穩定等問題時,要善于與人民群眾理性對話,善于與不同意見的當事者協商,做到合法合理,合真理、合情理。只要領導干部依法執政,理性平和,真誠對話,人民群眾也會理性、合法地維護自己的權利,才不會采取危害社會的極端行為。如果以犧牲法律權威為代價,求得問題一時解決,會破壞法治社會,引發新的問題。因此,對進入法定渠道的矛盾問題,要嚴格依據事實、有關法律,公開公正處理,真正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信服法律權威,從而形成全社會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文化和法治氛圍。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輔導讀本,人民出版社.2014.10.
[2]. 《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輔導讀本》,作者,薛剛凌,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