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林
摘要:在對知識管理及圖書情報學的改革創新關系進行探析與討論的過程中,應能對二者之間存在的緊密的交互關系,以及顯著的差異性進行全方位了解。由此,才可對二者的相互關系的創新發展提供更明確的思路與方向。即,相關人員應可將知識管理轉化成圖書情報學的重要研究要素,并基于知識管理要素實現圖書情報組織的優化與變革。
關鍵詞:知識管理 圖書情報學 改革創新 關系
所謂的知識管理,更強調對知識以及與知識相關的資源進行管理。其并不是空洞沒有理論依據的管理思想,而是以信息為基礎,以知識創新為方向的具有高度可行性與可操作性的管理形態。更準確地講,知識管理是對信息進行采集、編碼、整合與共享的過程。而在對知識管理的概念與內涵不斷進行了解、建立正確認知的過程中,其所具備的顯著特征令其與圖書情報學產生密切的關系。甚至,在國內外逐漸形成專門的研究領域,對知識管理與圖書情報學的關系進行深層次研究。
一、知識管理及圖書情報學的關系分析
(一)知識管理與圖書情報學的交互關系
基于社會經濟與科技的高速發展,催生出新的產業與多元文化觀念。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人們逐漸意識到知識創造價值的巨大能力。尤其,在互聯網技術的作用下,當前社會中已經對“數據為王”達成了統一的共識。誰掌握更多、更具價值的數據,誰就可以洞察先機。在此情勢下,圖書情報界中進行了一定創新性改革,對圖書情報學與知識管理之間的關聯性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分析。由此,衍生出等同說、階段說等不同的理念與意見。部分學者認為,圖書情報學與知識管理間具有密切聯系。還有部分該領域的研究專家提出,圖書情報學與知識管理的研究范疇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其都是對相關信息進行采集、分析、整合、傳輸與應用。甚至,很多人認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圖書情報學的研究側重點會從競爭情報轉化為知識管理。從多項研究內容、不同研究方式中都了解到,圖書情報學與知識管理之間所存在共性,但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差異性,但不可否認的是二者之間具有緊密的交互關系。從這點出發,在對知識管理與圖書情報學的改革創新關系進行探索時,才更具備強有力的說服性。同時,基于二者之間的互動關系,而對圖書情報領域的革新與創新發展提供新的思路與依據。
(二)知識管理與圖書情報學之間的差異性
在知識經濟的作用下產生了知識管理,為圖書情報學的發展帶來新的契機。知識管理強調創建知識創新的優質生態,并逐漸產生良性循環,促使知識進行更有效的共享與應用。我們已經了解圖書情報學與知識管理之間存在一定的互動關系,但他們不能彼此替換,也不應將其理解為表層意義上的包含與交叉的關系。圖書情報學與知識管理間還是存在一定差異性的,它們在邏輯起點、目標與功能、運作過程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具體來說,從邏輯起點的維度進行對比的話,圖書情報學側重探析信息流的控制,以“社會信息”為切入點進行研究。而知識管理更注重知識應用層面的研究,更重視智力管理。知識管理的邏輯起點是“知識”,圖書情報學的邏輯起點是“社會信息”。圖書情報學與知識管理的目標與功能也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即前者強調利用技術手段對信息機械能集成與應用,其整體目標是完成信息的科學化配置。圖書情報學并沒有顯著的服務目標,其僅擁有待開發的價值。而知識管理既要對信息的傳播與傳輸等進行研究,還看重信息的增值。知識管理的目標是突破,并展現出極其明顯的方向性與效用性。知識管理與圖書情報學在具體運作的過程中,其各自所體現的業務流程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圖書情報學的運作過程包括信息組織、控制與應用。而知識管理主要涉及到探索知識、交流知識與利用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既要對可視性的知識進行研究,還要開發隱性知識的價值。
二、知識管理及圖書情報學的改革創新關系的有效措施
(一)應將知識管理轉化成圖書情報學的重要研究要素
在對知識管理及圖書情報學的改革創新關系進行研究與分析的過程中,應充分發揮二者之間存在重要的互動關系。在對情報學進行深入探析與拓展的進程中,應將知識管理融入到其研究的范疇當中。并將知識管理作為重要的研究要素,從而最大化挖掘其利用價值與優勢。而在對二者間的關系進行創新革新與完善的過程中,相關人員應了解圖書情報學的研究價值與任務。其主要是針對客觀知識進行重新加工與探究,由此創建出關于知識的“認識圖譜”。基于此,可根據更具有指導性的“認識圖譜”去組織知識,深層次探尋人類在構建新的知識體系進程中的關鍵連接點以及各個知識要素間的密切關聯,甚至包括知識創造過程中的相關作用。尤其,在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高速發展的當下,漸進型的知識創新出現了一定的問題,其已不能有效滿足圖書情報學的發展要求。而具有較大突破性的知識組織才可促使圖書情報學邁入新高度上,而這種重大的創新舉措更強調在微觀上改善相關問題。一方面,信息化背景下,人們應善于從物理維度的文獻單元有效過渡到認知層面上的知識單元,并從這個角度出發,去對知識進行重新輸出與整合。或者說從物理層次直接轉化為情報單元,對信息進行表達與集成。另一方面,關于信息的計量手段應進程創新的優化,可從語法層面向語用層面轉化。在這個過渡與轉化的過程中,文獻單元知識單元的轉換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具有較大的難度。雖然運用超文本技術手段已經創建了一個涵蓋范圍極廣的體系,但所蘊含的信息要素仍停滯在文獻層。由此,應將知識管理融入到圖書情報學研究領域中。當然,在對二者進行結合的過程中,應注意到“知識化”這一概念。應將其作為重點研究對象,令基于知識管理環境中的圖書學的研究更具有指向性。相關研究人員應將認真層次、思維層次進行有機融合,并集合語言學與邏輯學等方式進行更加全面、深入的探析。在這個過程中,應全方位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作用與優勢,開發以智能化為主的創新關系發展途徑。基于此,可確保從文獻載體轉化為知識載體,從而為受眾進行更加精準、優質的情報服務。
(二)基于知識管理要素實現圖書情報組織的優化與變革
全球信息化環境下,圖書情報機構應形成更加先進、更能滿足多元化需求的服務流程與服務標準。在基于知識管理背景下,對圖書情報學進行研究的過程中,應對其組織結構的優化與管理手段的創新完善給予高度的重視。尤其,在信息爆炸的網絡社會中,為圖書情報機構的發展帶來了巨大挑戰的同時,也提供了有利的技術支持與資源幫助。在此情形下,相關管理人員應建立與時俱進的管理理念與學術學科研究意識,能夠突破傳統管理模式下的各部門的分工界限。應對收集情報過程的連貫性與實效性建立正確的認識,并能夠充分融入知識管理要素,創建更具有人文屬性的組織結構。而在對圖書情報機構的管理模式進行革新與完善的過程中,應實現組織形態的扁平化。徹底改變既往模式下金字塔式的組織結構,將其進行大翻轉。這樣,可有效避免產生過多的重復性工作,而導致知識信心太過繁雜。同時,還可在一定程度上縮減管理層級,更利于突顯有價值的知識信息。由此,可將技術價值有效的轉化為知識管理優勢。促使圖書情報學最大化發揮優勢,為該領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思路。同時,在不斷優化組織結構的過程中,還可保證其內容能夠更加協調的發展。對于更廣闊知識信息獲取空間形成更敏銳的洞察力與靈敏的反應,切實做到內部控制機制的有效完善與外部功能的科學轉型。在知識管理視域下,在充分對組織結構基礎完善的基礎上,應進一步的革新管理手段。管理人員應對傳統管理模式下形成的控制信息與限制信息手段進行反思,并能集合其采集、整合、存儲、應用等內容,重新設定管理流程與管理程序等。利用多樣化、靈活化的運作形式,去不斷豐富管理模式。譬如,將分布式管理方式進行最優化的融入與實用,由此從常規的管理方式中進行創新,形成權變組織管理形式。基于此,從部門管理轉化為知識服務;從對人實行的制度化限制轉化為人力資源服務層面。由此,確保圖書情報組織能夠真正將知識管理與服務的“潛力”升華為“實力”。這樣,才真正體現出知識管理與圖書情報學創新關系的作用,令其相關影響、彼此促進。為情報學領域的突破性發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使知識產生更大的利用價值。
結語:
總之,相關人員應全面了解圖書情報學與知識管理之間的關系。并以此為切入點,對知識管理及圖書情報學的改革創新關系進行研究。在此過程中,應結合二者共性特征,將知識化應用到圖書情報學中。并能在知識管理背景下,不斷優化圖書情報機構的管理流程與組織結構等。
課題:本文系四川民族學院教改項目“ 面向教育教學的高校知識聚合與服務擴展研究 ”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
參考文獻:
[1]孫勝良.探究知識管理與圖書情報學的創新[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03):137.
[2]王姬.知識管理與圖書情報學的創新思考[J].傳媒論壇,2018,1(13):157.
[3]劉波.知識管理與圖書情報學的變革[J].傳媒論壇,2018,1(09):142-143.
[4]徐晴. 圖書情報學跨學科知識轉移研究[D].武漢大學,2016.
[5]陳琴,蔣合領.我國知識管理研究學派、知識基礎及熱點的可視化分析[J].情報雜志,2016,35(02):88-9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