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易 羅詩凡
摘要:人文關懷是醫務人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尊重生命,以德為先”是從事臨床工作的前提。因此,在大學里,對醫學生進行人文教育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通過對目前學校管理醫學生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人文教育在管理中的指導作用以及在管理過程中實施人文教育幾個方面進行闡述,以促進醫學生管理中人文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醫學生 管理 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的內涵是有關人、人生以及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是有關精神生命及其創造力的教育,重視人的個性和總體發展,提倡人文關懷,重視個體的自我發展與實現個人價值。與其他行業相比,人文教育對醫學生尤為重要, 它與醫德密不可分。不管是“我之唯一目的,在于為病家謀幸福,并檢點吾身”的希波克拉底誓言,還是傳統中醫的“大醫精誠”、“懸壺濟世”的理念,其本質都是倡導醫學的人文教育,無不表現出敬畏、尊重生命、以德為先的宗旨。這些人文教育的宗旨,對于目前國內過于強調技能,忽視人文的醫學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曾有醫學專家對醫學生應具備的能力和素質進行過重要性排序,醫學道德位于榜首,之后的分別為溝通組織能力以及學習能力,而我國所強調的醫學知識和技能則被排在了第四位。此外,“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指出,醫療服務不僅僅是治療疾病,而是應當關注患者的生理、心理各個方面,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這也對醫學生的管理提出了更多要求。
一、當下學校醫學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校管理模式和醫學生的個體需求不契合
當代大學生追求自由、追求平等的特點決定了他們必然會向往和追尋尊重個性、尊重差異的人文化的學生管理。特別是經歷過高中嚴格規章制度管理的學生,更加會把追求自由和個性化的希望都寄托于大學。然而目前我國大學對于學生的管理模式普遍是傳統的“制度管理”,具體表現為過分強調“統一性”,并沒有重視學生個體的需求。大多學校管理者基本沒有顧及醫學生的被管理心理特征,只是一味從政策和制度出發,強制管理為主,在管理過程中忽視了大學生的多樣性和自主性,沒有看到大學生有自我管理的能力。忽視了大學生的個體需求以及管理者單一的教育管理目標是導致這種管理模式的主要原因。同時,由于學校的管理者可能缺乏醫學背景以及人文素養,又沒有重視在醫學生的管理中結合相應的人文素質的教育。因此,在這種管理模式和體制下培養的醫務人員會更加注重醫學知識和技能,缺乏人文關懷的理念,某種程度上說,這是違背了醫學誓言的。
(二)學校管理模式片面強調規章制度的重要性
目前,我國大學生管理工作的總體特征有以下幾點,以教師為中心、以管理為目的、以僵化的制度為工具,從而使學生管理缺乏應有的人文性。在目前的學生管理制度中,常常以“懲罰”為中心的詞匯。在許多高校的學生管理規定中,過多出現了具有命令性和禁止的語句,如“嚴禁”、“不準”等。在當前對學生的管理工作中,學校對于學生的要求相對較為嚴厲。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若管理太松,學生可能會自甘墮落,不思進取。但單靠規章制度嚴格地限制學生的一言一行,反而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和逆反心理,使得管理效果適得其反。輔導員,特別是作為和學生直接接觸最多的教育管理人員,作為教育管理過程中的主體,應該在充分尊重、了解大學生的前提下,根據規章制度進行管理,使其在心理自由的狀態下接受教育管理。而不是片面地根據規章制度要求學生的行為舉止。不應該片面強調教育管理中的“強化灌輸”和管理中的“強制性”。
二、人文教育在醫學生管理中的意義
(一)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是當代醫學模式的要求
當前的醫學模式“生物-心理-社會”,倡導要我們要全面、綜合、整體地看待人類的健康和疾病, 醫療服務不僅僅是治療疾病,還應當關注患者的生理、心理各個方面。這使得醫學生需要具備一定的人文關懷理念和素養,才能使其在臨床工作中更好地關注患者的訴求、生存質量、心理狀態和應對疾病的方式,自覺地尊重患者的人格和自尊。因此,在醫學生的教育管理中要注重將專業教育與人文教育兩者相結合,提高醫學生的人文素養,從而培養醫學生關愛生命,關懷患者的醫學人文態度。
(二)醫學生的人文素質與構建和諧醫患關系息息相關
在醫患關系愈發緊張的當今社會,醫務人員的一言一行都顯得尤為重要。一些醫務人員缺乏“醫德”,職業道德水平低下,服務態度惡劣,特別是一些醫生利用職務私受賄賂,導致患者及其家屬越來越不相信醫生,醫患關系愈發不和諧。同時,醫患雙方缺乏有效的溝通,或是醫務人員作出一些不當的行為,這些都導致醫療糾紛的增加。解決這個矛盾的有效途徑之一就是在培養醫學生的過程中,貫徹人文主義的思想,使醫務工作者在學習醫學知識階段就樹立“以患者為本”的理念。
三、如何在醫學生的管理過程中實施人文教育
(一)提倡人性化管理的理念
人性化管理的核心就是“以人為本”。中國共產黨在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中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這一發展觀的最高價值取向就是“以人為本”,其本質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其根本出發點就是要不斷滿足人的全面需求、最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大學生作為一個具有較強主觀能動性的個體,他們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和尊重,大多數學生都不喜歡被強迫、被約束。希望通過制度來幫助其學習的出發點是好的,但通過規章制度強迫其學習往往適得其反。原因在于沒有真正地尊重學生的個性,了解其需求,懂得其內心。學生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而是被強迫地被動學習,其學習積極性自然也不高。作為管理者,我們應當建立平等、對話的師生關系,尊重學生的個性,了解學生的內心,熟知學生的性格愛好,讓他們親身體會到成功的艱辛以及快樂。只有從根本上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他們才會變得積極主動。同時,管理者應當學會換位思考,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了解并尊重學生的意見和觀點,多與學生進行交流,而不是一味地否認和批評他們的想法和做法,這樣不僅會打擊他們的積極性,更會拉開你與學生間的距離。當其言行出現不良勢頭時,應予以及時的引導和教育,盡量少用制度加以壓制。
(二)建立激勵機制,鼓勵學生的個性發展
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其特殊性。他們的性格愛好不同,平時的表現也會不同。有的同學可能表現在學習上,有的同學可能表現在其他的特殊才藝上。教育管理者應該摒棄“以成績好壞判斷學生”的這個理念。多鼓勵他們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展現自我的特長。對于平時表現優秀的學生,及時予以表揚,起到一個激勵和正強化的作用。長此以往,就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在教育管理策略上側重點應該有所不同,在張揚個性的同時,也要起到教育的目的。
(三)和學生家長溝通與交流
一個人的家庭環境,對其成長和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管理者應當保持和學生家長溝通交流。通過這種方式,有利于深入了解學生的整體情況。如生長環境、家庭狀況、心理健康情況以及興趣愛好等等。這可以幫助學校更好地教育和管理。在家長的配合下,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學生,制定適合他們且可行的教育管理方法。家庭和學校雙方配合,從而達到最佳的效果。
(四)學校物質文化建設應體現人文性
學校物質文化是體現學校文化的一個外在標志,是校園中具有文化意義,承載文化內涵的物質環境。校園規模和建筑設備都是常見的學校物質文化。有心理學家指出,“人的行為心理與環境是相互聯系、 相互作用的、人塑造了環境,但同時又受到環境的影響,環境對人的行為、心態具有一定的導向和約束作用”。學校的建筑風格、校園的風景特色、環境整潔水平,不僅體現著一個學校的文化底蘊,同時也在影響著學生的成長和價值觀的形成。學校應當注意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和人文性的統一。通過校園的環境和建筑,使學生收到潛移默化的影響,自覺規范自己的言行,以提高其人文素質。
總之,學生管理工作是一種教育活動,是以一種特定的方式推動和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素質這樣一個根本任務。人文教育應當要注重學生的自我發展,關注學生自我的價值實現,還要注意將其和當代大學生的身心特點相契合。因此,在學生管理工作中注意人文教育的滲透,對于醫學生來說,人文教育顯得尤為重要。管理者在學生管理中應注意“人性化”管理,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不同學生的多方面需求。要關注學生的自我發展,建立平等、對話的師生關系,培養學生個性和發展的同時,提高他們的人文素質。
參考文獻:
[1]黃祎婷.高校人文教育的式微與重構[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7,33(1):118-119.
[2]何維.呼喚醫學人文教育的回歸[J].前進論壇,2017(5)。
[3]林利,李春梅.醫學院校學生管理與人文素質教育的融合[J].牡丹江醫學院學報,2010,31(6):72-73.
[4]吳恒仲.高校學生教育管理中人文關懷的現狀審思[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 25(4):140-141.
[5]劉綠絲.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滲透人文教育的路徑探討[J].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學報,2007,23(3):152-154.
[6]解秀花.在大專學校班主任管理工作中應用人性化管理的探究[J].中華少年,2017(28).