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杏園
摘要:“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廣西與東南亞的交往日益密切。東盟國家急需將本國人才輸送中國學習先進技術、專業(yè)知識。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國積極對東盟國家提供專業(yè)教育援助,并且以一種開放包容的姿態(tài)與東南亞國家進行文化交流。廣西,因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悠久的歷史文化,使得其成了中國面向東南亞交往的重要門戶。所以,東盟國家的留學生將廣西作為其留學地的首選。近幾年,東盟國家派出了大量的人才前往廣西留學,趨勢日盛。進而,東盟留學生在廣西的留學情況引起了學界關注。本文在閱讀大量文獻,會議綱要以及對東盟留學生進行訪談的基礎上,對東盟留學生在廣西的留學情況進行簡要概述和分析。
關鍵詞:東盟留學生 廣西 留學概況
引言:近幾年,廣西已成為中國向東盟國家開展經濟貿易、文化交流的重要門戶。雙方為了適應本國經濟文化的發(fā)展,不斷派出留學生到對象國交流學習。目前,廣西區(qū)內的各大高校已與東盟多個國家的高校簽署教育交流的協(xié)議。據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教育部資料顯示:廣西派往世界各地特別是東盟交流學習的高校學生超過六千人,是中國派往東盟交流學生人數最多的省份。同時,來廣西學習的東盟國家留學生人數達37346人,成為中國東南亞國家留學生最多的省區(qū)之一。因此,廣西已成中國與東盟留學生雙向交流的重要地區(qū)。
一、東盟國家與廣西高等教育交流的可行性
(一)地緣位置
廣西毗鄰東南亞,與越南北部相連,與緬甸北部地區(qū)位于同一緯線。廣西既有通往東南亞中南半島的路上通道,又有通往海島國家的海上交通。南寧、桂林、北海等地已建立國際機場,開通直達東南亞國家的航線。南寧到萬象、河內、曼谷、吉隆坡、新加坡、文萊均可直達,耗時一至三小時,極大縮短廣西與東盟國往返距離,給東盟國家留學生赴桂學習交流提供了方便。
(二)歷史文化
一方面,東南亞各國使臣、商人,以及移居東南亞各國的華人華僑將中國的思想文化,書目典籍帶進了東南亞,促進了漢文化在東南亞的傳播與發(fā)展。另一方面,東南亞各國在形成本民族文化的過程中,不斷融入漢文化的因素,最明顯的表現(xiàn)是語言。10至20世紀初,越南喃字在漢字基礎上形成與發(fā)展。泰語,老撾語在讀音上與廣西少數民族語言有很多相似之處。在普通話以及廣西少數民族語言的學習的難易程度方面,東盟留學生比歐美、非洲留學生更易接受。
(三)中國——東盟經濟互動與發(fā)展
1.中國——東盟方面:
自2010年1月1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全面建設成功,進一步推動了中國對東盟的直接投資。
在廣西對外投資額中,2016年、2017年廣西對東盟國家投資分別為8.47、8.34億美元,約占總投資額的50%,投資行業(yè)主要涉及制造、農林漁牧、房地產、服務、批發(fā)零售等行業(yè)。
2.東盟——廣西方面:
除了廣西對東盟國家進行投資以外,不少東盟國家也將市場放進了廣西,對廣西進行了投資。
中國與東盟,廣西與東盟的經濟互動往來不斷,且有不斷上升之趨勢。經濟的增長必然拉動人才的需求,人力資源乃是當今世界最稀缺、最寶貴的資源,因為其可以創(chuàng)造無限價值。目前,東盟各國都在致力于培養(yǎng)具有國際能力的人才,為其政治、經濟服務。所以,教育合作交流對于其他的雙邊合作來講,顯得尤為重要,且其又是最容易、最直接、最便捷的合作方式,應該首當其沖地為其他合作做出良好的鋪墊,這為東盟留學生赴華或廣西留學提供了可能。
二、東盟留學生在廣西留學現(xiàn)狀
(一)課程設置
以廣西民族大學為例,筆者從訪談中了解到,廣西民族大學在設置東盟留學生教育的專業(yè)有中國語言文化、漢語言文學、對外漢語、漢語國際教育、政治學與行政學、旅游管理學、檔案學、國際經濟與貿易等。廣西民族大學設置的專業(yè)涵蓋面廣,實用性強,為東盟國家培養(yǎng)了一大批與中國進行文化經貿政治與交流的通用型人才。
對于東盟留學生的課程設置,廣西教育廳一方面參照國家關于來華留學生的課程標準和要求;另一方面結合留學生專業(yè)需求開設必修課及選修課,開設了中國文化的體驗實踐課。留學生實行學分制,修讀時間為4至6年,留學生的教學安排由理論課、實驗課、教學實習、社會實踐和畢業(yè)論文(畢業(yè)設計)等教學環(huán)節(jié)組成。東盟留學生可自由選修公共通識課,根據教學計劃與在校中國學生一起學習,也可回國研修。
(二)留學生活適應情況
東盟留學生在尚未真正適應廣西的生活。調查發(fā)現(xiàn):38%和33% 的學生表示不適應或正在適應,總之只有少部分同學表示適應在中國,甚至在廣西的生活。
在東盟留學住宿方面:中國政府以及中國的高校給予了留學生相當的優(yōu)待。中國大學生一般是住八人間、六人間,甚至十人間。但是在對于東南亞國家的留學生來說為他們提供的基本上是四人間甚至雙人間,并且宿舍空調、洗衣機、熱水器等家電齊全。留學生可以自行在宿舍里開灶燒飯。
在東盟留學生語言方面:很多人漢語水平有限,目前仍停留在HSK1-2級。
漢語3級水平是中國國家教育部規(guī)定的外國留學生進入中國理、工、農、西醫(yī)類院系學習的最低水平。漢語能力標準其等級越高,表示漢語水平越好。
所以在廣西的東盟留學生中,只有約15%的同學達到了熟練運用漢語的水平。仍有大部分留學生只會說中文,不會拼寫。中文的語義語句語序語病等一些語法對于東盟留學生來說,仍然是個攔路虎。
(三)留學生管理制度
目前,廣西高校留學生管理體制可以總結為主要兩種模式。即“學院制模式”和“職能部門模式”。一般高校留學生人數較多,規(guī)模比較大的學校,為了滿足留學生的教育發(fā)展需要會采用“學院制模式”。東盟國家留學生與中國學生宿舍采取分開管理制。
四、東盟留學生在廣西留學時存在問題
(一)課程不適應
在某個文化環(huán)境中成長的學生,到另一個語言、風俗、習慣和價值觀、信仰都不相同的文化環(huán)境中去接受教育,留學生很難接受非本民族語言、風俗、習慣和價值觀的教育。赴華留學前,東盟國家留學生早已適應本國教育,初來中國,對于中國的教育體制以及學校的課程很難適應。尤其是《大學英語》、《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等課程,留學生在本國從未接觸過,難免會對此產生距離感。
(二)獎學金使用不合理
從獎學金管理條例可以看出,“中國政府獎學金”“廣西政府東盟國家留學生獎學金”“孔子學院獎學金”等獎項名額都是東盟國家留學生優(yōu)先。獎學金數額大,名額多,名義上是擇優(yōu)錄取,其實每個留學生都能獲得。獎學金高覆蓋率,極大降低獎學金的難度,這很容易造成東盟留學生失去斗志。此外,不少留學生在獲得獎學金后并不是用于購置學習用品或者改善生活條件,而是選擇結伴出游。盡管外出游玩可以加深對中國的印象,但是,東盟留學生在中國的學習時間短暫且寶貴,出去游玩耗時耗力,易使其無心學習,蹉跎學業(yè),形成貪玩享樂之風。
(三)文化沖突
東南亞國家中有漢文化圈,佛教文化圈,伊斯蘭教文化圈甚至還有受西方國家影響的思潮與觀念。政治體制上,有君主立憲制、共和制等。宗教信仰、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差異使得東盟留學生赴華留學時受到了中國文化給其帶來的價值觀念的不適應與文化沖擊。因為很多東盟留學生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會交往信號和符號,再加上對廣西不熟悉,從而在心理上產生的深度焦慮。這種焦慮主要體現(xiàn)在肉體上的不適應、精神上的壓力。有時候還會出現(xiàn)因其價值觀受到了褻瀆從而對東道主產生反感的現(xiàn)象。甚至還會對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感到無法應付以及對自己的角色產生質疑。很多留學生認為中國學生比較冷漠,很難相處。尤其是當中國學生向泰國學生問起“人妖”問題時,這會讓泰國學生感到不舒服。此外,在很多中國學生眼中,認為老撾、柬埔寨、緬甸等國家是臟亂差,這很容易使中國學生帶著有色眼鏡看待東南亞國家留學生。同樣的,這些留學生會產生自卑或者反抗心理,雙方很容易造成摩擦和矛盾。
此外,在廣西,東盟留學生與中國學生的住宿分開,宿管是中國方人員。因語言,生活習慣等問題,宿管阿姨及學校管理處未能將宿舍衛(wèi)生檢查,宿舍安全知識傳達給東盟留學生。留學生在生活上遇到困難時,不能很好的與校方管理處溝通。長期與中國學生住宿分離,東盟留學生與中國學生雙方很少有交流接觸的機會。
結語:
中國與東盟各國深諳教育是一國家發(fā)展的長遠之道,教育產生的價值是一筆無形的巨產。尤其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交流與合作已成為時代潮流。派遣留學生赴華,是東盟國家向中國借鑒經驗的重要渠道。接納東盟留學生,是中國與東盟各國發(fā)展合作共贏,展現(xiàn)有擔當、負責任、友好大國形象的重要舉措。中國與東盟國家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為廣西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平臺,走向國際化舞臺提供了新的機遇。
參考文獻:
[1]肖耀科,陳路芳.《在中國的東南亞留學生的文化適應問題》,《東南亞縱橫》2012年5月.
[2]張曉珍.《廣西東盟留學生學校生活調查研究》,廣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3月.
[3]張翠芳.《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廣西與東盟教育交流研究中》,《廣西社會科學》2017年第4期.
[4]關世杰.《跨文化交流學》,第340—341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